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加铺药隔姜灸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泄泻27例*

2020-10-13 12:16
中医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肾阳虚阳气证候

陈 利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疼痛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脾肾阳虚型泄泻是指以黎明前腹痛肠鸣、便溏稀薄、完谷不化、泻后则舒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疾病。临床观察发现此病就诊人数逐年增加,且有趋向青年群体之势,是临床常见病,甚则影响工作及生活。当下西医尚无特效药,而该型泄泻却为中医药诊疗的优势病种之一。2017年6月—2019年6月,笔者采用热敏灸加铺药隔姜灸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泄泻27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54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疼痛科收治的脾肾阳虚泄泻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平均(44.59±2.62)岁;病程平均(2.91±0.31)年。对照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平均(44.3±2.57)岁;病程平均(2.85±0.3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1]中相关标准。病程≥6个月,近3个月反复脐腹作痛, 每周至少1 d。并兼具下列至少2项(包含2项):①腹痛反复发作;②排便频率在发作期间发生变化;③粪便性状在发作期间发生改变。

缺少可阐释症状的生化异常与形态学变化。近3个月发作每周≥1 d,并兼备下列至少2项(包含2项)异常变化:①该变化均与排便相关;②排便频率在发作期间发生变化;③粪便性状在发作期间发生改变。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医诊断学》[3]《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4]中关于脾肾阳虚型泄泻的诊断标准,主症:①大便频数,便质清冷,久泻不止,或晨泻;②腹脐冷痛喜暖,得暖则痛减;③畏冷肢凉。次症:①肠鸣即泻;②腰膝酸冷;③神疲,纳差,倦怠,懒言,乏力。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型确定:兼具上述主证及次症的任意2条和舌、脉任意1条即可确诊。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65岁者;③病程1~10年者;④患者依从性好,治疗期间未中断或加用其他疗法者;⑤本次研究全部患者均为自愿参与并均签有受试对象知情同意书,无治疗禁忌证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合并高血压、过敏、妊娠者;②通过检验大便常规排除痢疾等疾病者;③肠结核及良、恶性肿瘤等造成的恶性腹泻者。

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温针灸疗法,取穴:关元、气海、下脘、中脘、足三里(双穴)、天枢(双穴)。操作方法:令患者放松并取仰卧位,受术部位充分暴露后以75%酒精棉球清洁3遍。选择直径为0.25 mm,长度为40 mm的毫针(由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80601,)进针,并采取捻转补法以得气为宜,而后予以温针灸。艾柱由清艾绒搓成的紧实圆锥(直径1.5 cm,高2 cm),1个为1壮,每穴连续7壮,大约5 min灸1状,以穴位局部微红为度。

治疗组在温针灸的基础给予铺药隔姜灸[5]。材料准备:①本科自制四神汤(肉豆蔻、山萸肉、补骨脂、五味子等,院内制剂批号2017030101),研药为末,每次2 g;②鲜生姜适量,切丁打碎成泥,过滤姜汁、姜泥分别备用;③艾柱选用清艾绒搓成紧实圆锥体(直径1.5 cm,高2 cm)数个备用。操作方法:继温针灸后,先以体积分数750 mL/L的乙醇棉球清洁受术穴位3遍,用蘸浸姜汁的棉球擦拭受术部位3遍。以穴位为中心、直径2 cm为圆将药散均匀撒于归元四穴(关元、气海、下脘、中脘、)及天枢、足三里,而后铺以姜泥(圆柱状,直径2 cm、高1.5 cm),中间压出深度约0.5 cm凹槽后放置艾柱。点燃其头部,燃尽为1壮,连续施灸3壮为1次治疗。诊疗完成后去除药粉、姜泥,清洁干净即可 。注意事项:诊疗当天不宜洗冷水澡、游泳,慎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受术部位以免引起不适;诊疗期间食物忌用生冷、忌服辛辣刺激以保证治疗效果。

对照组在温针灸的基础上给予腹部艾箱灸治疗,操作方法:取大小合适之艾箱置于患者腹部(涵盖中脘至关元诸穴),取长约5 cm的艾柱共10段,浸泡950 mL/L乙醇点燃,待火焰稍小将其两两并排均匀置于艾箱,而后关闭艾箱并用布巾包裹以防止热量散失及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受风寒。艾柱燃尽为治疗1次。注意事项同治疗组。

