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性下有效小学数学学习的点滴思考

2020-09-26 12:25徐红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和谐课堂研究性学习生活化

徐红

摘  要: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运用既有的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以及数学思维等素养去探究新问题,并在真切的活动中实现学习的突破。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建构和谐课堂、善于假借生活化元素、灵活搭建学习研究平台等,让他们主动学习,智慧学习,最终有效建构数学认知,也使得数学核心素养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和谐课堂;生活化;活动平台

研究性学习是什么?笔者认为,研究性的小学数学学习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真正成为知识形成的探究者,让学习真正发生;并在参与知识获得的学习体验中,使得他们的学习视角得到扩张,学习积累得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得到有益的补充,数学学习思维获得充足的发展,最终让他们的数学素养积累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从而为他们创新学习、终身学习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一、建构和谐课堂,诱发学习研究

研究需要氛围,也需要一个平等、自由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得重视研究性学习环境的打造,为孩子们的研究性数学学习提供一个宽松、愉快、自由、平等的情境,促使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让研究学习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最基本的方式,也使得有效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例如,在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得扣紧学生生活积累,依托他们既有的数学经验储蓄等要素,努力打造一个平等的、自由的探究性学习情境,让孩子们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探索着、交流着与分享着,进而让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插上理想的翅膀。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画面显示出不同类型的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锥体,等等。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引导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通过说图形、介绍图形等活动,促使学生的学习视角得以拓展,也使得他们关于图形的感知变得愈加丰富,进而为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提供知识保障,也提供经验与思维的支撑。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方面指导学生找出与长方形、正方形有相似的,但也完全不是一个种类的实物。学生会在寻找中初步建立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感知联系,从而为后续解读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构成特征提供知识准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思考。“有6個长方形的面”“有8个尖尖的顶点”“还有12条线段”等,观察、交流会使得学生的感知变得丰厚起来,也使得他们的思维随之活跃起来,为他们科学的提炼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积累扎实的感知,也为他们建立对应的数学概念提供思维支持。

第三,引导互助学习。一方面引导学生复述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感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一边说,一边倾听。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质疑与辨析,使得学生的复述成果不断完善,也使得相关的数学概念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学生经过辨析与集体智慧的碰撞,他们会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更有序的分析与整理。他们从点、线、面三个不同维度去解读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得长方体特征的形成更有序,更利于建构。同时,也会让学生在辨析中明白长方体6个面的多样性,知晓其有的时候是6个长方形,有的时候是4个长方形和2个正方形。

有效的互助合作学习,不仅能营造平等学习对话的情境,更能促进孩子们对知识探究投入。其间,也使得他们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质疑,最终会使得他们的数学思考更加有方法,数学素养发展更加有后劲。

二、贴近生活预设,激发学习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处推进,教师们更加意识到贴近学生生活现实去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数学学习,是事半功倍之举,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兴趣的主要切入口。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解析关乎学生的生活现实,遴选有价值的生活化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有效探索、有效研究,从而让他们的学习实效大幅度提升,也让他们的能力、思维等与知识学习同步发展。

例如,在三年级“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得重视学生有关千克方面的生活实例收集与整理,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下感知千克、研究千克,从而形成1千克的感知,形成1千克的表象,并在不同的感性素材冲击下建立好1千克的概念。

首先,指导收集数学信息。针对这一知识要点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积累与千克信息的收集学习活动。一方面指导学生课前到农贸市场、超市和水果店等场所中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称量物品所使用的工具,以及计量时所使用的单位,使得千克的感知得到相应的积累。另一方面找一找身边用千克作单位的实物,收集一些相关的包装袋等,使得千克的应用感知得到积累。

其次,组织有效体验学习。为帮助学生建构千克的认知,形成有效的1千克的表象,教师就得细化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努力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的研究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进而学会提炼,使得1千克的表象得以夯实,使得1千克的数学概念得到建立。一方面设计一个“掂一掂”的活动,让学生掂一掂一袋红枣、一袋薯片和一小袋大米(1千克或2千克)等,等学生在掂一掂后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重、轻的感觉。另一方面是设计一个“称一称”的活动,指导学生用电子秤称量一下刚才的一组物品,学生会在不同的称量中发现那些是1千克的物体,进而感悟到1千克的具体表象,为他们建构千克、形成1千克的概念打下坚实的感性知识积累。

第三,引导学习应用。当学生经历了千克感知与深入学习之后,教师还得创设知识应用情境,引领孩子们在具体的试炼中深化理解,促进认知内化,进而加速千克概念的建立。一方面引导学生再度回顾自己见过的千克应用的实例,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知,进而促进学生对千克应用的领悟。经过学习汇总,学生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千克是用在比较重的物体称量之上的。如一袋大米重20千克,小朋友体重25千克,一只山羊重50千克,等等。另一方面在模块化的训练中,加深感悟,形成有效认知结构。如设计选择合适单位填空:一本数学长22(  ),一只兔子重3(  ),一棵大树高5(  ),一个西瓜重5(  ),等等。

大量的、综合性的训练,既为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知识提供了舞台;又为他们建构知识、形成认知等提供了助力。同时,也为发展的应用意识、思考能力等提供了试炼平台,使得整个学习更加有体系、有实效。

三、搭建研学平台,助力学习研究

创设与给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条件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保障。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得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诸多要素,灵活地创设相应的学习平台,引领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合作辨析等多重学习中实现数学学习的突破,实现知识的深度领悟,加速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就得引导学生从报刊、工厂、社区等区域上收集有关统计图的数学信息,进而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有一个具体的直观的感知,从而为深入探究条形统计图知识提供必要的感知与认知积累。

首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统计好全校各个年级的学生数,并制成对应的统计表。学生们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原则,并学会简单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具主动性,也使得学习研究成为一种必然。

其次,引导学生整理好数据,尝试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并在制作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感悟到数值越大,其对应的直条就越高,进而初步对条形统计图的数量与直条对应的联系得到领悟。同时,也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使得数据分析观念得到落实,数据分析意识得到初步培养。

从中能够看出,要使得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就得学会放手,善于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搭建适合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中学会合作分享,学会质疑问难,从而让数学学习在研究中得到科学建构,并不断走向深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好资源,创设好最为合适的学习情境,引领孩子们进行必要的学习研究,使得他们在实践操作、反思交流、质疑争辩等活动中更有效地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概念,使得整个数学学习活动更具自主性、更富智慧。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更加学会合作,使得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应有的培育与发展。

猜你喜欢
和谐课堂研究性学习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改下中职校和谐教学课堂的构建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如何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