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在脓毒症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0-09-26 05:52侯小龙岳伶俐孙自国马力黄楔山尧云虎胜关长江杨红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1期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糖原

侯小龙,岳伶俐,孙自国,马力,黄楔山,尧云,虎胜,关长江,杨红梅

(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四川 巴中)

0 引言

脓毒症(Sepsis)是指因微生物入侵机体后引起机体某个或多个器官感染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严重性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疾病进展的结果,因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重症医学科患者最重要的死亡原因[1]。心脏是脓毒症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约有25%的脓毒症患者及50%脓毒性休克患者存在左室收缩功能障碍[2],在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死亡患者中,至少有一半归因于心血管系统受损所以早期诊断和干预脓毒症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3]。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glycogen phosphorylase isoenzyme BB, GPBB)是目前发现心肌损伤的高度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其在心肌细胞中特异性存在,当发生心肌缺血和缺氧导致的心肌梗死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早期心肌损伤时会被快速释放入血,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心肌损伤标志物[4]。目前关于GPBB表达在脓毒症心肌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报道偏少。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GPBB在脓毒症心肌损伤早期的变化趋势,观察其用于脓毒症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5月巴中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54例。所有患者诊断标准满足《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标准[5]。根据是否有LVEF≤50%,分为心肌损伤组(39例)和非心肌损伤组(15例),两组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标准:①具有先天性心脏病及遗传性疾病;②接受抗凝治疗或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③具有严重药物过敏史;④肝肾功能异常及恶性肿瘤患者;⑤妊娠和创伤患者;⑥病历资料不完整和不能配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治疗由我科中级职称及以上医师完成。APACHE Ⅱ分别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由副主任职称及以上医师进行评估。所有患者在人院24h内采用我院飞利浦iE33超声仪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

所有患者在确诊脓毒症后1h和6h分别抽取5mL静脉血样,低温离心(3000r/min)10分钟取上清液,由我院医学检验中心按照不同检测要求完成cTnI、CK、NT-proBNP和CK-MB表达水平的检测。其中GPBB的检测采用深圳康生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完成,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由我院医学检验中心提供检测结果,检测结果由副主任职称及以上技师确认。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间比较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间一般情况的比较

脓毒症心肌损伤组和脓毒症非心肌损伤组人员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非心肌损伤组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组相比,平均动脉压更低而APACHE Ⅱ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脓毒症心肌损伤组与非心肌损伤组检验指标比较

患者确诊1h时,脓毒症心肌损伤组患者GPBB、NT-proBNP水平较非心肌损伤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 6h时,脓毒症心肌损伤组 cTnI、NT-proBNP、CK、CK-MB和GPBB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表 2 不同时间点脓毒症心肌损伤组与非心肌损伤组检验指标比较 ()

表 2 不同时间点脓毒症心肌损伤组与非心肌损伤组检验指标比较 ()

注:*与脓毒症非心肌损伤组相比P<0.05。

1h 1412.36±605.63* 551.26±411.19 6h 2574.15±699.32* 636.36±436.39 cTnI(μg/L) 1h 0.06±0.03 0.04±0.04 6h 1.02±0.32* 0.05±0.03 CK(U/L) 1h 67.86±15.59 66.46±12.69 6h 231.31±56.44* 68.36±13.34 CK-MB(U/L) 1h 15.25±4.12 15.94±3.66 6h 31.34±5.53* 15.59±4.46 GPBB(ng/mL) 1h 8.26±2.44* 4.21±1.02 6h 21.89±6.16* 5.12±1.13项目 时间 脓毒症心肌损伤组 脓毒症非心肌损伤组NT-proBNP(pg/mL)

2.3 脓毒症患者GPBB水平与cTnI水平的相关性比较

脓毒症患者确诊1h时GPBB水平与cTnI水平无明显统计学相关性(r=0.218,P>0.05)。而脓毒症患者确诊 6h时GPBB水平与 cTnI水平呈正相关 (r=0.689,P<0.05 )。

3 讨论

脓毒症是感染、创伤和烧伤等临床危急重症患者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全球脓毒症发病率3%,且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病死率高达40%,是急诊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死亡的主要原因[1-2]。脓毒症发病机制复杂,促炎抗炎机制失衡是脓毒症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过度的炎症反应可以引起机体微循环障碍,导致局部或全身灌注不良,组织脏器氧供需失衡,诱发多器官功能损害。心肌对缺氧耐受性差,故缺氧和灌注不足可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损伤,心肌损伤后,可进一步影响组织灌注,加重组织缺氧和灌注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对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心肌损伤并及时给予治疗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方法[6],因此,寻找诊断脓毒症心肌损伤既特异又敏感的生物学指标至关重要。

糖原磷酸化酶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酶,目前已发现糖原磷酸化酶有三种主要的同工酶,他们分别是脑型(GPBB)、肌型(GPMM)和肝型(GPLL),GPBB主要存在于脑和心肌中,在缺血缺氧条件下,GPBB迅速解离,并转变为可溶形式,通过扩散从细胞中释放入血,是心肌缺血和坏死的典型特征[4]。有研究表明,GPBB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具有一定临床意义,GPBB升高的患者更易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并且在胸痛发生4小时内,GPBB对心肌梗死的监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肌红蛋白和CK-MB[6-7]。同时也有研究发现GPBB只是在心肌缺血损伤性疾病中明显升高而在脑缺血缺氧时则无明显改变,提示GPBB可作为反映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8-9]。

我们的研究通过对脓毒症患者早期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连续变化进行检测发现,随着疾病的进展心肌损伤标准物表达水平逐渐增加,其中GPBB在心肌损伤组较非心肌损伤组1h内即明显升高,这是脓毒症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后糖原降解增加,GPBB迅速释放入血的结果。同时我们发现GPBB表达水平升高明显早于cTnI、CK和CK-MB等传统心肌标志物,通过早期快速检测GPBB表达水平可以达到早期预警作用。此外,我们对GPBB水平与cTnI水平做进一步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脓毒症确诊6h 时GPBB表达水平与cTnI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这也可以表明GPBB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研究GPBB在脓毒症心肌损伤早期的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诊断指标,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样本量小,所得结论可能存在偏差。GPBB能否广泛应用于临床,还需扩大样本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脓毒性休克糖原
体育运动后快速补糖对肌糖原合成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
集束化容量反应监测治疗高龄重症肺炎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综合护理应用效果
血清NGAL联合乳酸及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病死的预测价值
观察建立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绿色护理通道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肌糖原超量恢复的研究历史与进展
血乳酸和降钙素原与脓毒性休克的相关性研究
什么是糖原异生
浅议糖原的分布及肌糖原的利用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