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验走向审美
——对“审美体验”目标达成的教学实践思考

2020-09-26 00:17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节奏音乐

吕 婷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浙江 杭州 311100)

随着国外三大主流音乐教学法和中央音乐学院新体系的培训遍地开花,体验式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变得花样繁多。音乐老师在教学中也越来越注重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亲身实践。然而,观察和分析近几年看到的各种层次的音乐教学研讨课、评比课、常态调研课,还是发现很多老师对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有体无验,以被动学习为主,学生缺乏对音乐的自主感受与体验;有体少验,教学内容单一,基本以欣赏或歌唱教学为主要内容。缺乏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表达、创作等过程,音乐实践活动能力得不到发展;有体多验,过度指导、填鸭式体验忽视了学生的本体感知。以上的这些教学现象,致使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被漠化,艺术表现被同化,音乐经验建构模糊化,音乐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制约着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那么,什么是音乐体验呢?音乐体验的“体”是指身体,“验”是指察看、查考,体验是指亲身参与并获得反馈,包括参与过程中获得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方面的反馈。因此,单从音乐体验的本身含义来看,只要有参与音乐活动,并且获得了各方面的反馈,就算是完成了音乐体验过程。

音乐体验是学生进入音乐的必要途径。只有亲身经历过、参与过、实践过,才能获得真实的音乐感知,并能唤起多方面的学习反应。音乐课堂上的所有参与性活动,都实现了音乐体验的意义,发挥了音乐体验的作用。

从音乐体验的本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参与性活动,都体现了音乐体验的意义,发挥了音乐体验的作用。从音乐体验的教学来看,音乐课程中的体验,不是单纯地参与活动,而是与审美紧密相关的活动,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因此,在夯实音乐体验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审美。新课标指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一表述,将音乐体验纳入到了审美的范畴,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及不同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的表述,明确指出了审美体验与音乐实践的关系——音乐的各项学习活动,应与审美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要实现有意义的能动学习,就要让孩子们能高度地参与学习,充分自主地感知、发现、探索,丰富感觉体验,满足其生命成长的需求,是当下学科教学应该努力的新方向。随着实践与研究的层层深入,笔者提出了从“体验”走向“审美”的观点,尝试从两个层面的目标,探究审美体验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过程层面——体验什么,如何体验?

遵循音乐的感知规律(音乐要素——音乐体验——音乐能力),从音乐的外显感知至体验内化,会发现学生只有在行为、认知、情感投入的参与中,才会真正激发兴趣,调动自主研究的欲望。

音乐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综合性艺术形式,进行了艺术表演或音乐编创,参与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从而获得情感体验。这种音乐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应当把音乐体验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审美发现、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过程。

(一)体验音乐要素,感知直观化

音乐要素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感受音乐要从音乐要素的感知入手。趣味性的音乐活动,能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获得音乐要素的理解与体验,这种感性的认知大于理性的认知。

1.行走中的音乐

人的行走是受意念支配的节奏活动,每迈一步,就会甩一下手,这种节奏是非常明显的。从学生角度来说,放松、自然地行走练习,能够使学生在体验与表达音乐的同时克服紧张状态。例如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节拍有规律地走;听到不同乐曲,就可以改变行走的方向;听到特殊音效或相反的节奏时倒走,听到休止符时停止走等。

例1《白桦林好地方》,要求学生第一次跟着音乐感觉走,目的是初步整体感受音乐;第二次跟着音乐的节拍走,目的是感知音乐的节奏;第三次在音乐的结尾的长音处停下来,目的是感知乐句、聆听尾音;第四次边走边在每个乐句结尾音处哼唱,目的是用走步充分体验音乐的节奏音型,感知乐曲的主音。

本课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行走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乐句的感知能力,把听觉与空间运动联系起来,在直观的音乐体验中,加强学生对主题音乐的记忆。

2.赋予角色的节奏感知

节奏是音乐的元素中最能激发学生强烈感觉,因为它贴近生活,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对音乐进行时间的组织节奏被形象地称作音乐的“骨架”。

