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木梳研究

2020-10-19 02:50张永兵
吐鲁番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通体梳齿凹槽

张永兵

洋海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买里村北约1.5公里,火焰山南坡的戈壁地带上。墓地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块略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台地呈长条形,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微有缓坡,总面积5.4万平方米。三块台地相对隔离,上面均布满墓葬,分布特征、墓型均有较大差别,故分为Ⅰ、Ⅱ、Ⅲ号墓地。墓葬的形制最早为椭圆形竖穴土坑墓、长方形二层台墓、长方形竖穴墓、长方形竖穴袋状墓,最后是竖穴偏室墓。其中长方形二层台墓有单边、双边和四边都有二层台者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吐鲁番考古新收获——鄯善县洋海墓地发掘简报》,《吐鲁番学研究》2004年第1期。。

2003年3月,由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组建考古队,对洋海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在Ⅰ号墓地发掘墓葬218座,编号为2003SAYⅠM1—M218;Ⅱ号墓地223座,编号ⅡM1—M223;Ⅲ号墓地80座,编号ⅢM1—M80。上述墓地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葬器物以陶器和木器为主,其次是皮具、毛纺织物、铜器、骨角器、铁器等。木器种类丰富,主要有桶、撑板、纺轮、旋镖、竖琴、手杖、钻木取火器、碗、钵、盘、冠饰、耳杯、鞭、镳、梳、杼、俑和一些器件②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1年第1期。。本文以出土的木梳展开讨论研究。

一、木梳的分类和特征

此次发掘木梳共计102件,其中Ⅰ号台地54件,Ⅱ号台地木梳41件,Ⅲ号台地木梳7件。可分为两型。

A型74件,单体式。梳齿和梳柄连在一起,由整块木板经削刻、打磨制成。分三式。

I式12件 长条形,柄顶有小圆柱,梳柄有亚腰,齿长而少。分别为IM47∶4、IM60∶7、IM87∶9、IM118∶2、IM140∶2、IM141∶6、IM144∶2、IM152∶2、IM154∶2、IM156∶2、IM172∶1、IM218∶3。

IM47∶4,木板削刻而成,平面呈亚腰形,背部有一梯形柄,梳齿较短,稀疏。长9.65、宽4.45、厚0.9厘米(图一,1)。

IM60∶7,呈纵长条形,梳背呈亚腰形,背顶有圆形钮残。齿呈四棱锥体,较粗,梳背正面点线刻平行斜线,中刻阶梯纹,在阶梯与斜线空隙布麻点纹,背面用麻点饰菱形网格纹。长14、宽4.6、厚0.5、齿长6.1厘米(图一,2)。

IM87∶9,木片削刻而成,平面为窄长条形,一端有长方形凸起,上有穿孔,有7齿。梳背由上而下分四等分,第一组刻划有交叉斜线,下面三组刻划有连续三角纹,内有戳刺纹。长11.35、宽2.1厘米(图一,3)。

IM118∶2,木板削刻制作,扁长体,束腰,梳齿呈圆锥状,共8根,两边2根残,现存6根。长13、宽4、厚0.7、齿长5厘米(图一,4)。

IM140∶2,梳齿单个加工,粘拼组装,呈纵长方形,束腰,背顶有圆柱,已残,用羊皮缠裹,并涂褐红色,齿呈四棱锥形,共10根,齿较长,尖锐。长14.3、宽2.2~4.3、厚0.8、齿长5.9厘米(图一,5)。

IM152∶2,单齿加工,粘拼组装,将梳背削成细长腰状,背顶端削圆柱状柄,再用羊皮缠裹梳背。梳齿稀疏,齿呈长四棱锥体。长15.7、宽1.2~4.1、齿长4.7厘米(图一,6)。

