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课程开发:筑牢“支撑点”

2020-09-22 10:07邵静
关键词:支撑点校本文物

邵静

摘要: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公共文化场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馆校合作开发博物馆课程已成趋势。高质量博物馆课程的开发,需要筑牢以下“支撑点”:比权量力,寻找共建单位;因地制宜,构建课程体系;馆校合作,优化课程内容;秉轴持钧,加强教师培训。

关键词:博物馆课程馆校合作教育资源

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公共文化场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博物馆教育资源具有直观性、真实性、原始性、综合性和广博性的特点,可以弥补基础教育课程中依托教材实施教学的单薄性。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2015年,教育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把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机结合”,“使利用博物馆学习成为中小学校日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资源与博物馆教育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延伸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同可达到学校、博物馆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教育效果。在国家方向性、纲领性政策的指导下,让更多学生受益于馆校合作开发的博物馆课程已成趋势。博物馆课程的开发能切实拓宽学校教育的边界,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同时能够转变教学方式,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所以,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发学校博物馆课程是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方式。学校在开发博物馆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问题?哪些支撑策略能提高博物馆课程开发的质量呢?笔者以为,高质量博物馆课程开发,需要筑牢以下“支撑点”:

一、比权量力,寻找共建单位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拥有数量颇丰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博物馆资源丰富。但学校博物馆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大多不具备文博专业知识,需要博物馆方面的专业指导。因此,在博物馆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学校需要寻找一家共建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聚力研究课程开发。对于合作博物馆的选择,一方面要考量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是否契合且满足学校拟开发课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需权衡该博物馆对于学校博物馆课程开发所能投入的优质资源。这里的优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文博科学研究成果等。博物馆对学校投入的优质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学校博物館课程的开发。

在参加了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召开的“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推进工坊”活动后,我们锁定南博,将其列为理想的合作单位。理由如下:一是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南博馆藏文物丰富、研究成果丰硕,历史馆、民国馆、美术馆、特展馆等的资源均能较好地对接学校的课程开发;二是南博正在拓展馆校合作教育活动的覆盖范围和研究深度,社会服务部有专门负责对接学校的教育团队,人力资源配给和专业能力都很强;三是南博和各个学段的学校均有合作,具有较为丰富的馆校合作经验。另外,南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停车场大,不管是学生自行前往还是学校组织集体前往,都较为方便。基于以上考量,我们主动与南博联系,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共同开发学校博物馆课程。

二、因地制宜,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和课程改革需求,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制订了《探物:馆校协同的初中生学习新样态构建》方案,以“探物”系列博物馆课程开发为立足点,构建依托南博资源的学校博物馆课程。“探物”系列博物馆课程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特色活动等四个层面展开。

国家课程校本化层面,我们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侧重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南博资源的相关性,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国家课程的教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教学之中。校本必修课程层面,学校围绕“探物”系列主题开发校本必修课程,如博物馆研学课程、博物馆科普活动课程、志愿者团队建设课程等。校本选修课程层面,学校强调以人文学科为主,运用多学科融合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开发各具特色的“探物”系列博物馆校本选修课程,如“课本中的文物”“博物馆里的汉字学”“文物会说话”等。特色活动层面,学校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将活动与南博文物资源相结合,设计走近南博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灯具等文物的系列活动,结合文物仿制活动,使学生能看得懂文物,感受到文物的温度。

我们集全校的研究力量,将“探物”系列博物馆课程的开发纳入学校层面的研究和管理之中。有了博物馆、学校的充分支持,以及专家团队的后方支援,再加上人员固定、目标明确的项目组的努力,学校博物馆课程开发就能系统化、专业化地开展起来。

三、馆校合作,优化课程内容

在博物馆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的感受是,一定要加强馆校合作,与博物馆专业人员协同组建博物馆教研组,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如“探物南博”是学校与南博合作开发的第一个校本选修课程。学校参与“探物南博”课程的教师首先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求,初步拟定《探物南博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再由博物馆教研组研讨、修正。博物馆教研组成员除了学校的学科教师,还包括南博社会服务部专门对接此校本选修课程的三位教师。南博的教师就纲要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比如,他们从文物学习的视角出发,认为文物的内涵非常丰富,课程内容设置切勿贪大求全,否则很难落地,而且在教师培训上,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培训教育。“探物南博”博物馆教研组进行了详细的研讨后,决定从原纲要中选择一两种典型器物作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达成课程目标。器物的选择标准是:博物馆常设文物,基于课标(侧重学科融合),立足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选定好典型器物后,再次修改纲要,并重新在博物馆教研组内研讨。反复论证之后,博物馆资源就与学校教育真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探物南博”也能正式进入课堂实践阶段。

此外,还需根据课程的教研内容,定时定点集体备课。以“探物南博”的备课为例,由于教师长期研究学科教材,文物的相关专业知识非常欠缺。定时定点的博物馆教研组集体备课,帮助教师突破了课程重难点,保障了课程的有效实施。根据各课程的内容安排,集体备课地点有时会选在南博,在文博环境中就具体文物进行研讨;有时会选在学校,在教学氛围中就课堂环节进行设计。无论备课地点在哪里,双方都能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互通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秉轴持钧,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学校博物馆课程的内容建设者,也是课程的组织实施者。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及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课程的实施品质。所以,学校除了加强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还协同博物馆,有计划地对项目组教师进行文博类教育项目的培训。为此,我们制订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培训计划。

所谓“走出去”,即安排项目组骨干教师参与南博“种子教师”培训工程。如2019年5月,学校教师跟着南博社会服务部的老师亲临仪征、溧阳等地的考古现场,观摩墓葬的发掘过程,聆听一线考古专家的经验介绍;2019年暑假期间,骨干教师前往大云山汉墓、寺墩良渚文化遗址、广陵王博物馆、上林湖越窑遗址、印山越国王陵等地,现场探寻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学习考古绘图、考古修复等与复原文物相关的技能。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项目组教师到博物馆课程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学习,如走访北京一些学校,还到全国各大博物馆参观等。

所谓“请进来”,包括邀请文博专家、课程专家和博物馆课程开发的优秀项目组对教师进行培训。如2019年6月,我们举办了“探物南博”文物制作成果点评大会,邀请南博的专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就师生在接触文物、制作文物过程中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文物专家以学生仿制的几件文物为代表,详细讲解了古代人立足实际需求,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技术条件下,设计和制作此类文物的底层逻辑。这样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研修机会,强化了教师课程意识,也提升了教师的博物馆课程开发能力和自身综合素养。

高质量博物馆课程的开发,延展了学校教育的边界,实现了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丰富了学校课程样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多样的课程体验机会,也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创新实践的活动领域。

猜你喜欢
支撑点校本文物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人生支撑点
飞机装配中支撑点设计方法研究
人生的支撑点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