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地戏曲舞台的前世与今生

2020-10-15 00:31刘媛媛
都市 2020年9期
关键词:王芳戏曲戏剧

刘媛媛

宗白华认为“艺术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根据这一判断,戏剧的起源是不是由于“纯洁的精神的快乐”呢?不得而知,笔者也无力去考证,中国民间有看戏的传统,在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体技术出现以前,看戏几乎是人们唯一的文化娱乐方式,甚至于成为普通民众接受教化的重要途径。20世纪初五四文学革命,陈独秀等领军人物在大力推进白话文运动,破除古典文言束缚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戏曲的改良,陈独秀曾说剧院是大众的学堂,戏子是众人的老师,可见戏剧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民众不一定知道写书的作家,但每个人都能说得出几部戏名,知道当红的角。戏剧由盛走到今天的式微,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规律,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这其中需要反思和书写的东西太多了,可惜的是关注戏曲的人太少了,能够做系统梳理研究的更少。故此,拿到王芳的《天地间一部大戏》我感到吃惊,这个小女子不声不响又做了这么一件大事。

认识王芳,还是几年前在山西省女作协“三晋女书”的研讨会上,当时她出版的新书是《关城怀古》,这是一部地域性很强且具有实地考察性质的文化散文,会上王芳介绍了自己成书的心路和经历,这个说话带点方言但音色悦耳看上去个子小小的女子,却有那么坚韧的意志和不畏风霜的勇敢,让我对她印象深刻。后来,在不同的场合来来回回地遇到,就熟悉了。她的《拈花一笑》出版后,嘱我做评,我看了,惊诧于她丰富的情感和想象,硬生生将《古诗十九首》写成了她自己的情歌,让习惯于学院派严谨和刻板的我大开眼界,于是,我也应和她的风格,给书评起了一个很不学院的题目《在文字的氤氲里,缠绵成妖》。再后来我去异地,见面的机会少了,等这本《天地间一场大戏》到了我的案头,外间已经沸反盈天,《天地间一场大戏》早已经唱得人人尽知。但是王芳还是执意让我写点东西,我说于戏曲我是外行啊,王芳说,她写的是文学,这句话让我心动。这部装帧精美36万字的皇皇大作,我想,一定分量不轻。

“戏曲的艺术是融合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而加之新组织的,它是文艺中最高的制作,也是最难的制作。”(宗白华语)中国古典戏曲的传承模式是戏班制,讲究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与其他艺术门类有很大区别,不是一个人能成就的,要靠许多人,这许多人又需要一起努力捧红一个“角”,这样才能让大家生存下来,这种共生又排他的传承模式在内部会导致激烈的竞争,故此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名传一方的“角”,都是几经磨难,百炼成钢的,他们的演艺生涯,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流派甚至一个剧种的兴盛沉浮,反映出当时的世相人情。王芳正是抓住了这样一条脉络,从“角”入手,通过梳理“角”的艺术生涯,挖掘出“角”背后的戏曲传承历史,“角”红前后的时代契机,通过他们戏曲生命的起伏跌宕,寻找隐藏在其中的戏曲历史宿命。

《天地间一场大戏》分为上下两部共七章,上部“遇见”是全书的重头,主要写山西戏剧史上贡献影响大的重要演员或者对山西戏剧发展起到关键促进作用的人,从被称为“山陕梆子”第一人的清代魏长生写起,基本上沿着纵向时间轴,写了王爱爱、任跟心、谢涛等等一众对山西戏剧产生影响的人。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命运,勾勒出一幅晋地戏曲发展史。在这部分里,可以看出作为作家的王芳,是以写史的野心为这些人物立传,她不仅写出来这些戏剧人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也写出了时代与他们艺术生命的息息相关,比如在写到著名晋剧艺术家被称为“晋剧皇后”的王爱爱与“梅花奖”失之交臂的遗憾时,让人叹息又让人思考。以王爱爱的知名度和艺术成就没有得到“梅花奖”固然有历史的原因,但是有机会得到奖的却也因了时代变迁不能大展才华的同样令人叹息。被称为“北路第一梅”的北路梆子演员杨仲义是北路梆子第三代传人,杨仲义文武全才,1992年带戏进京,斩获第十届“梅花奖”,达到了事业巅峰,然而这样一个拔尖的戏曲人才,面对戏曲衰落的大时代也无力回天,一身本领难以展示传承,某种意义上,杨仲义的际遇也是代表了包括北路梆子在内的传统戏剧的命运。王芳正是选取了这样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从他们的身上找“戏”,不仅写他们与戏曲息息相关的人生,更通过他们的人生,反映戏剧的历史变迁,在不同时代的沿革演变传承与革新,挖掘出时代、历史大背景变革对人类文化的影响,这影响又是如何波及到芸芸众生,从而达到了她“见天地、见众生、见本性”的写作目的。这一部分的写作,作者是倾尽了心力的,要把人物的经历写清晰,还要将其中社会时代的背景交代清楚,最关键的是这些故事里包含的对戏曲走向的影响,选材的取舍,视角的把控,应该说王芳把握得比较有分寸。