Ⅱ式59件。近长方形,柄两侧有肩或斜坡,齿数量中等。分别为IM8∶9、IM8∶22、IM9∶2、IM11∶24、IM16∶6、IM23∶5、IM29∶7、IM29∶8、IM30∶5、IM35∶4、IM37∶2、IM42∶4、IM55∶6、IM58∶4、IM72∶3、IM80∶8、IM88∶2、IM93∶1、IM95∶8、IM107∶3、IM123∶2、IM125∶1、IM127∶2、IM129∶7、IM133∶5、IM133∶6、IM148∶17、IM158∶5、IM180∶3、IM182∶4、IM186∶3、IM187∶4、IM193∶1、IM194∶1、IM196∶4、IM198∶5、IM200∶1、IM201∶4、IM204∶5、IM213∶4、ⅡM2∶6、ⅡM13∶9、ⅡM15∶3、ⅡM17∶4、ⅡM18∶4、ⅡM34∶3、ⅡM55∶1、ⅡM65∶5、ⅡM65∶7、ⅡM70∶1、ⅡM87∶4、ⅡM108∶1、ⅡM112∶3、ⅡM131∶5、ⅡM140∶3、ⅡM141∶1、ⅡM169∶10、ⅡM215∶3、ⅢM47∶11。

IM8∶22,木板削制,长条形,扁平状,6齿,梳体的一边角有锯齿状缺口。高7.8、宽2.9厘米(图一,7)。

IM23∶5,木板刻制,梳背呈亚腰形,背顶拱弧形,齿为扁锥体,通体打磨光滑。高8.6、宽4.9、厚0.55、齿长3厘米(图一,8)。

ⅡM34∶3,残,木板刻削而成,平面呈纵长方形,梳柄后端一侧呈亚腰形,梳齿呈圆锥状,残存10齿。长7.3、残宽3.4、厚0.85、齿长2.8厘米(图一,9)。

IM37∶2,木片刻削而成,平面呈长方形,12齿。长7.6、宽4.3、厚0.6厘米(图一,10)。

IM55∶6,竖长方形,木柄后端一侧呈亚腰形,另侧稍外凸,通体打磨光滑。长7.6、宽3、厚0.3~0.6、齿长3厘米(图一,11)。

IM58∶4,木板削刻制作,呈纵长方形,亚腰形梳背顶两端刻弧形小凹槽,齿呈扁锥状。长8、宽5、厚0.7、齿长3.3厘米(图一,12)。

ⅡM65∶7,呈纵长方形,直背,扁锥齿,通体光滑。长7.4、宽4、厚0.35、齿长3.5厘米(图二,1)。

图一

IM88∶2,木板刻制,呈纵长方形,柄部亚腰形,顶端刻出两个菱形纽,10齿,为圆锥形。长10.1、宽4.2厘米(图二,2)。

ⅡM108∶1,呈纵长方形,背微拱,背中部作四方形孔,边齿细长。长9.1、宽2.8、厚0.2、齿长4.2厘米(图二,3)。

IM123∶2,平面呈长方形,长9.4、宽3.2、厚0.4、齿长4.5厘米(图二,4)。

IM127∶2,木片刻削而成,一端弧形,梳齿细长而密,14齿。长6.1、宽3.25、厚0.54厘米(图二,5)。

IM133∶6,呈纵长方形,呈束腰形,柄上刻出对称的凹槽。长10.2、宽4.5、厚0.5、齿长3.6厘米(图二,6)。

IM180∶3,纵长方形,梳背呈亚腰形。梳齿共14根,通体磨制光滑,保存完整。长9.2、宽4.7、厚0.5、齿长4.4厘米(图三,1)。

图二

IM182∶4,木板刻制,梳上端作弧拱状,一侧刻一半圆缺口,另侧近齿处刻两个三角缺口。梳齿呈扁锥状,通体磨制光滑,中齿残缺,共9根。长7.5、宽3.3、厚0.7、齿长3.1厘米(图三,2)。

IM187∶4,呈纵长方形,柄呈亚腰三角形,并钻一小孔。梳齿8根,较短,齿端呈弧形,两边齿短,中齿较长,通体磨制光滑。长8.6、宽3.1、厚0.6、齿长1.7~2.1厘米(图三,3)。

