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异视角下的华语景观研究

2020-09-17 13:29王晓梅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华语药房语料

王晓梅

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发展迅速,其理论与方法也逐渐清晰。随着实证研究的累积,一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途径也逐渐浮现。戈特在他最新的文章里梳理了这个研究领域的学术简史,认为民族志语言景观方法和变异语言学景观研究法是研究语言景观的两大路径[1]。王晓梅也结合海外华语景观的实证研究将语言景观研究内容分为宏观层面语言景观研究和微观层面语言景观研究[2]。这两种二分法其实是互相呼应的,民族志的方法往往应用于宏观视角的研究,而语言变异法则既适用于宏观分析,也适用于微观的语言景观探讨。对于华语景观研究来说,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并无轻重之分,实为研究焦点之异。就研究现状而言,宏观视角的民族志语言景观研究个案丰富、理论视角多元,在此不赘述;而微观视角的变异语言学景观研究则起步较晚,且集中于世界各地景观中英语的变异研究,华语变异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绍库普等人对于变异语言学研究方法在语言景观研究中的应用,主要着眼于公共空间语言文字的使用(语言选择、多语使用等)与诸多社会变量(如标牌制作者、阅读者、标牌外观、放置地点、主题等)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借鉴变异学派的量化研究方法[3]。而对于华语景观的变异研究,我们认为应该侧重微观层面变异事实的描写、变异规律的归纳、变异现象的解释等。本文即以马来西亚诊所的华语景观为例,讨论医疗领域的语言景观特点以及其中华语景观的变异特征。

目前的语言景观研究涵盖了不同社区、不同领域,例如针对民族社区的景观研究[4]、商业领域的景观研究[5]、旅游业的景观研究[6]、交通领域的景观研究[7]、宗教领域的景观研究[8]、饮食业的景观研究[9]等。这显示语言景观研究向不同的语言使用域发展,反映了所在社区的语言使用现状以及背后的语言政策、民族认同、语言价值等。医疗领域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我们已经尝试开始调查这一领域的语言景观[10],而且拓展了语言景观的语料范围,扩展到医院网站的语言文字。在新冠疫情期间,医疗领域的沟通和信息的传递引起了空前的关注,这说明医疗领域的语言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医疗领域的语言景观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着手,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多语景观特征和华语景观特征。前者展现马来西亚华人诊所面向多元族群所采用的多语策略,主要介绍三个特点,即双语景观为主、信息功能强大、蓝白色调突出;后者侧重医疗领域华语词汇的特点,注重介绍华语词汇的变异性、专名结构的统一性以及中文字体的趋繁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马来西亚巴生谷一带①位于首都吉隆坡和雪兰莪州,因附近的巴生河而得名,是马来西亚的工业与商业中心,人口大概700万左右。的八达灵再也(Petaling Jaya)和梳邦再也(Subang Jaya)两区,华人人口相对集中,分别占43.1%和47.0%,远远高于24.6%②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华人人口的比例。的全国华人人口比例。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3 月间,我们走访了这两个地区的14 家诊所,它们分布于沙登(Serdang)、八达灵 17 区(Section 17)、SEA 花园(SEA Park)、SS2、双威孟达里(Sunway Mentari)、大班(Taipan)。除了传统的语言景观调查法之外,我们也采用了访谈法,访谈诊所驻诊医生,并做了录音与转写。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这14家诊所的语言景观进行了调查。定量统计主要关注多语景观的分布情况,而定性研究重点讨论华语景观的特征。

二、医疗领域的语言景观特征

与其他语言使用域相比,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医疗领域的语言景观呈现三个特点:双语景观为主、信息功能强大、蓝白色调突出。

(一)双语景观为主

吉隆坡、雪兰莪州一带的华人诊所招牌基本以马来文-中文双语为主,其中马来文根据吉隆坡市政局的相关规定必须是主导语言,字体必须大于其他语文。因此马来文通常位于招牌上方,字体也大于中文,例如图1。我们语料中的14家诊所有12 所都是如此,只有一家采用了三语招牌③这家诊所不是华人医生,从“英汉医务所”(KLinik A.Mohan)这个名称可以看出都是印度人开设的。(马来文-中文-淡米尔文),一家采用了马来文单语招牌④这家诊所是Klinik Fong,不过,诊所门口的玻璃门印有中文单语名称“鄺医务所”。。这显示华人社区医疗领域的语言景观基本符合马来西亚官方规定,与商业领域的语言景观有所不同。我们在吉隆坡唐人街的调查发现,只有23.45%的公共标识以马来文为主导语言,而且既有单语标识,也有双语、三语、甚至是四语标识[11]。诊所招牌之外的景观则多是中文-英文双语(图5、图6)或者中文-英文-马来文三语(图7),很少中文-马来文双语标识。