如果说上部是以时间的延伸为纵向的对于戏剧人物和历史的一个探寻,下部“寻找”就是从一个横截面剖析当下戏剧的现状,试图寻找破解戏剧生存状态的两极:一方面是城市市场以及媒体传播渠道的萎缩,另一方面是民间尤其是乡村对传统戏曲的热烈需求。这里面有供需矛盾的错位,也有戏曲人命运生存的挣扎。在这部分里王芳写了很多致力于当代戏曲发展传播与保护的人和事,写出了他们的酸甜苦辣。比如著名的主持人白燕升,他多年来主持戏曲节目,一直努力探寻戏剧通过电视传播的有效方式,近年来他助阵山西卫视,创办了《伶人王中王》等颇有创新与影响的栏目。写民间对于戏曲源远流长的喜爱,戏迷们的期待和盼望;更写了戏曲演员生存现状,这一部分里尤其珍贵的是写了送戏下乡的真实情况,作者随剧团一起风餐露宿,真切地感受到演职人员的辛苦不易,演出环境在偏僻的穷乡僻壤,路途颠簸,住的是寺庙、仓库或学校,吃的是自备简餐,他们的被褥经常是潮湿的,演出的舞台也是简陋的,但他们照样一丝不苟,倾情出演。让我们看到当代戏曲人艰难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为戏曲艺术忘我奉献的痴迷。为此,作者大声疾呼:“多少年了,为什么我们戏曲演员还是身背铺盖,自带食堂下乡?……怎么样的政策,才能让戏曲人越来越多?”这一部分里,展现了王芳作为一个作家对写作的态度,她那种执着,热忱,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不畏辛苦的专业态度,成就了这部书最感动读者的特质。王芳自诉是个骨灰级戲迷,自称是在戏箱子上长大的,在书的开篇她就写到:“我爱戏,从小就爱”,正是为了这份爱到痴迷的情愫,她要去寻找去追索,她身上的文学气质发生了作用,这个骨子里夹杂了戏曲精魂与文学魅惑的灵魂用这样一种文字形式,开启了自己的精神之旅,却为我们打开了山西戏曲的一扇大门,让许多像我一样不懂戏的人,得以窥探到戏曲园地的精彩纷呈,感受戏台上那些不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喜怒哀乐,禁不住也随着他们与他们挚爱的戏曲命运的波折坎坷唏嘘感叹。

戏曲于现代人来说,是乡愁的一种。人人心里都有那么一丝袅袅回音,偶尔也会想念,也会为了某种情境需要拿出来装装样子,但是真正喜欢热爱却谈不上。就如很多人向往田园牧歌,真让他去汗滴禾下土恐怕是避之不及的。但是在真正喜欢的人那里,戏曲是毒药一般的存在,上瘾,入魔,为之神魂颠倒。我童年时候跟着爱看戏的母亲看过戏,戏文听不懂,但是台上那个白衣白裙柔情万种的女主角却让我陷入到某种时空里,感受到只有戏剧才有的代入感,母亲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看了王芳这本书,深感民间总结的精辟到位。这也是在网络时代,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无不用其极,而戏曲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朱砂痣的原因。

王芳说她写这本书,是想破解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戏剧流传千年的秘密,就是中华民族存在的秘密,也是中国人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秘密。有了它,中国审美、中国意象、中国情怀都在,没了它,世界一片荒凉。”她找到了一些答案:“这个秘密就在这些与戏剧有关的人身上,就在眼巴巴地看着戏剧的百姓身上,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悲欢离合,都是诉说。读懂他们,也需要爱与情怀。这个戏剧世界是敞开的,等你们进来,听他们诉说,真正去了解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秘密。”可以说,这是一本捧出了炽热之心的倾情制作,因为处处充满了作者的情感,不论是文字还是内容,处处打动人心,正如作者所记述的戏剧一样,令人回肠荡气。

责任编辑高璟

猜你喜欢
王芳戏曲戏剧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剧——木偶戏
传统戏曲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立秋吃什么
出轨男持刀“挽回”婚姻
The Application of Storytelling in English Writing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