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一问题,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认识

2020-09-22 10:07吴非
关键词:年段作文题作文

吴非

进入老年,仍然习惯性地感到有必要写写“有意义的事”,并且同样会有年少时的犹豫。只是,现在的我不是不会写,而是因为对“意义”有了比较复杂的认识,再也无法像八九岁时那样率真懵懂。真遗憾啊!小学毕业之后的半个多世纪,我遇到了许多人,经历过很多事,皱纹多了,想法也复杂了。这些,大概是小学老师布置作文时没想过的,他们当时可能没想过我会成为一个老头儿,更没想到我会成为语文教师,乃至于到了老年,依然能继续思考怎样写作文。

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因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人的认知能力不同,超越学生的认知,要他根据不切实际的要求作文,违反教学常识。教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有正确的评估,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一如“节令”和“农时”。不循常识,拔苗助长或是延误时节,都不会有好结果。很多教师自己也是在“谈意义”的教学中长大的,然而他们仿佛缺少对这类问题的反思,忽视了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会有不同认识。从小学到高中,很多教师要求的“意义”是一致的。那些对着儿童津津乐道“意义”的人,或者思维僵化,或者急于求成,至少,是缺乏智慧。

让学生原地跳起来,他的手能够到的位置,不代表他的“实际高度”,那只是“手能够到”的位置,不是“看得清”的位置。这就出现了矛盾:学生写他“看得到”“想明白”的事,思维才有价值,才能获得发展;仅仅要他就一时无法辨识的事物“表态”,会有不可知的后果。一旦学生发现,按照老师的要求,胡乱表态也可以取得一个满意的分数或是能过关,他就不会认为自己的观察、思考有什么必要,也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以往的教訓太多了。教小学生说成人的话,很无趣。如果学生有几年这样随意编造情感和跟随指令表态的作文经历,学习观会被扭曲,他会以之为正常的学习,认为这就是学校教育。同时,在超越认知的功利学习中,逐渐沦为只会“讲意义”而不知生活,忽略生活根基与作文的关系,继而为了“做作文”给生活胡乱贴标签。为什么中小学生不能真实地写出个人生活?原因在于他们几乎是本能地认为个人生活“没意思”,“有意思”的生活不能进入作文的“大雅之堂”。

儿童表达自己的情绪,一般不会克制,唯其如此,情感才是真的;他要是会克制、隐藏甚至扭曲,不但违反本性,而且极可能走向虚假甚至丑恶。小学生写学校生活,写班级日常现象,为什么一定要他“积极向上”,为什么要对他讲什么“正能量”?他眼睛看到的现象不能写,要他写的事物不但是他领悟不到的,甚至是他“跳起来”也触摸不到的,这对他的作文能有什么好处?到了中学,他学了物理,虽然知道“能量”根本没有“正负”之分,但一傅众咻,已经由不得他了。于是,他也只能随大流,没有目标地向着更远的地方漂去。

让儿童说儿童的话,少年说少年的话,让他们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何必非要把他们全端到高台上去被观摩?为什么非要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年段的学生?一名10岁小学生能讲“奔小康”,一名13岁中学生对你讲“吃亏是福”,你难道会觉得很自然?

从儿童到少年,在他眼中,世界不只是变大了,也开始变得清晰,人变得有温度了,无数的人,辽阔的世界!他开始认识生命,他开始观察自我。这时,他在课上期待的作文题,要能呼唤他的世界,喊出一个“我”来。

八九岁儿童的生活,主要是寻找有趣的事物,他还不知道要感知世界和人间,这时跟他讲政治大道理,是违背常识的,教育教学不要做蠢事。不是不可以写点“意义”,只是要求不宜那么高。老师对学生不要提过高的要求,也不能过早提要求。不要预支学生的激情,不要缩短他认识世界的旅程。情感和思维在慢慢成熟,会有一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生长的印痕。观察树生长的年轮,最外面的那一圈,其实是最早的。

语言在显示年龄。如果用同一道作文题考查不同年段学生,大致能看到认知方面的差异。如,以“我曾为这些事而开心”为题选择作文材料,会有什么不同?