换个角度看,中文、英文在华语景观中主要起到了信息传达功能,英文是马来西亚医疗领域广泛使用的语言,再加上多数医生的医学学位都是在英语系国家取得,医学术语多以英文表达;中文则主要是面向华人患者,尤其是华人聚居区的居民,其内容多译自英文。马来文则主要出现在诊所的招牌中,既遵守了政府的相关规定,也服务于马来人患者。

图1 马中双语招牌

(二)信息功能强大

语言景观的两大基本功能是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12]。其中信息功能是语言景观的基本功能,利用公共空间的语言文字传递相关信息,实现景观使用者与拥有者之间的初步沟通。而象征功能则是借由语言符号传达与族群身份、语言价值等相关内容,例如海外华人社区通过汉字的使用突显华人的身份[13]。

就医疗领域来说,我们观察到华人诊所的语言景观主要是通过不同语言的使用传递与诊所业务相关的信息,其信息功能强大。按照信息内容,我们将诊所语言景观分为以下几类:诊所招牌、看诊时间、服务项目、部门标识、医生名片、致谢匾额等。

普通诊所的诊所招牌比较显性的信息是创立者的姓氏、看诊时间(consultation hours)提供诊所开业时间、休息时间等,是必备信息;服务项目(service available)列明诊所所涉及的业务范围,通常也是必备信息;部门标识包括取药处(dispensary)、登记处(registration)、咨询处(consultation)等;医生名片或诊所卡片通常置于柜台处,患者可自取,上面有医生姓名、教育背景与诊所等相关信息;致谢匾额是悬挂于诊所内部、由患者或社会人士赠送的表达谢意和感恩的匾额(图2),通常是“仁心仁术”“再世华佗”之类的内容。上述语言景观除了致谢匾额基本以中文书写外,其他基本是中英双语,或者是中马英三语,主要目的是有效传递相关信息。中文主要是面向华人患者,而英文或马来文主要是面向马来人、印度人或者不谙中文的华人。

图2 致谢匾额

(三)蓝白色调突出

医疗领域的语言景观在外观上还有一个特点,主要使用蓝白色调①语料中有两家诊所是黑白色调,分别是“何药房”(图1)和“韦药房”,这两家诊所位于沙登新村,医生都在60岁以上。,诊所主招牌使用蓝色基调,文字使用白色,形成这一领域的统一风格(如图3)。色彩选择的一致性反映了这一行业的性质,白衣天使治病救人,医生悬壶济世。因此医疗业与其他领域相比,在语言景观上呈现很高程度的一致性。

图3 蓝白色调的诊所招牌

三、医疗领域的华语景观特征

(一)马来西亚华语词汇的变异性

医疗领域的华语词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性,以下主要谈三类词。

1.诊所(clinic)

我们的语料共发现了两个变异形式,[药房][医务所](图1、图3),指称小型的医疗机构,对应英文的clinic(马来文为klinik)。因此,连同“诊所”(图4)这一较普遍的说法,马来西亚华语共有三个不同的词汇形式。“药房”一词比较古旧(邱克威2013),《全球华语大词典》列为第三个义项,释义为“私人开设的小型诊所”,如图1 所示“何药房(Kelinik Ho)”。不过,我们也在较新的招牌上发现“药房”的用法,例如“马安药房(Klinik Mediviron)”。这说明“药房”一词仍然活跃。此外,我们也在其他城市发现“药房”的用例,例如槟城的“马百科药房(Poliklinik Mah)”。而“医务所”一词并未出现在《全球华语大词典》中,图3 对应的马来文词为poliklinik(英文为poly clinic),通常指提供较多项目医疗服务的、有多所加盟诊所、多名医生驻诊的医疗机构。再如“陈美艳医务所(Poliklinik Kumpulan City)”“陈、雷医务所(Poliklinik Tan dan Loi)”“黎叶何医务所(Poliklinik&Surgeri Serdang)”等。但是这种对应也并不严谨,我们也发现“医务所”对译klinik(clinic)的情况,例如“邝医务所(Klinik Fong)”“蓝、黄医务所(Klinik Lan dan Wong)”等。经过了解,马来西亚的clinic与polyclinic实际上并无本质区别,二者都属于普通诊所(general clinic),因此其对应的中文名称也就无固定的翻译。我们在马来西亚其他城市发现了更多的中文翻译,例如槟城的“马百科药房(Poliklinik Mah)”。

图4 “诊所”

