经皮肾镜一期与温肾排石汤结合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患者效果观察

2020-09-16 10:15文,王广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排石肾镜肾盂

朱 文,王 广

(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湖北 荆门 448000)

肾盂旁囊肿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低,属于泌尿外科的少见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血尿、腰痛以及尿路感染等,囊肿形成的压力作用于肾盂,致使尿液引流受阻,进而诱发肾结石,故肾盂旁囊肿的患者常合并肾结石[1]。近年来我国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2]。本文旨在探讨经皮肾镜一期与温肾排石汤结合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研究的对象80例,为于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患者。纳入标准:经超声、KUB平片、IVU 、CT 等检查确诊为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3],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精神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9~59岁,平均年龄(51.36±5.87)岁;病程1 ~15个月,平均病程(8.25±3.11)个月;囊肿直径41~75 mm,囊肿平均直径(60.98±4.12)mm;结石直径20~45 mm,结石平均直径(36.21±2.56)mm。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9~56岁,平均年龄(51.41±5.56)岁;病程1 ~14个月,平均病程(8.21±3.09)个月;囊肿直径42~72 mm,囊肿平均直径(60.74±4.10)mm;结石直径20~44 mm,结石平均直径(36.18±2.51)mm。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经皮肾镜一期治疗。患者入室后行全身麻醉,取截石位,于患侧输尿管逆行插管并妥善固定,再改为俯卧位,垫高肾区,向输尿管导管内注入水形成人工肾积水,超声监视下对肾盂、肾盂旁囊肿突入的肾盏进行穿刺,直到目标肾盏、肾盂后置入导丝,筋膜扩张器在导丝引导下依次扩张至F16,并将F16剥皮鞘推入,构建经皮肾操作通道,9.8F输尿管硬镜置入,结石采用钬激光获气压弹道处理,探寻淡蓝色隆起的囊肿,钬激光将囊壁充分切除、止血,再将F6双J管置入,环形末端置于囊腔内,放置肾造瘘管、导尿管,术后4 d将肾造瘘管夹闭,24 h内无腰痛、发热等可将肾造瘘管拔除,6周后将双J管拔除。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温肾排石汤治疗。方剂组成:金钱草、滑石、石韦、石见穿各30 g,海金沙18 g,肉苁蓉、巴戟天、王不留行、车前子、仙灵脾、冬葵子各15 g,鸡内金、枳实各12 g,川牛膝各9 g。加减:尿血加三七6 g、仙鹤草和白茅根各30 g,疼痛加三棱、莪术、乌药、延胡索各9 g,便秘加芒硝9 g,阳虚加肉桂6 g、制附子9 g,气虚加党参、黄芪各15 g,肾阴虚加鳖甲9 g、熟地黄12 g,腰痛加续断12 g,1剂/d,早晚各服用1次,连续治疗14 d。

1.3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14 d后清石率、二期手术率;(2)肾功能指标:尿血红蛋白、β2 -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标本采集: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分离后放置冰箱待测,检测方法:尿血红蛋白通过检测患者尿常规获得,β2-MG、CysC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NGA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样本采集、试剂与肾功能一致,检测方法: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2 结果

2.1清石率及二期手术率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14 d后清石率(95.00 %vs92.50 %)、二期手术率(5.00 %vs 7.5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清石率及二期手术率比较[n( %)]

2.2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肾功能指标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β2-MG、CysC、NGAL、尿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β2-MG、CysC、NGAL、尿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2.3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CRP、IL-6、TNF-α、IL-1β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4术后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随访2年均未出现肾盂旁囊肿复发。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肾盂旁囊肿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手段,常规手术切除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肾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对患者机体的损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4]。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抽液硬化术,创伤小、恢复快,但是术后复发率较高,复发率最高可达44 %,腹腔镜手术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并且术后复发率低,但是若肾盂旁囊肿在深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尤其是临近肾门时极易对肾门血管造成损伤,囊肿位置的肾实质厚在进行去顶过程中增加出血量,且囊腔不能充分暴露,切开引流难以充分,增加复发的风险[5-6]。

经皮肾镜碎石术是目前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的新型微创手术方式,在肾镜或者输尿管镜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借助超声、钬激光、气压弹道等粉碎结石并将其冲出体外,其治疗关键是建立通道,在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首先向输尿管导管内注水形成人工肾积水,再在超声监视下穿刺,穿刺针进入肾实质后注入美兰证实,将筋膜扩张,构建通道,肾镜进入,囊肿壁很薄且呈“蓝色圆顶”状,也有部分囊壁发生纤维病变,呈白色圆形肿物向肾盂突出,结石和囊肿的位置明确后首先处理结石,切记在处理结石时尽量避免出血,以免对处理囊肿产生影响,处理囊肿采用钬激光切除囊壁并止血,结石、囊肿处理完毕后输尿管内放置双J管,环形末端置于囊腔内,放置肾造瘘管、导尿管,该术式既能够对囊肿去顶减压,又充分引流,避免术后囊肿的复发,同时将结石清除,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降低手术风险[7-9],本研究显示:80例患者随访2年均未出现肾盂旁囊肿复发,说明经皮肾镜一期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疗效确切,与常规手术相比优势显著,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属于我国传统医学“血尿、石淋、癃闭”的范畴,肾乃水液运化枢纽,肾阳则水化有力,肾开合助蒸化,湿热外邪难以蕴结下注,肾阳虚则气化不足,湿热下注,津液成石,水道瘀阻,气血亏虚,脉络不畅,瘀阻则痛,肾阳亏虚是该病的关键,中医治疗当以温阳补肾为主要原则[10],本研究采用温肾排石汤主要由金钱草、滑石、石韦、石见、海金沙、肉苁蓉、巴戟天、王不留行、车前子、仙灵脾、冬葵子、鸡内金、枳实、川牛膝等组成,其中肉苁蓉、仙灵脾、巴戟天具有温肾助阳之效,命火旺盛,助力气化,恢复水液运化,鸡内金、金钱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海金沙健脾调胃,化瘀祛瘀,滑石清热解毒、通淋,王不留行、枳实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散结瘀阻,助石下行,车前子、石韦利尿消肿,通淋排石,石见活血化瘀、利尿散结,冬葵子润肠通便,利水下淋,川牛膝强壮筋骨,活血化瘀,诸药共凑温阳补肾、利尿通淋、清热祛毒之效[11],本研究显示:与单纯经皮肾镜手术治疗相比,联合温阳排石汤在14 d后清石率(95.00 %vs92.50 %)、二期手术率(5.00 %vs7.50 %)未显著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功能指标(β2-MG、CysC、NGAL、尿血红蛋白)、炎性因子(CRP、IL-6、TNF-α、IL-1β)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皮肾镜一期联合温肾排石汤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有助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综上所述,经皮肾镜一期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疗效确切,与常规手术相比优势显著,辅以温肾排石汤治疗有助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保护患者的肾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排石肾镜肾盂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肾镜联合电切镜外鞘治疗膀胱结石临床效果分析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如何通过运动排出肾结石
腹腔镜下肾盂翻瓣输尿管吻合术治疗二次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效果分析
影像学检查误诊儿童肾盂脓肿1例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联合体外物理振动排石与药物排石治疗<2.5 cm肾结石的临床对比研究
经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治疗肾盂旁囊肿21例体会
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成型术的手术新技巧探讨并1例报告
教你一套排石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