IM198∶5,呈纵长方形,梳背后部两侧刻凹槽,扁锥齿较短。长7.6、宽4.28、厚0.67厘米(图三,4)。

IM200∶1,木板刻制而成,柄部为圆环形,扁锥齿较粗,齿参差不齐,共10个齿。长12.7、宽5.4、环径3.8、厚1.1、齿长4.8厘米(图三,5)。

IM204∶5,呈纵长方形,梳背两侧呈锯齿状,齿呈扁锥状,尖锐,通体光滑。长11、宽5、厚0.5、齿长4.7厘米(图三,6)。

Ⅲ式3件。宽面短,拱弧形柄,齿数多。分别为ⅡM97∶1、ⅢM29∶4、ⅢM76∶9。

ⅢM29∶4,梳背顶呈拱形,扁锥形齿细长稠密,通体光滑。高6.9、宽8、齿长3.6厘米(图四,1)。

ⅢM76∶9,木板刻制,一半残,梳背顶呈拱形,扁锥齿较锐,边齿厚钝。长7.5、残宽6、厚1、齿长3.5厘米。

B型28件。梳齿和梳柄分制后安装而成。分四式。

I式4件。梳柄用圆木棍制,短齿。分别为ⅡM25∶3、IM109∶2、IM158∶2、ⅡM187∶2。

图三

ⅡM25∶3,梳柄长方体,一侧刻凹槽,以插梳齿,梳体上部和顶部刻有卷云纹和锥刺纹;梳齿为扁状锥形,残存24齿,最外面的齿为直接粘在梳柄外侧。长8.1、宽1.35、厚1、齿长3.6厘米。

IM109∶2,呈横长条形,梳背为“U”形凹槽,梳齿单个加工,齿呈扁锥体,后端呈长方形,嵌入梳背凹槽内,粘拼,两端梳齿后端呈半弧形,封堵凹槽,齿长短不齐,边齿较粗,现存22根。长4.5、宽11.4、齿长2.9厘米(图四,2)。

ⅠM158∶2,呈纵长方形,背部有双肩,扁锥形齿细密匀称,保存完整。长7.3、宽4.2、厚0.5、齿长3.3厘米(图四,3)。

Ⅱ式13件。梳柄用圆木棍制,长齿。分别为ⅡM19∶3、ⅡM24∶4、ⅡM32∶4、ⅡM54∶4、ⅡM60∶5、ⅡM92∶3、ⅡM94∶1、ⅡM98∶9、ⅡM132∶7、ⅡM150∶3、ⅡM173∶7、ⅡM188∶5、ⅢM37∶4。

ⅡM19∶3,呈横长方形,直背,背较窄。扁锥齿单体制作,然后拼粘在一起,用薄木板粘制成梳柄,共计22齿,齿尖锐利,使用齿参差不齐。长4.2、宽7.24、厚0.95、齿长2.1厘米(图四,4)。

ⅡM24∶4,梳柄平面为长方形,一侧开有凹槽,以插梳齿,面上刻有藤蔓纹;梳齿为扁状锥形,残存24齿。长14.8、宽2、厚1.4、齿长4厘米。

Ⅲ式8件。柄长方体,长齿。分别为ⅡM127∶5、ⅡM128∶3、ⅡM136∶4、ⅡM148∶2、ⅡM157∶5、ⅡM163∶7、ⅡM170∶1、ⅡM222∶3。

ⅡM128∶3,呈横长方形,梳背为木板刻制而成,齿分体单作,镶嵌背槽内,齿较稠密。长4.97、宽7.2、厚1.2、齿长2.8厘米。

ⅡM163∶7,呈横长方形,梳背为圆木刻槽制作,齿呈扁锥体,单体制作,然后紧凑地嵌入背槽内,梳背表面线刻两排涡纹,涡纹内填细密的锥剌纹。长4.2、宽10.7、厚1.4、齿长3.2厘米。

ⅡM170∶1,呈纵长方形,背用木板刻嵌齿槽制作,将扁锥状齿嵌入槽内。通体光滑,齿密集。长5.9、宽8、齿长2.8厘米(图五,1)。

图四

ⅡM222∶3,木板削刻而成,先将梳齿一根根做成,厚木板挖出槽,将梳齿并排贴紧,两端各做出带1根宽齿的堵头,安装粘牢固定,再磨光刻出花纹。通体饰涡旋纹,纹内有密集的小点。残长5.9、宽7.0、厚1.5、齿长3.9厘米(图五,2)。

