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鞣革及裘皮制品调查研究*

2020-10-19 02:50祖力皮亚买买提
吐鲁番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皮靴墓葬皮革

祖力皮亚·买买提

前 言

人类生活一直依赖于动物,人类最早的衣服是用野生动物毛皮制成的——使用晒干的动物毛皮做衣服,饲养的动物提供肉食,后来又提供奶和奶制品,再后才有鞣革制品①[英]布朗丛书公司编著、[美]格罗里埃教育出版公司出版,老安等译:《古代文明·大草原游牧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298页。。

关于本文研究的内容,目前还没有见到专门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出版,这是因为古代的皮毛制品不易保存,资料单纯不系统的缘故。对于史前鞣革及裘皮制品,各地虽有发现,但是都比较零碎,很少有完整或成形的实物出土。中亚所见出土皮革制品比较多的只有巴泽雷克墓地。即便如此,对皮革制品也没有专门的著述进行研究,仅仅作为器物介绍散见在考古发掘报告中。无论是国内和国外,学者注重研究的是丝制品和毛纺织品,而丝织品基本上是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人类的史前时期,皮制品甚至比毛纺织品使用得更早、更耐用、用途更加广泛,因此值得认真研究。

新疆天山南部的几个盆地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使大量不易保存的皮革制品都完好地保存下来,这是我们得以进行研究的基础。全面收集新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和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史前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皮革制品的分类、鞣制工艺、加工工具、制作服饰和发展及演变等问题探讨,并运用这些考古材料,对境外发现的皮制品进行比较研究。新疆古代皮革制品的种类很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是皮革发展技术史方面的重要内容。皮毛制品在史前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用途广泛,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通过对史前时期出土的皮制品进行综合研究,找寻更早的考古证据,深入认识新疆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推动新疆史前文化的系统研究。

一、鞣革及裘皮制品的发现

史前时期鞣革及裘皮制品主要出土于墓葬。发现地点集中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这三处最为干燥少雨的地方。皮革制品不易保存下来,能出土皮革制品的墓葬,伴随的其它质地的随葬品也保存较好,材料十分丰富,为进一步分析其时代提供了便利条件。出土皮革制品的墓地大多可进行分期,而且碳定年数据也比较丰富,有这样令人信服的研究基础,就可以分3个时间段来进行发现皮制品的介绍。

(一)青铜时代早期墓地的发现

新疆青铜时代早期墓地有好几处,但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相对雨水较多,因潮湿不易保存,仅有罗布泊地区的古墓沟-小河墓地及同类遗存中出土了皮制品,该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目前为止,在罗布泊地区发现的史前时期的墓葬有十余处,均属于青铜时代早期,年代最早为公元前3千纪末,晚者到公元前2千纪中叶。出土的皮毛制品比较单纯,只有与小河墓地相关的同类遗存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度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新疆文物》2003年第2期。。有小河墓地、古墓沟墓地、铁板河墓地、咸水泉10号墓地、若羌LF墓地、若羌09LE50号墓地、若羌09LE4号墓地等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1.小河墓地

位于罗布泊西南孔雀河南部支流小河东侧约4公里处,瑞典人贝格曼于1936年始发现,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了60余年后于2000年再现于中方考古人员。2002~2005年发掘墓葬167座,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

墓地外观为一椭圆形沙丘,高7米余,长74米、宽35米左右。墓地南部墓葬在最底层墓葬形成之后,在其分布区的南北两侧各立一排整齐的木栅墙。南面的木栅墙为墓地南界墙,北木栅墙外的区域,在木栅墙修建后才开始布墓埋葬,整个墓地可分为南、北两个墓区。南墓区墓葬共五层,计139座。北墓区绝大部分墓葬都被破坏,存28座。

大多数墓葬结构一致:挖沙坑、坑中置棺具、棺前后栽竖立木、木柱。一墓一棺,木棺由胡杨木制成,形似无底的独木舟,棺上蒙盖牛皮,木棺的形制早晚发生变化。男性棺前立木似桨,女性为多棱形柱体。木棺的最前端还立一根高大的通体涂红的粗木柱。单人葬,仰身直卧,头戴毡帽,身裹毛织斗篷,斗篷外置草编篓。