此外,我们在槟城也发现“诊疗所”的用例,例如“黄氏诊疗所(Klinik Huang,Huang Medical Clinic)”。《全球华语大词典》未收入“诊疗所”一词,不过在“诊疗”这一词条下有“诊疗所”的搭配示例。至于其具体使用情况,则需要进一步的调查。根据邱克威的研究,新加坡也有“诊疗所”的用例[14]。

2.看诊时间(consultation hours)vs 营业时间(business hours)

图5 看诊时间

看诊时间是医疗业语言景观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起到传递信息的功能。我们在语料中发现,主要有两类表达方式:看诊时间类与营业时间类(图5、图6),而两类又各有变异形式。前者如“诊病时间”(图5)、“诊症时间”等;后者如“营业时间”(图6)“服务时间”等。其中,“诊病时间”的用例最多,各诊所的使用趋于一致。

图6 营业时间

看诊时间类语言景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一些时间名词,而这些时间名词的使用也具有马来西亚华语的特点。我们在语料中发现的时间名词有“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点、时、公共假期”等,其中“早上”与“晚上”对举(图5)、“早上”与“下午”对举(图5),“上午”的用例较少(图7),“中午”的时间介于12点至1点。这样的使用主要是对应英文的am与pm(如图5);另外,马来西亚的午休(午餐)时间多安排在12点至13点之间。这些时间名词的内涵与普通话并无差异,只是使用中因马来西亚的国情与历史背景呈现出一定的语用特征。此外,语料中的“公共假期”是马来西亚的社区词,其变异形式有“公共假日”,均收录于《全球华语大词典》,是英文public holiday的中文对译,在马来西亚使用频率非常高。

图7 时间名词“上午”

3.取药处(dispensary)

诊所取药处的标识也具有重要的信息功能,我们发现了一组词汇变异形式“配药处、领药处、药房”(图8)。其中“药房”一词在《全球华语大词典》中共有三个义项,“卖药的商店”“医院或诊疗所供应药物的部门”“私人开设的小型诊所”,三个义项都适用于马来西亚,这里是第二个义项。这一组词虽然变异形式较大,但是因为有英文dispensary 作为主导语言出现在中文的上方,因此通常不会出现理解的问题。而且这些词汇变异形式中都有核心语素“药”字,因此也便于景观使用者的理解。

图8 取药处(dispensary)

(二)诊所专名结构的统一性

华语景观的信息功能还包括揭示当地华人在不同领域的专名命名方式。在医疗领域,私人诊所的命名方式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根据我们的语料,多数诊所采用“姓氏+通名”方式,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通名的差异以及姓氏的多寡。通名的差异前文已经讨论,主要是“药房、诊所、医务所”等词汇形式的变异;姓氏则有单姓氏、双姓氏、三姓氏三种情况,如“陈医务所”(图3)“何药房”(图1)“蓝、黄医务所”(图9)“陈、雷医务所”“黎叶何医务所”“方,李,叶药房”(图9)等。少数诊所以“全名+通名”的方式命名,如“陈美艳医务所”。

此外,有的双姓氏与三姓氏诊所专名使用了中文标点符号。例如图8中的“蓝、黄医务所”使用了顿号,“方,李,叶药房”在中文单语招牌中使用了逗号,而在中马双语招牌中使用了间隔号。而在其马来文专名中这些标点符号以连词dan(“和”)或者符号&取代。

图9 双姓氏与三姓氏诊所

诊所专名中的姓氏基本与马来文专名是对应的。不过,由于马来文语序与中文不同,其修饰语位于中心语后面,因此姓氏出现在通名之后。例如,Klinik Lan dan Wong(蓝、黄医务所)。此外,马来文专名中所出现的姓氏皆是方言拼音的姓氏,也是医生的英文姓氏,我们将在下一部分谈及。

(三)中文字体的趋繁性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规范字体是简体字,于1983 年开始推行。但是由于繁体字在社会上广泛通行,媒体(尤其是中文报纸)也是繁简并用,因此造成目前社会上繁体字与简体字并存的情况。我们曾经统计了吉隆坡唐人街的中文字体使用情况,结果发现64.36%的华语景观使用繁体字[11],只有30.55%的华语景观使用简体字。这种情况在医疗业尤其突出,根据我们对于14家诊所的调查,13家中文名称使用繁体字(图1、3、4、9),1家是繁简并用(“鄺医务所”)。这说明在医疗领域,无论诊所新旧,它们都倾向于使用繁体字,虽然这些诊所都是西医诊所,而且有些医生是受英文教育的。

