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中小学综合活动实践基地

2020-10-09 19:08李梦薇王从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9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基地精神文明建设

李梦薇 王从华

摘 要 由于自然资源的限制,江西省“美丽乡村”建设限制陷入了内卷化困境,特别是那些以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为主要产业的乡村建设项目。破解问题之道是是注重美丽乡村精神内涵的建设,发挥村民主体的能动性,并把美丽乡村资源改造成中小学综合活动实践基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地方中小学建立良性互动模式,进而改善乡村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生态。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参与体验 精神文明建设 综合活动 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1 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第八年。八年来,江西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迅速,成为中部地区不发达省份振兴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在此背景下,通过空心村改造、环境整治和精准扶贫等一揽子工作的推进,江西省农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2013年“中央1号文件”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指出,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江西省到处“绿水青山”,客家农耕文化、绿色文化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然而,由于区位优势、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等方面分布的不均衡,也给江西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带来一些问题和困惑,使乡村旅游陷入内卷化(指某种社会现象或发展模式在特定发展阶段形成“有外延扩展而无内涵发展”或“边际效益递减”的发展状况。)困境,亟待突围。

1指向“乡村旅游” 的 “美丽乡村”建设困局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文化的建设,也包括精神文化的建设,两者相比,或者更重要。这里的精神文化的建设,以白鹭村为例,既包括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如行善重教(王太夫人故事,培养的秀才、举人情况等)、向往光明(烧瓦塔的习俗)、热爱山水田园等,也要有现代精神的培育,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放、友好的心态,等等。而这些方面恰恰是“美丽乡村”最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只有让村民和外来游客进行互动,才会有深度体验,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休闲娱乐”“教育发展”功能。参与体验式旅游,在国外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新世纪后,得到了相关学者、旅游界和游客更加广泛的关注。这種旅游,鼓励游客参与到旅游社区文化生活中去,获得独特而难忘的生命体验。因此,赣南“美丽乡村”中蕴含的丰富的客家农耕文化和现代田园生态生命体验就是最有价值的体验资源。这种参与体验式旅游引导着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高度重视这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在古民居保护、景观设计和特色项目的开发上做文章外,要充分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村民与游客的互动,让游客深度参与当地社区生活中,获得真切而又丰富的体验。

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旅游”也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接受,并成为休闲度假的一种新方式。但是,受传统“观光式”旅游的影响,“美丽乡村”旅游项目以自然景观、古村落民居、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观赏为主,现有的一些参与式项目可分为两类:一是水果、蔬菜的采摘,游客参与参与程度不深;二是参与式娱乐项目,如网红桥、划船等,与城市的娱乐项目雷同。以赣南地区“美丽乡村游”景区为例,美丽乡村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远离城区但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的古村落,如赣县区的白鹭村,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有丰富的物质(“人”字形的老街、古老的民居和祠堂群,以及古井、石板路、古巷、神庙、百年古树和建筑上的木雕、石雕等)和非物质(烧瓦塔、抢打轿、东河戏)的文化遗产;第二种,靠近城区和风景区,具有现农业特色的村落,如章贡区沙石镇的火燃村,通过系统改造村容村貌、产业融合、景观提升,乡村旅游初具,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第三种,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属于红色旅游景区的村落,如沙洲坝村;第四类,远离城区,自然环境良好,有一些客家文化资源或红色文化资源的偏远村落,如全南镇的古家营村等。这四种类型乡村的旅游模式虽各有特点,但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模式,游客的参与体验的深度受到很大限制,游览体验并不理想,当地的乡村旅游的特色也没有凸显出来。

当然,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关注游客的参与体验,还要关注当地居民的参与体验,只有当地村民融入其中,才能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正能量发挥出来,传播开来。在这方面,沙石镇的火燃村以现行起步,其中的“蘑菇乐园”“亲子农场”已体现出“参与体验”旅游的特点。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求“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并进一步指出,“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美丽乡村不仅重视乡村旅游的参与体验项目的建设,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地方“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让中小学生生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劳动生产、活动探究中去,为促进中小学生的“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出贡献,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新的发展内涵。

2“美丽乡村”发展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的政策依据

2.1鼓励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建设综合实践基地

1999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求“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2.2明确要求在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课程改革总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在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层面,明确指出,“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

2.3进一步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进一步明确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提出了“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战略任务。

3“美丽乡村”转化为中小学实践基地的可行性

依托现有美丽乡村的民居文化、山水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文化、乡土民俗文化等,进一步整合周边生态田园综合体,并开发中小学生户外实践活动项目。以儿童为本位,以国家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指导,考虑基地计划承载的规模,课程设计体现基础活动项目与特色活动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建构生命安全教育、地域文化传承教育、生态田园生活体验教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教育、地区生态保护教育和现代国防教育等课程群。课程实施采用“1+N”的课程实施模式,即根据时令季节的变化,每月推出选择一项生态田园主题课程和N项其他主题课程,组合构成实践课程体系对外开放。可开设的课程群有:

(1)生命教育课程群:人体结构与生命健康体验课程、家庭用电安全与火灾逃生课程、防溺水与洪灾逃生安全教育课程。

(2)地方文化传承教育课程群:地方历史变迁体验课程、客家农耕文化体验课程、乡土民俗体验课程以及地方民俗艺术体验与欣赏课程。

(3)生态田园生活体验课程群:花卉培育与观赏体验课程、蔬菜种植采摘与加工体验课程、果树栽培与加工体验课程、乡村饮食文化体验课程、生态水稻栽培与加工体验课程、家禽家畜养殖与体验课程、“鱼之乐”展示与体验课程等。

(4)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课程群:无土栽培展示与探究课程、无公害蔬菜展示与探究课程、无公害水果展示与探究课程、生态渔业养殖展示与探究课程、蘑菇菌类养殖与加工课程。

(5)乡村生态保护课程群:原生林园研究与保护课程、土壤研究与保护课程、湿地生态研究与保护课程。

(6)现代国防教育课程群:攀岩探险活动体验课程、军事训练体验课程和CS野战训练课程。

4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中小学综合实践发展基地的定位

4.1发挥实践基地的教育本体功能

立足教育促进人全面的发展这一本体功能,以青少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场所为中介,突出生态田园综合体特色,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发课程资源,践行校外综合实践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力争做到80%以上的课程免费提供。

4.2引导专题性课程群的创新与研发

引导具有“美丽乡村”特色的生态田园创新资源的孵化,引领、示范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创新和研发,强化美丽乡村的教育功能,促进地方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

4.3整合与深化地方课程资源

积极整合地方社会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有效整合当地社会资源的潜在教育价值,发挥中心基地和社會资源的优势。

4.4实行滚动、开放的管理机制

政府、乡村社区、地方生态园区综合体和中小中小学校通力合作,逐步形成创新性的资源共享运营模式,实现“美丽乡村”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4.5一体六面的发展定位

一体指的是基地的主体功能定位,主要聚焦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和研学旅行这一基本功能,向外延伸发展出六个辅助功能: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体验基地、创新性生态田园实践课程孵化中心、教师综合实践课程体验式成长中心、亲子闲暇实践教育体验乐园、企业与社会机构综合拓展训练基地和社会实践教育整合与输出枢纽。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代国家层面有计划整体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地方政府、乡村组织、中小学校要充分合作,让“美丽乡村”建设跳出“乡村旅游”“休闲娱乐”功能的限制,真正让当地的村民受惠。这种受惠体现在物质和精神提升两个方面。同时,强化“美丽乡村”的教育功能,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发挥“美丽乡村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基地精神文明建设
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浅析林业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优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