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法在建筑学场地设计课程中的运用探讨

2020-10-09 11:04马腾王一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9期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方法

马腾 王一波

摘 要 场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学科广泛,知识体系庞杂。同时,作为理论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结合紧密。课程引入“模块化”教学方法,结合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组织,分为五个知识模块进行授课,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模块化 场地设计 教学方法 建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课程现存问题

场地介于城市与建筑之间,是建筑设计的载体,也是城市空间的载体。场地设计涉及地理、历史、建筑、规划等众多学科,体系庞杂,知识点较多,实践性较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更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课程。

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作业反馈情况与专业学生特点,发现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在专业课程设计中,从场地引入到概念落地,缺乏逻辑对应。前期的基地分析与后期的方案构思脱节,学生在场地调研阶段,分析问题不到位,需要设计解决的重点问题不突出,导致概念不清晰。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做设计时候容易只注重建筑单体设计,忽略群体组合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二,市面上关于场地设计的参考书目,多数偏向注册建筑师考试用书,供本科阶段学生使用参考的较少。因此,如何设置符合建筑学学生需求的场地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文写作探讨的初衷。

2“模块化”教学法的提出

本课程结合我院建筑学培养方案与“学、产、研”一体化要求,提出“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课程现存问题,形成五个知识模块。在每个知识模块内,将知识点用专题的形式贯穿起来,同时加强模块内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严谨性。在教学组织上,不拘泥教材限制,有针对性与代表性的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2.1打破传统授课思路,课程内容重构组织

传统的场地设计教学,知识点较多,且较为分散,学生常常在理论层面掌握记忆,但在设计层面就会忘记,实践运用能力较弱。笔者通过对场地设计的知识点梳理,按照逻辑关系,循序渐进,分为五个层面:相关概念(what)、研究对象(who)、设计依据(why)、设计思路(how)、实践练习(practice)。将每个层面进行“模块化”知识打包组合,重点内容重点讲解。

2.2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分阶段进行培养

场地设计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方案设计中的场地意识,细分为三大类:宏观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图1)。

首先,场地离不开区域城市的宏观背景,城市文脉、自然气候、地形形态、规范导则等等,都是通过场地设计将城市与建筑产生联系。学生需要掌握相关概念、了解原理,形成宏观整体意识。其次,学生在方案设计阶段,除了建筑本体的空间流线构成等方面,还需要考虑周边区域的道路交通、街道空间、城市肌理等方面,使学生具有严谨的、综合的设计思维能力,理解建筑方案是各种因素权衡之下的产物,而非完全是个人主观的艺术创作。另外,理论结合实践,“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增强教学效果,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与实践运用能力。

因此,笔者在场地设计课程中提出“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授课方式,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综合思维、运用思维,激发和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知识的掌握。

3课程内容的“模块化”组织

场地设计,是针对基地内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设计,是将场地的各个要素根据相关的依据条件,进行人为组织、安排,从而使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发挥效用。土地加上人的需求变成有意义的土地,是场地设计的价值所在(图2)。课程根据场地概念与意义,以及课程目标设置,将教学内容分成五个知识模块,分别为:概念确立、要素讲解、依据条件、组织安排、综合训练。并将教学内容简化拆解,形成若干专题,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吸收(表1)。

3.1知识模块一:概念确立(what)

任何学习的出发点,都需要明确主题,即研究的内容是什么。此模块的教学重点为增加学生的场地意识,提高认知能力,便于理解课程的研究对象是谁,以及它在东西方两大体系中的历史中是如何发展的。具体专题内容包括:场地概念、场地设计概念、东西方在场地意识层面的异同之处。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与对比、影音资料等手法,加深学生的记忆理解。

3.2知识模块二:要素讲解(who)

此模块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明确研究对象。为了避免研究对象过与抽象而产生空洞、泛泛而谈的负面学习效果,模块将研究对象进行拆解,分成五个场地要素,逐一展开原理讲解、案例应用与分析。具体专题内容包含实体建筑、场地地形、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工程系统及构筑物等其他要素。在具体的教学中,收集国内外场地设计案例,结合图式语言,按照各专题内容组织案例教学,将枯燥的理论讲授,融合到大量案例中,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

3.3知识模块三:依据条件(why)