例2《癞蛤蟆与小青蛙》教学中,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要求学生随音乐拍击进入教室,跟着教师一起拍击,目的是模仿主题节奏,初步认知;初听音乐,仔细听,老师在哪里用鼓演奏主题节奏,完整聆听音乐,感知乐曲结构;再听音乐,听一听,老师敲击鼓的音色一样么?有什么不同?分男女生设计不同的动作拍手。根据音色不同,尝试两种不同的拍手方式,初步体验男女角色;练习念白,分配男女生癞蛤蟆和小青蛙的角色,用低音、高音的不同音色,念好念白。在音乐内容的感悟中,体验角色感。

通过教师赋予角色的节奏感知,学生对主题节奏更具直观化,也能更好地调整与把握对节奏感知的速度与准确度,在感性体验中巩固时值的不同,也为音乐内容的表演铺垫了基石。

3.体态中的音高体验

节奏感知还可以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各种声势律动进行训练。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建立起节拍概念,在体验中获得感知,在记忆中加强巩固。例如在聆听过程中的声势辅助体验:

例3《加伏特舞曲》

从学生身心发展来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音高概念的建立期。此时,需要培养他们区分音的高低能力,为了能够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特点,可以用空间肢体律动来表现音程中的级进、小跳、大跳等。

(二)体验综合活动,感知层次化

1.歌唱

歌唱是最直接、最简便的音乐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讲究音乐性、艺术性和组织性的游戏。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运用不同的感官经验将感知内化,让学生在叠加、累积、循序渐进中有层次地丰富歌唱的形式。

例4《我是小小音乐家》教学中,师哼唱主旋律,生走出不同的线路,目的初步熟悉旋律,走步感知乐句、长短句;字母谱与图形谱合成演唱,目的根据字母谱唱出主干音,体会旋律的走向与进行;师用钢琴、吉他演奏乐曲,帮助学生学唱,要求学生体验乐曲的情绪,在不同乐器的伴奏中感受音色的变化;出示网球,学生用1、5两个音伴唱,要求在丰富歌唱的形式,在重复中叠加新的元素;拓展欣赏与演唱,在多版本的聆听、歌唱中,体验音乐不同的美。

2.探索音响与音乐

探索音响与音乐内容中涵盖的利用人的声音、乐器的声音或其他声音来表现大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自制打击乐器。

《森林狂想曲》教学中,学生通过听辨和感受大自然的声音,体会声音的强弱与长短。具体方法如下:以故事编创为线索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音色、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感受和体验;在创造音响过程中,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索,乐器的演奏、其他声音材料的发声方法,学会聆听、学会模仿、学会编创;在完整演绎中,激发了学生创造音乐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及美的享受。

(三)体验音乐与相关文化,感知多元化

音乐课的人文学科属性体现在“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它涉及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各方面,其特点是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参与性强。

杭州市优质课部分课例,《我是小小音乐家》,体现美国街头音乐 、民谣、爵士不同范畴的姐妹艺术。《加伏特舞曲》内容则是宫廷舞蹈,是音乐与舞蹈结合。《京调》是京剧艺术体验。《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是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

二、目标层面——期望到什么程度?

目标是显性的。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综合性艺术形式,进行了艺术表演或音乐编创,参与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从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即通过体验过程将自我融于其中,进行联觉、想象、审美。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首先应当充分利用旋律、调式、调性、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和声、织体、音色等音乐要素,培养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能力;其次,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要注重艺术实践的本质,加强音乐概念与音响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体验。

目标层面是隐性的,是学生的自主感受、直觉反应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隐含在各种音乐活动中的自主空间里,显现于充满自由、理解、关爱的环境里。在审美体验的浸润和滋养下,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多元的体验中获得真善美的感悟;在无痕的教育中积淀良好的言行素养;在真诚的交往中逐渐绽放自己的精彩。

总之,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是音乐体验。音乐实践又是一个生生、师生、乐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需要深入、持续的审美体验。笔者坚信,只有紧扣音乐体验教学的审美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审美体验活动,才能品味到音乐的内在美,音乐体验教学才能彰显其“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之本色。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节奏音乐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轻快漫舞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音乐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