Ⅳ式3件。长圆形柄,长齿。分别为ⅢM71∶7、ⅢM9∶6、ⅢM27∶5。

ⅢM9∶6,单齿加工,然后拼粘而成,呈长方形,柄部有皮带缠裹痕,梳齿打磨光滑,现存齿13根。长5.6、现存部分宽4.2、齿长3厘米。

ⅢM27∶5,横长方形,梳背刻凹槽,齿单作长锥形,嵌入梳背凹槽内,齿多残缺,现存8根。宽7.2、高6.1、背厚1.4、齿长3.7厘米(图五,3)。

二、木梳的分期及年代

图五

从已经发掘过的墓葬情况分析,洋海三处墓地的墓葬结构可分成4种类型,即为A型,椭圆形竖穴二层台墓。B型,长方形竖穴二层台墓。C型,竖穴墓,包括口和底大小相当的直壁墓、口大底小的敞口墓和口小底大的袋状墓。D型,竖穴偏室墓,包括竖穴单偏室和双偏室墓。三处墓地都有B、C、D型墓,而且各型墓在墓地的分布位置也一致。Ⅰ号墓地有A型墓,另两处墓地未发现。Ⅰ号墓地B型墓葬比较多,Ⅱ号墓地C型墓葬特别多,Ⅲ号墓地D型墓多。Ⅱ、Ⅲ号墓地B型墓葬数量很少。

一期:多为A型墓葬。随葬的典型器物为Ⅰ式铜刀,Ⅰ式马衔,有铜斧、铜铃,较多的宝螺,Ⅰ式陶竖耳杯,Ⅰ式陶罐,Ⅰ式陶盆,Ⅰ式马镳,Ⅰ式木梳,Ⅰ式木钵,Ⅰ式木桶,Ⅰ式木弓,Ⅰ式木撑板和皮弓箭袋,Ⅰ式皮射韝,Ⅰ式皮靴,服饰纹样有简短的云雷纹、折线纹、锯齿纹、凸字形纹、三角形纹、W字母形纹等。

二期:B型墓和C型墓的一部分。随葬的典型器物为Ⅱ式铜刀,Ⅱ式马衔,Ⅰ式陶壶、Ⅰ式陶横耳杯,Ⅰ式陶立耳杯,Ⅱ式陶竖耳杯,Ⅱ式陶罐,Ⅰ式陶圈足盘,Ⅱ式陶盆,Ⅱ式马镳,Ⅱ式木梳,Ⅱ式木钵,Ⅱ式木桶,Ⅱ式木弓,Ⅱ式木撑板和皮弓箭袋,Ⅱ式皮射韝,Ⅱ式皮靴,Ⅰ式男女冠饰,服饰纹样有繁复的云雷纹、网状纹、折线纹等。

三期:大多数的C型墓。随葬的典型器物为Ⅲ式、Ⅳ式铜刀,Ⅲ式、Ⅳ式马衔,Ⅱ式、Ⅲ式陶壶,Ⅱ式、Ⅲ式陶横耳杯,Ⅱ式、Ⅲ式陶立耳杯,Ⅲ式、Ⅳ式陶竖耳杯,Ⅰ式、Ⅱ式陶釜,Ⅲ式、Ⅳ式陶罐,Ⅱ式、Ⅲ式陶圈足盘(豆),Ⅲ式陶盆,Ⅲ式马镳,Ⅲ式木梳,Ⅲ式木钵,Ⅲ式木桶,Ⅲ式木弓,Ⅲ式木撑板和皮弓箭袋,Ⅲ式皮射韝,Ⅲ式、Ⅳ式皮靴,Ⅱ式男、女冠饰,服饰纹样有曲折纹和窄横条纹。

四期:D型墓和C型墓的一部分。随葬的典型器物为Ⅴ式铜刀,Ⅴ式马衔,Ⅳ式陶壶,Ⅴ式陶竖耳杯,Ⅴ式陶罐,Ⅳ式陶豆(圈足盘),Ⅴ式陶盆,Ⅳ式马镳,Ⅳ式木梳,Ⅳ式木钵,Ⅳ式木桶,Ⅳ式木弓,Ⅲ式木撑板和皮弓箭袋,Ⅳ式皮射韝,Ⅳ式皮靴,Ⅲ式男、女冠饰,服饰纹样为宽横条纹。

综合考察墓葬型制、器物类型、碳十四定年数值,可将一期的绝对年代确定为公元前13~11世纪,二期的绝对年代确定为公元前10~8世纪,三期的绝对年代确定为公元前7~4世纪,四期的绝对年代确定为公元前3~公元2世纪。也就是说,一、二期为青铜时代,三期为早期铁器时代,四期为汉代(考虑到文化的连续性和不见汉式器物的情况,四期也应属早期铁器时代)①吐鲁番市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新疆洋海墓地》,第七章《墓葬分期、文化性质和年代》,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第594页。。

