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作用浅析

2020-09-21 08:45段钰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汉语

【摘要】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离不开语境。语境,特别是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不仅会影响到语言,包括语言中某些词汇意义的形成、词语的构词理据、词义的变迁与词语借用等,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交际者的语言运用。为此,本文旨在对跨文化交际中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作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日常交际中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各种偏差,不自觉地将汉语中的表达方式直接运用到英语表达中,或依照汉语的习惯理解英文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深入理解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并将它应用到日常的英语交际中,可更充分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一、关于语境的定义

国内外语言学家都非常重视语境,但到目前为止,语言学界仍未就语境的恰当定义达成共识。索振宇[1]对语境做了如下定义: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的言语环境,包含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其中,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不但涵盖了话题的内容,催生了新的词汇并使词语意义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而且通过影响交际者的思维习惯、认知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际者的言语理解和表达。不同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由此形成的言语词汇和表达习惯也不尽相同,理解并掌握其中的差别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文化傳统语境对语言的影响

爱德华·泰勒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语言是记录和表达文化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文化传统在很多方面对语言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词义的形成、构词的理据、词义的变迁、词汇的借用等方面。

(一)词义形成

语言中的某些词汇具有特有的文化意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英语和汉语分别可以作为这两种类型文字的代表。虽然部分汉字是表音的,但从本质上说,汉字仍是一种以表意为主的文字。文字是书面的语言符号,语言是意义的符号,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存在着联系,但这种联系却又不是必然的,而是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结果,或者说语言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主动选择的结果。在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或用语言行使特定的交际功能时,各民族所采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各不相同。例如,汉字中用“冫“和”氵“两个偏旁部首表示与水相关的意思,而英文中表示水的词根包括”hydro-”和”aqua-”。还有一些意义是各民族文化传统所独有的,由此又形成了很多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这些词汇和表达天然具有的文化特征丰富了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例如,汉语中的“礼”“八卦”“社稷”“京剧”“针灸”“饺子”“春节”“中庸”“兵马俑”等词汇都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二)构词理据

词语构成理据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所体现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构词理据本质上是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心智互联(mental association)[3]。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心”对应人的思考或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或情感状态,于是形成了“心思、心术”与“忠心、诚心”等词,而英语中对应“思考”的词是“mind”,比如“ mindreading”一词通常译为“读心术”,对应心理或情感状态的通常是“heart”一词,例如“open ones heart”等。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认知方式在某些词汇具备了特定意义,例如,家族关系自古以来一直是维系中国社会的一条重要纽带,亲属称谓的使用因此变得非常广泛。我们往往会用“哥”“姐”等亲属称谓称呼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人,拉近社交距离。英语中,类似的称谓使用就要少得多。有时,汉语中的某些称谓甚至没有对应的英文词汇。这其实反映的就是认知方式对词汇意义形成的影响。另外,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构词理据。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狗往往象征了卑贱低劣,与狗相关的词语常有侮辱性质,如走狗、狗腿子等。但英语中常用“dog”一词指代人,例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胜利者、领导者),以及诸如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这样的谚语。

(三)词义变迁

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还会引起词义变迁。某些词语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才具有特定的意义。有的词语会因原始语境的消失而失去了最初的含义,仅仅保留了引申后的意义。例如,“牺牲”最初指的是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牺牲”逐渐引申出了“为正义的目的而舍弃生命或放弃利益”的意思。有的词语随着文化的发展衍生出很多新的意思,但却始终保留了最初的内涵。例如,“先生”一词最初指的是“父兄”,然后用于指称年长有学问的人或老师,后又用于指称以卜卦、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近现代,“先生”还可用于指称那些德高望重或在某一领域颇有建树的人,而且也不再仅限于称呼男性,例如宋庆龄先生、杨绛先生等。现在,“先生”一词成为了成年男子的通称。我们由此可以发现,虽然“先生”这一词汇的外延不断夸大,但其中的内涵始终未变,即对长者和有成就者的尊重。

(四)词汇借用

各种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必然会导致语言交流,由此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出现了大量的借词现象,即从其他民族语言当中的借入一些新的词汇。伴随着这些外来词汇的涌入,新的文化语境也出现了。换句话说,外来词汇自身带有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比如,汉语从英语中引入了“wifi”“因特网”等词,从藏语中借入了“喇嘛”“拉萨”等词,从印度引入的“佛”“菩萨”等词。借词现象不仅发生在汉语中,很多语言都存在类似的现象。英语就从世界各地的语言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例如从法语中借入了government、parliament、mayor、等词,从汉语中引入了tofu、kongfu等词。

三、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在对语言构成诸多影响的同时,也影响到了作为文化传承和语言交流主体的交际者。由于各民族文化传统之间既有共通的部分,又存在差异,因而跨文化交际是可以实现的,但其中又难免存在各种差异和误解。交际者对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理解以及对受此影响而形成的词义或表达方式都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例如,寒暄语主要是用来建立或维系人与人之间联系,从这一社交功能的角度讲,中西方实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语言选择上又各有不同。“吃了吗”“去哪儿”曾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寒暄语,它们与英語中的“hello”“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等实际上具有相同的交际功能,即见面问好,但是交际者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把汉语中的这些寒暄直译为英语,难免会引起误解。除了会选用不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外,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由于对同一词语的理解存在差异而影响交际。例如,汉语中的“好”和英语中的“good”都表示认可与赞赏,但实际上,英语中的“good”只是“还凑合”“可以接受”的意思。受本民族文化传统与本族语言的影响,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将母语中的一些句式或社交规约直接借用到目标语的使用之中”[4]。例如,汉语中要求别人把笔递给自己,我们通常会说“把笔给我”,直接翻译为英语是“Pass me the pen”。但为了避免语气生硬,地道的英语表达是 “Would you like to pass me the pen?”

四、结语

总之,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媒介,是文化的载体,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既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交际习惯和表达方式构成了约束。为了使得跨文化交际更加顺畅,交际者有必要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具体应用。

参考文献:

[1]索振宇.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1).

[2]E.B.泰勒,连树生,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3]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83.

[4]冉永平,编著.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2.

作者简介:段钰(1981-),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语用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语境汉语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语境与语境教学
学汉语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追剧宅女教汉语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汉语与拼音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