小学生可能会选择:

春游、秋游;

节日放假;

学校临时停课;

作业少,有时间玩;

一次意想不到的表扬;

陌生客人带来的礼物正是我梦想的;

老师夸奖我聪明,“反应快”;

……

初中生可能会选择:

读自己想读的书,“第三遍时有了意外发现”;

在学校参加了一个很棒的社团,每星期能有两个小时活动时间;

在班上有了两个能说心里话的朋友;

老师对我说“你这个人遇到事比较冷静”;

我住的小区,人们文明友善;

……

高中生可能会选择: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老师身体都健康;

学校征求同学们对作业负担的意见;

教辅限制令,每学期每科只有一本教辅;

年级有同学倡议学校实行“无人监考”;

房价开始下降了;

汽车行驶礼让行人,违者扣分;

……

有些高中生在作文中有不同的关注:

这几家媒体比较文明,从不报道娱乐明星的八卦;

今年,世界的冲突和恐怖活动减少;

就业率上升;

实行医保,听说城乡标准要统一;

……

当然,阅读和观察的经验不一定会按年段划分,作文能力也常有例外,在不同年段学生的作文中也会有特殊的表现。如对“我见过的并感到愉快的场景”这一题目,在初一到高三的作文里能看到这样的内容:

在出站口,那位农村大嫂终于看到了来接她的儿子;

小伙子一路躲闪,灵活地从慢车道跑过来,赶上了过江的最后一班车;

大爷听医生说老太婆的病不要紧,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流下眼泪;

……

可以看到,阅读积累和表达方式在显现优势。1999年初高中“剥离”之前,我所在的学校是“完中”,经常能很方便地比较从初一到高三的作文,看到不同年段学生作文思维和表达的一般差异,也观察到许多例外。那些作文能力超过年段教学要求的学生,都有异乎寻常的阅读和交游。比如,有丰富的见闻,有独特的想象力,或者对诗歌之美有特别的追求,甚至经常表示出超出一般的思辨力,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能力虽然不是从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但是在得到教师的鼓励后能持续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然成长,不要真的把自己当园丁,进教室时扛着一把大剪刀。

学生思想情感发展有差异,心理年龄有差异,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对同样的作文主题,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会有不同认识;即使共处同一阶段,也会有认识高度的不同;即使是同样的认识高度,也会有表达技巧和经验的程度不同。

这类现象,教育学可以解释。因材施教的特别趣味,甚至能延伸到学生离开学校之后。1982年,有位学生上初一时写过一篇《爸爸》,视角独特,真实感人,我在讲评时告诉大家,全是真情,批改时快要落泪了。那年,她13岁。25年后,她给我寄了一封信,里面有一份打印的《父亲》。信中说:“老师,当年作文写了爸爸,您给了很高的评价,我一直记得;现在,爸爸是老年人了,我又写了一篇,老师再帮我批改一次吧。”我读了很感慨,当时的小姑娘已到中年,可是在父母眼中,仍然是被呵护的女儿。去年,我想起她的那篇《父亲》,因为收藏太多,怎么也找不到了,写信向她要电子原稿。她回信说,又是十几年过去,她已年过半百,在电脑上翻找旧文时,看到自己断断续续写下的“作文”,不禁热泪盈眶。我看她的回信,也止不住落泪——生命中那些永恒的记忆,随着我们成长,反而变得清晰了。她写垂垂老矣的父母学用手机,仍然像初中一年级时那样细细地描写,只是三十多年过去,她的每一笔都注入了“岁月”。她不知道的是,我脑海里永远是她坐在教室里的模样。这位学生专业学医学,不从事文字工作,但是她的读写能力一直在发展。

估计我小学的老师,记得的也是童年的我在教室的样子,不太可能想到我是一个老头儿,更不会想到我一直记得最早的作文状态。

如果老师们能认识到,有些作文题是可以慢慢写上十年、二十年的,那就得耐心等待,不求即刻收获,不要对现阶段的学生有过高的要求,不要急于在自己负责的教学年段看到所谓成果;如果老师们能认识到,学生有可能一生记得这样的作文题,那就得在学生拿起笔作文时,保护那颗真诚的心。

只有成熟的果子,才能成为“种子”;所以,不要急于催果子早熟。

猜你喜欢
年段作文题作文
读后环节在小学英语高年段故事版块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低年段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年段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