三、木梳的演变规律

梳篦古称“栉”,是我国古代的八大发饰之一,梳齿疏且粗,主要用来梳理头发,篦齿密且细,便于篦虮除垢。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齿的细密程度,密度在1∶5以下者为梳,密度在1∶6以上者为篦②杨晶:《中华梳篦六千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第25页。。在古代梳不仅是用来梳理头发美容的实用工具,还是插在头发上的装饰品③张柯:《唐代梳篦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在古代不论男女均蓄长发,都需用梳篦整理头发,可知梳子并非女性的专属品,这在洋海古墓得到证实,男女随葬品均有梳。洋海墓地出土的梳,材质主要有三种,木质占大宗,其次骨质、角质等。早期木梳(一期)单体式均为Ⅰ号台地出土。平面大多呈亚腰形或长方形,上窄下宽,齿长而少。有些柄部用羊皮包裹,个别梳背上刻有图案,主要有平行斜线,中刻阶梯纹,在阶梯与斜线空隙间布麻点纹,背面用麻点饰菱形网格纹,交叉斜线,有连续三角纹,内有戳刺纹等。中期(二、三期)木梳数量最多,有单体式或分体式,主要为Ⅰ号、Ⅱ号台地出土。单体式近长方形,柄两侧有肩或斜坡,有的柄部呈亚腰形、直背或弧形,齿数量中等。分体式梳柄呈长方体,一侧刻凹槽,以插梳齿,组合而成。晚期(四期)木梳数量最少,均为单体式。从早期、中期装饰性逐渐过渡为实用性,梳背较短,肩部弧度较缓,平面近似于马蹄形,齿数量多。晚期木梳(汉代)制作工艺,艺术风格类型和基本特征,一直延续到晋唐时期,阿斯塔那古墓①鲁礼鹏、万洁:《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木梳的型式研究》,《吐鲁番学研究》2013年第1期。、巴达木墓地②吐鲁番市文物局、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编著:《吐鲁番晋唐墓地——交河沟西、木纳尔、巴达木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出土的木梳极为相似。从分类上看,单体式梳出土数量比分体式多,且大多为骨木角质,分体式主要为木质,背用木板刻嵌齿槽制作,将扁锥状齿嵌入槽内,制作工艺复杂。有的柄部刻有卷云纹和锥刺纹或藤蔓纹。单体式在应用上发挥着最基本的梳理功能,分体式多用来做装饰。单体式贯穿了史前时期至汉代,分体式的年代确定在公元前10~4世纪。

四、结 语

在历次的考古发掘中,梳子屡见不鲜,但人们对于这些考古发现,往往停留在现代人对梳子认知的水平上。对于梳篦相关的文化不仅缺乏认识,也无探讨的兴趣与动力。在人类历史上梳篦的存在不仅仅是材料和工艺的演变,更多的是形成一种梳篦的沉淀,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梳篦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同时期人们审美风向的具体体现。在这漫长的演变中,一件件看似简单的梳篦,却像一面镜子映射着时代的更迭,它们的传承与演变又从一个个侧面反应了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变化与风俗习惯变迁显示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面貌与审美取向。此次洋海史前时期出土的木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材质丰富、纹饰多样、形态新颖、工艺精湛,创作出繁荣的视觉文化。以前我们认为,苏贝希文化是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但洋海墓地的发掘使我们清晰地看到,苏贝希文化的早期阶段应为青铜时代。这种墓地是氏族社会特有的埋葬形式,时代为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后,这种文化在洋海墓地延续近千年。此次抢救性发掘获取了许多新材料,通过对这些珍贵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必将为建立吐鲁番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体系起到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通体梳齿凹槽
通体结冰的球
梳齿式落地红枣捡拾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梳齿式亚麻蒴果梳刷试验台的设计与试验
浅谈自适应多向变位梳齿伸缩缝装置技术施工技术的应用
一种通体连纹砖的制备工艺和装置及其通体连纹砖
春日晨起梳梳头
一种通体大理石瓷砖的制作方法
黑板下面的凹槽
天生我就“囧”
数字量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