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链的分析

2020-09-16 08:58孔江涛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彭某流行病学传染病

杨 菊,孔江涛

(1.郑州市二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52;2.郑州市口腔医院)

2019年12月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1],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迅速在全国蔓延。2020年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此病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2]。河南省自2020 年1月21日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截至 3月 10日0时,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 272例,防控形势非常严峻。二七区截止到3月10日,共报告本地确诊病例21例,家庭聚集病例中有两起没有明确的传染来源。二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追索家庭聚集病例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深入了解新冠肺炎流行特点,掌握传播规律,对辖区内所有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再次进行梳理比对,寻找危险因素。本文通过3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病例的传播链调查分析,探索如何利用社交软件等数据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工作调查分析,以提高对新冠肺炎流行特征的认识和更好地开展预防控制指导工作。

本文通过探讨3起家庭聚集性的新冠肺炎案例传播链,促进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和预防控制工作。

1 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郑州市3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病例传播链相关的所有新冠肺炎病例和密切接触者。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查阅患者病历、流行病学报告 、现场调查、电话调查以及公安机关协助等方式获取信息。

1.2.2分析方法:绘制传播链图及发病时间分布图。

2 病例介绍

2.1彭某系武汉市汉正街日用品百货批发市场打工者。患者2020年1月17号上午8点50分左右从武汉乘坐火车到郑州。1月13日患者干咳,嗓子不舒服。1月19号晚出现发热(最高37.9℃)、咽痛、头痛等症状。1月21日曾到家附近诊所就诊,口服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好。1月23日上午到河南省武警医院就诊,医院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病例报告。1月24日确诊为新冠肺炎。妻子丁某,发病前与其配偶共同居住就餐,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1月20日出现发热(最高37.8度),1月23日在对彭某流行病学调查时了解到丁某发病,强制送至郑州市六院就诊。1月24日确诊为新冠肺炎。

2.2患者辛某,1月21日患者开始咳嗽,自行服药。1月30日患者开始发热(T 38.7 ℃)、咳嗽,至郑州市十院发热门诊就诊。带药回家。2月3日下午15:00再次前往市六院发热门诊就诊,2月5日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1月24日患者辛某和姐姐共同在母亲家吃住。2月3日患者姐姐被送到集中观察点,2月6日发病,2月7日确诊。

2.3患者刘某1月26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8 ℃)、咳嗽、咳痰和胸痛等症状,1月31日下午16时30分到市六院发热门诊,19时左右再次到市六院就诊。2月3日反馈结果阳性。患者儿子和儿媳1月24日到1月26日在患者家吃住,患者儿媳2月2日发热,2020年2月5日被确诊。患者儿子1月31日上午发热,至郑州市某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给予“蓝芩口服液、连花清瘟颗粒”治疗,体温恢复正常。2月6日中午患者体温37.1 ℃,由120将患者由集中隔离点送到郑州市中心某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隔离治疗,2月7日确诊。

3 调查过程

患者彭某家庭的新冠肺炎传染源较明确,彭某具有武汉旅居史,为郑州市二七区首例病例,发病早,妻子为其2代病例。

患者辛某居住小区与彭某所住小区很近,只有400米左右。彭某夫妇回忆在1月19日早七点到九点两个多小时在街边排队买土猪肉,此时辛某在流调时也自述在这个时间段有外出。是否在彭某夫妇停留处停留。因辛某诊断新冠肺炎后脑梗死,无法回答是否在彭某夫妇停留处停留,在公安局刑侦大队帮助下,辛某电动车轨迹确实在彭某夫妇停留处有停留,揭示辛某和彭某夫妇有交集。1月19日没有强制要求佩戴口罩,所以彭某夫妇和辛某都是无防护状态,不能排除辛某是由彭某夫妇传播。

因辛某诊断新冠肺炎后脑梗死,无法回答是哪一天开始发病,联系公安调取社交软件发现辛某和朋友聊自己的发病情况。由此推断发病日期和就诊史。

在辛某的电动车轨迹中,发现1月22日晚曾在刘某家庭住址附近有停留,但是刘某否认和辛某认识。因前期调查已经了解到辛某信仰基督教,民族宗教管理局对辛某所有联系的教友进行追踪调查,一教友通过核查社交软件信息,发现1月22日晚八点到九点半辛某,刘某及其他三人聚会唱经。再次和刘某核查。刘某确认是和辛某在1月22日晚在一个房间聚会。经调查另外三人及其家人无武汉旅居史,到目前为止健康状况良好。可以判定刘某是由辛某传播的。

流行病学首次调查时患者彭某、辛某、刘某都存在隐瞒或遗忘的情况,给流行病学暴露史调查,传播途径的分析带来很大的困惑。

4 传播链图及发病时间分布

5 分析及讨论

通过传播链图及发病时间分布图发现本次新冠聚集性病例共7例患者来自三个家庭,传染病具有家庭聚集性特点,且具有明显代际关系。发热和咳嗽是主要首发症状,后期出现胸闷、乏力、气急等症状,未见腹泻等消化系统方面不适。潜伏期最短2 d,最长13 d,与COVID-19目前认识一致[4]。

调查中3起家庭聚集性案例具有关联性,为一起新冠肺炎暴发事件。辛某和彭某在路上有交集,接触时间短,提示新冠肺炎传染性较快,短期接触既可引起传播,进一步证明新冠肺炎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传播且传染力较强[5]。本次暴发病例传播方式以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不排除气溶胶传播。

这三起家庭聚集性病例涉及7例病例,其中4例都是有发热症状后去医疗单位就诊史,但是首次就诊单位因没有流行病学史支持,均以普通感冒诊断,让患者带药回家。患者二次就诊时才以疑似新冠肺炎报告。说明新冠疫情早期医疗机构首次诊断和报告不够敏感,轻症新冠肺炎容易漏诊,提示我们应广泛开展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新发传染病的发现、报告及密切接触者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提高医疗机构发现、报告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实行管理,阻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和蔓延。

流行病学调查时患者彭某、辛某、刘某都存在隐瞒或遗忘的情况,给流行病学暴露史调查,传播途径的分析带来很大的困惑。加强健康宣教,向群众普及传染病常识,提高公众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能力,鼓励公众配合传染病的调查预防控制工作。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3],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处理。及时、有效、科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是防止传染病流行的蔓延与扩大的指导原则。因此大数据下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充分利用车载信息、手机通话记录,手机支付记录作为调查的手段之一,应积极利用通讯和社交媒体软件,精准还原病例历史活动时空轨迹,寻找可能的潜在传染源和和感染人数。在疫情分析评估时结合现场调查内容,科学、有效、深入的全面性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线索和参考。

猜你喜欢
彭某流行病学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積分住酒店 嗜賭湘漢逾居兩年
疯狂爸爸 勒死亲生女儿罪恶滔天
逾期未还款,担保人有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