此模块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并掌握相关规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笔者通过对影响场地设计的因素进行归类,分为法规因素、客观因素、主观因素。首先,城市层面的法律规范,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容易疏漏、生硬记忆的地方,且与建筑法规课程有部分重合,在课程安排上,结合图式语言与案例分析,对与场地有关的法律规范进行重点讲解。其次,基地的自然条件与建设条件,例如日照、通风、采光、地址水文或场地内部保留部分等,会对场地设计产生影响。这个专题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模拟软件,以及相关影音讲解资料,化抽象为具象,加深学生对场地自然条件的认知。最后,项目策划、甲方要求、使用者特征、项目类型等主观条件也会对场地设计产生影響。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情景角色模拟、调研手法讲解、案例对比分析,加强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3.4知识模块四:组织安排(how)

此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在场地设计阶段的逻辑思路,学会从全局角度出发,提高培养统筹组织能力。课程内容分为三个专题:城市层面、建筑层面、技术层面。首先,城市层面的专题,侧重于场地设计中的人文部分,例如城市环境、街区肌理、历史文脉等等,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怎样通过场地安排,将城市人文因素延续到建筑设计中。其次,建筑层面的专题,是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建筑,例如文化建筑、体育建筑、教育建筑等等,探讨不同的场地设计做法。建筑类型不同,设计的侧重点会不同,规范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类型建筑的场地安排,有一定基础的了解认知。最后,技术层面的专题,则是结合前沿热点知识或调研手法,对绿色建筑、海绵城市、调研数据处理、分析图画法等方面进行介绍讲解。

3.5知识模块五:综合训练(practice)

此模块的教学重点为学以致用,通过翻转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一方面,结合教学培养方案,设置相关研究问题导向,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结合案例进行相关问题的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学生结合自己本学期课程设计作业,讲解在场地设计环节中的思路。另外,穿插相关作图题目的训练,巩固记忆相关知识点。在教学安排中,可根据学生掌握程度,灵活展开三个层面的练习训练。

4“模块化”教学法的运用原则

在课程内容的重构中,运用“模块化”教学方法能够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逻辑思路更加清晰。在实际授课阶段,需要遵循以下原则,进一步对模块化内部的专题知识进行讲解。

4.1重点知识简化拆解

在第二个知识模块中,将场地要素拆解成五部分,结合简图,便于有針对性的讲解知识点。在第三个知识模块中,依据条件较为复杂,不同的场地设计会受到不同的制约因素。笔者此部分重点知识进行简化拆解,分成城市层面、建筑层面、技术层面,再分别进一步细化拆解。通过层层拆解,以及相关顺序调整与归类,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逐渐清晰,不仅不再担心难点,反而增加学习兴趣与主动积极性。

4.2结合专业培养方案

本科生课程设置环环相扣,呈系统性。我院在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课程建设中,提出了“一轴两翼三环节”的思路,即设计主干课与人文课、技术课并行,贯穿在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个环节中。因此,场地设计课程作为理论技术课程,课程定位为服务于专业核心设计课程,教学整体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场地意识。

另一方面,我院建筑学系在2017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1.5+1.5+1+1”的课程体系(表2)。其中,综合教育环节分为三个方向的并列模块,分别为设计理论、生态节能、遗产保护。因此,在综合训练模块部分,布置三个方向(设计、技术、文脉)的场地设计思考题,学生任选其一进行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优势,而且能更好地贯彻建筑学系培养方案的特色精神。

4.3增加课题前沿知识

在第四个知识模块中,笔者将相关课题前沿知识添加在技术层面专题部分。例如,绿色建筑与海绵城市,都为学科前沿课题,且与场地设计相关。将最新的技术手法与设计理念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的思考。再比如,大数据时代的场地调研以及模拟分析的技术手法,更新迭代的速度极快。以往的场地调研多为感性认知,现在可结合相关APP与软件(ladybug、天地图、猫眼象限等),精确调研或模拟结果,从而加强学生对场地的认知与理解。

4.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除了“模块化”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还结合着问题导向、案例研究、小组讨论等授课方式,加强对模块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第五个知识模块中,将研究问题分为场所文脉、生态理念、调研模拟等方向,通过问题导向设置的不同以及学生各组的不同兴趣喜好,有针对性的分组研究案例,同时进行内部讨论。另外,结合自身本学期的课程设计作业,进行翻转式课堂教学,学生讲解自己方案中场地设计的逻辑与过程。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灵活搭配与运用,加深此模块综合训练实践的目标。

5结语

通过对场地设计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知识体系划分为五个知识模块,再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专题,从而激发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场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方法为教学目标所服务,教学目标为培养体系所服务,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仍需进一步探索,提出更好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课程方案,从而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建筑设计工作者。

作者简介:马腾(1990.11),女,汉,河南,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建筑设计;王一波(1990.03),男,汉,河南,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伶伶,孟浩.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2019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2019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模块化教学方法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基于模块化控制系统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模块化住宅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从模块化中得到的二氧化碳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