医疗业华语景观的另一特点是华人姓氏以方言拼音的形式出现在诊所招牌与医生名片中。我们曾经指出“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社会普遍存在不同的方言拼音形式,例如陈姓可拼写为Chan(粤方言)、Tan(闽南话)、Chin(客家话)、Ting(福州话)等。”[2]7因此,诊所招牌中的方言拼音能够提供医生籍贯背景信息,是马来西亚华语景观的一大特点。

四、语言景观语料的价值

语言景观是研究多语社会语言使用的直接、快速、简便的研究方法,以量化研究见长。它也是“了解海外华人社会语言生活的重要窗口,其量化统计是测量海外华语的语言活力的重要指标,其认同研究是了解海外华语作为当地语言资源的重要参考,其语言政策研究则可推动海外华语研究的现实应用价值。”[2]2而在微观研究层面,“语言景观中的华语与书面语(报纸、杂志、教材等出版物)的性质是不同的,是比较鲜活的语料,反映该华人社会真实的语言使用情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景观是研究华语变异的第一手材料,在海外华语研究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2]6

以前文提及的“诊所”一词的变异为例,比较语言景观语料与媒体语料之间的差异。“诊所”(clinic)在语料中出现三个变体,[诊所][医务所][药房]。其中在诊所招牌中,“诊所”出现了1 次,“医务所”出现了 9 次,“药房”出现了 4 次。虽然语料范围较小,但是仍然看出三个词汇形式的使用趋势,“医务所”比例最高,其次是“药房”,“诊所”用得最少。而媒体语料的分布有所不同,我们查找了暨南大学“东南亚华语语料库”,锁定马来西亚报纸语料,结果显示“诊所”用例最多,共738条,如“私人诊所”“政府诊所”“专科诊所”等;“药房”其次,共 89 条;“医务所”最少,共 45条。两类语料的差异引发我们的思考,语言景观语料相对于报纸语料有何价值?哪一种语料反映真实的语言生活?

首先,报纸语料反映特定时间范围内的语言使用情况,而语言景观语料则没有特定的时限,它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阶段性的。例如东南亚华语语料库采集的是2005年至2008年的报纸,反映的是这四年内的华语使用情况;而本文采集的医疗领域的语言景观语料虽然拍摄时间是2016 年至2017 年,但是语言景观存在的时间范围很大,例如图1的“何药房”的何医生已经70多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景观相对固定,在共时层面上同时存在不同的词汇变异形式,出现新旧共存的现象,是语言使用历时变化的共时呈现。而且语言景观直接为语言使用者所见,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实语言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报纸语料反映的是书面语的使用情况,而语言景观语料反映的是语言实际使用的情况。“诊所”一词在报纸上的高频使用说明马来西亚华语书面语趋向使用“诊所”为标准变式;而“医务所”在语言景观中的高频使用说明医疗业倾向于使用这一词汇形式,这也许受到“medical clinic”翻译的影响,也许受到招牌命名韵律的影响(如前文提及的单音节姓氏加通名的命名方式),如果叫“陈诊所”“黄诊所”,听感有些奇怪;而“陈医务所”“黄医务所”较符合中文的节奏。此外,马来西亚华语口语基本不说“去诊所”“去医务所”,而是说“去看医生”。

再次,报纸语料和语言景观语料都能反映词汇具体的搭配情况,而后者提供了具体的使用语境。例如“药房”这一变体,在东南亚华语语料库中有13条用例的搭配是“西药房”,即《现代汉语词典》的第一个义项“出售西药的商店”,即phar-macy。而语言景观语料中,“药房”主要用作诊所招牌中的通名(《全球华语词典》第3个义项),有一例用为“取药处”(dispensary)(《现代汉语词典》第2个义项)。换言之,语言景观语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语言使用实态的窗口。

五、结语

本文以马来西亚巴生谷一带的诊所语言景观为例,展示了这一领域的华语景观特点,也联系马来西亚华语讨论了医疗领域的华语景观所展现的华语变异现象。希望后续研究能够进一步通过量化统计,将各项华语变异现象的分布调查清楚,为相关的华语研究提供量化证据。此外,本文发现马来西亚医疗领域的语言景观存在地域差异,例如吉隆坡所在的中马地区与槟城所在的北马地区的诊所通名就有所不同。因此,后续研究将关注马来西亚不同地域的语言景观并作横向比较,以期全面认识马来西亚医疗领域的语言(华语)景观特点。

猜你喜欢
华语药房语料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面向自动化药房的搬运机器人设计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医院药房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探讨
濒危语言与汉语平行语料库动态构建技术研究
药房里的照相馆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华语电影概念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