两组均于夏头、中、末三伏各治疗1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5 观察指标及方法

按照《中医消化病学诊疗指南》[6]设计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记录并对比受试对象治疗前后病症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评分依据尼莫地平法将受试对象共有病症划分为无、轻、中、重4级, 次症计为0,1,2,3分, 主症计为0,2,4,6分。(证候积分改善比例=(1-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6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标准。痊愈:症候积分≥95%,症状、体征消失。显效:95%>证候积分≥70%,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70%>证候积分≥30%,症状、体征改善。无效:证候积分<30%,症状、体征无改善,甚或加重。计算公式:有效率:100%×[1-(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9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脾肾阳虚泄泻患者疗效对比 例

8.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脾肾阳虚泄泻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分,

9 讨 论

脾肾阳虚型泄泻又有“鸡鸣泻”“五更泻”之称,其病因病机主要与脾肾阳虚、情志失调、脾虚食积、湿瘀内结等有关。该病属于西医学范畴中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主要由分泌功能紊乱、肠道蠕动功能下降引发。本病症状相对而言较为复杂,且在临床试验中很难发现肠道器质性病变,虽不会威胁生命,但使病患承受较大的精神负担。而此病却是中医学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医学认为:肾与胃关系密切,为胃之关,其开窍于二阴,司二便之开合。肾阳不足,加之黎明之时阳气未复,两阴相合而阴盛至极,命门火衰无以蒸化脾土而致泄泻不止。故法当温肾健脾。

本测试验方基于“春夏养阳”“天人合一”的中医学思想,结合人体在三伏天这样的特殊气候中,自然阳气盛而体内阳气虚,机体表面皮肤、腠理相对稀疏的特点,以求“和于阴阳,调于四时”[7-8],借三伏天阳气之盛,以充养机体阳气之亏。

所用药物为本科自制四神汤,强于益火补土、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研末为散以增其辛散之力,补益下焦元阳,促使火旺土强,以制水而使其不复妄行[9]。

取穴以“引气归元”组穴为主穴,配以天枢及足三里。“引气归元”是“腹针疗法”(由薄智云教授历经20余年研究创建)中的经典疗法之一,它是一种通过调节先天、后天经络来治疗疑难杂病及慢性病的创新治疗方法[10]。本研究汲取薄教授“腹针疗法”思想,大胆采用铺药隔姜灸“引气归元”穴治疗晨泻。方中中脘为六腑之会,与胃经气血同性,乃胃之募穴也,总调五脏六腑;下脘穴为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交汇之处,两穴合用可以调理中焦、调理气机升降。气海能升举阳气、培补元气,为人体元气之海;关元穴可培元固本,补虚益损。另外,此4穴均位于任脉,任脉作为人体“阴脉之海”而总任一身之阴,基于阴阳互根理论,刺激人体任脉亦可以影响“阳脉之海”的督脉,从而起到调节人体全身之阴阳的功效[11]。此外,天枢可固肠止泻,行气化湿,是大肠之募穴;足三里为“强壮要穴”及足阳明之下合穴,以其为多气多血之经而具有温中散寒、和胃健脾之效。此6穴共奏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培补脾肾、运行气血之效。

《医学入门》云:“凡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热敏灸联合铺药隔姜灸特定穴将几种疗法、多种疗效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满足了疾病之中不同层次的治疗需要。本法择三伏天施治借自然之阳扶助人体之阳以使诊疗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择归元穴,阴阳互引,资以真阳,抑水之主,培元固本,补虚益损,涩肠止泻,使太阴湿土,得阳以运。药用特制四神汤以大补元阳,使火旺土强。法用铺药隔姜灸,使药效得以下渗,使腧穴之气得以调动,使自然之阳得以进入。结合温针灸,集药、针、灸于一体,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总之,热敏灸联合铺药隔姜灸“引气归元”组穴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治疗效果确切,有效防止了药物通过口服所带来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损害,减少了五更泻长期、频繁的治疗次数,且治疗费用低,患者接受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肾阳虚阳气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两种剂型龟鹿二仙胶对于腺嘌呤诱导肾阳虚型少弱精子症大鼠的干预作用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参附仙桂汤直肠用药联合穴位贴敷及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型)疗效观察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