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红色文化积极传承与被动接触现象研究

2020-09-26 16:48曹小娟
文存阅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学生

摘要:红色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当代大学生能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愿意作为传播者积极传承红色文化,但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又不愿意主动接触红色文化。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发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和传播过程中出现教育形式多样但内容空洞、重教育过程轻教育效果的现象是造成学生不愿主动接触的根本原因,只有遵循“立体性”原则,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并做到教育传播中的“贴近性”原则,才能调动作为受众的大学生主动接触并积极传承红色文化。

关键词:高校学生; 红色文化; 积极传承; 被动接触

2002年“红色资源”这一概念进入学者视野,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围绕红色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应用研究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重点研究领域。近年来,党中央大力倡导“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普及,但学者们都注意到高校红色文化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红色文化积极传承与被动接触现象客观存在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具有教育的内涵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根基,作为高校红色文化受传者的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传播中,有助于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也承担着红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的“传播者”角色。

在问卷调查中,“您对学校举办的红色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43%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参加红色文化活动,34.59%的受访者则为被动参与或从不参与,而“您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态度如何?”的调查结果显示,63.98%的受访对象表示“尽我所能,积极传承”,这两组调查数据客观呈现了高校学生对待红色文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作为红色文化的受传者不愿意主动接接触红色文化,更多的是对学校举办的红色文化活动存在被动接触现象,而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持积极主动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认识比较到位,愿意作为传播者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播工作,但因种种原因,对高校红色文化的传播不太愿意主动接触。厘清作为同一主体的高校大学生,面对红色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的深层原因,是破解“主动传承与被动接触”这一现象的根本。

二、高校学生红色文化被动接触与积极传承原因分析

为探究大学生“主动传承与被动接触”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研究者对16名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梳理,可归纳为如下原因:

(一)高校学生能清楚认识到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受访者表示,无论是国家的文件精神,还是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无不凸显出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各个学校都将唱响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每个学生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必然含有红色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已经普遍形成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状况,红色文化学习、研究和传播等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传播之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能够充分认识到其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能够清晰的认识到红色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愿意担当红色文化传播者的使命。

(二)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存在一定的不足

访谈对象表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普遍存在形式多样、注重过程、强调“红色”,但内容空洞、传播结果缺少衡量、缺乏红色文化氛围营造,对作为受传者的高校学生吸引力不强。

1.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多样但内容空洞:

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显性指标是“就业率”,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其核心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有“完成政治任务”之嫌,虽然近年来红色文化持续升温,各個学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无论是理论课教学中的红色文化凸显,还是实践教学中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以及各种类型的红色文化宣讲等主题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红色文化内容过于空洞,缺乏吸引力。

在理论教学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红色文化的内容逐年增加,但思想理论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思辨性,红色文化内容必然会沾染上“理论说教”之气,抽象思辨、枯燥理论以及单调的内容,这些内容传授给对知识吸收要求多元化的大学生来说,极难调动他们的兴趣,更谈不上在大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在实践教学方面:为了延伸课堂教学,注重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当务之急,但是受访对象普遍反映,学校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观看红色文化影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没有深挖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仅局限于“走马观花”的表层感知。

受访者普遍表示,作为红色文化教育主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上都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数百人济济一堂,看似热闹,但“大班授课”的缺点异常突出,例如课堂上学生各行其是,教师对课堂纪律的把控降低;授课中师生互动难以实现,往往局限于教师“唱大戏”;一群学生“一锅烩”式的上课,授课内容缺少针对性等,因此必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灌输”、按照政治理论学习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久而久之给学生留下了红色文化是“政治课”的印象,给学生造成了“说教”的刻板印象,反映在学生层面,就出现了不会主动接触只是被动学习的心理。

三、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主动接触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效,应该先从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主动接触入手。

(一)遵循“立体性”原则,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

红色文化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而谱写的文化,这一文化现象不应是简单、抽象、片面化的理论阐述,而是由鲜活的人物、感人的事件、闪光的瞬间凝聚成的史诗,红色文化具有具象化、主观性、情境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因此,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立体性的特点,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内容的立体化呈现,运用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回忆等原始材料,充分展示“立体化”的红色历史,采用情景式教育、体验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甚至可以发动学生自主去收集红色事迹,通过实地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红色文化,在事迹收集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是可行,提高红色文化内容的传播效度。

(二)遵循“贴近性”原则,提高红色文化传播亲和力

在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中,红色文化往往给受众以“高高在上”的感觉,体现为“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戏剧性”的场景呈现、宏大的历史事件。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无法体会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红色精神,如果仍然以“高高在上”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会出现“敬而远之”的现象。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必须遵循“贴近性”原则,具体体现红色事件选择的地域贴近性、红色人物的人性化、红色精神的时代感。这就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教育资源,以周围的红色事件为切入点,当学生体会到红色事件距离自己并不遥远;在红色人物叙事中,避免“高大全”的人物塑造;同时,注重挖掘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凸显红色精神的时代意义,避免出现与现实脱节的情况。

结语

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资源,运用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传播叙事学、教育心理学、文化发生学等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仅从问卷调查结果的问题呈现“主动传承与被动接触”入手,旨在通过学生视角分析高校红色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红色文化内容立体化呈现和红色文化贴近性叙事角度进行论述,旨在为传播叙事学角度分析红色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薛平军,“四有四无”:高校红色文化热存在的问题[J],政工研究动态,2005(11)

[2]邓伟蓉刘新坤,浅谈红色文化进高校校园[J],理论导报,2008(11)

[3]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作者简介:

曹小娟(1981—),女,汉族,陕西洛南人,陕西省西安欧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红色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

本文为陕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微时代陕西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H8H477)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形成策略
“运动世界校园”对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