有4座木棺外带泥壳的墓,均为成年女性。周围竖立6至8根高木柱。

墓地东北部有1座规模最大的墓葬,四壁由木柱和木板构筑。室内壁板上涂绘红、黑色几何纹样,室外壁蒙多层牛皮。墓室中出土权杖头、铜镜等,扰沙中清出牛头和羊头百余件。

发现最多的是覆盖在船形木棺顶(船底)部的生牛皮张,还有小羊皮袋,包括毡帽上的鼬皮(图1)。鼬鼠是躯体细瘦的小型食肉动物,极活跃,勇猛且嗜血,以幼禽和幼兽,尤其是小鼠、家鼠及其他害兽为食,赤褐色的毛皮,躯体下半部呈白色或黄色,但这都不属于鞣革及裘皮制品。当初的小河人由于技不及此,相当丰富的牛、羊皮材料却穿不到身上。

图1 小河墓地舟形木棺上铺盖的多层生牛皮、羊皮袋出土情况与帽饰鼬皮

2.古墓沟墓地

1979年发现并发掘,共42座墓葬。东西35米,南北45米,面积1600平方米。其中在墓地偏北部为6座形若太阳图像的7圈椭圆形列木圈,有竖穴木棺,单人仰身直肢,均男性和90度墓向,但保存太差。余36座为竖穴木棺沙室和矩形立木框墓,盖板上覆牛、羊皮,单人葬和2座男性合葬墓①王炳华编著:《古墓沟》,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年。。

出土器物很少,除随身的衣、帽、鞋外,每座墓在裹尸毛毯内存麻黄枝的小囊,别连毛线毯的骨、木锥,草编小篓。有些还随葬项链、腕饰、铜卷、木雕像。最重要的是M30的细石镞,出土时仍然戳在右侧骨架之髋骨缝中。还有许多的预制取火板②于志勇:《新疆发现的钻木取火器初步研究》,《西部考古》第三辑,2008年。。但是小河墓地不见。

报告中记述了5号墓发现的裘皮上衣,翻领,裘毛向内,皮板向外。残朽较重,残存部分实测长53厘米,袖长40厘米,左襟宽30厘米,右襟残损。用多块皮张、皮线缝成。翻领亦残,高12厘米。古墓沟出土鞋、帽不少,但不见内衣、皮外衣,此为仅见一件。

另有与小河墓地和古墓沟墓地相关的同类遗存,发掘清理和调查当中发现皮制品更少,主要是短腰皮鞋、牛皮、羊皮、皮条等(图2)。还有与之相关的克里雅北方墓地,也出土和采集到牛皮和皮靴。

图2 小河墓地和古墓沟墓地出土的生牛皮靴

综上所述,青铜时代早期的这些墓地发现的皮制品非常单纯,种类主要有牛皮、羊皮、短腰皮鞋、皮囊、皮条等,均为生皮,不见鞣革及裘皮。至于古墓沟墓地5号墓发现的裘皮上衣,报告中已经申明。

(二)青铜时代晚期墓地

到目前为止,在新疆发现青铜时代晚期的材料不少,但出土鞣革及裘皮制品的地点只有位于吐鲁番盆地的洋海Ⅰ号墓地。在苏贝希文化及其波及地域,还没有发现过类似洋海Ⅰ号墓地A、B型(竖穴二层台)的墓葬。

洋海墓地的生土层是纯净的黄土,三千年前修筑的墓室至今不变样,连原来挖掘的工具痕迹尚一清二楚。在焉不拉克墓地,这种墓葬有与洋海墓地相同比例的遗存,只是大部分墓葬处于沙层中,不可能挖出二层台,所以在砂坑中用土坯砌出二层台。如挖坑时有幸偶遇黄土层,则不必再用土坯。察吾呼墓地也有类似情况,不同的是墓地附近可以找到大量砾石,从而用竖穴石室二层台代替了土坯二层台。其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支撑木梁,棚盖和封蔽墓室口。不过,后两处墓地的皮制品很少保存下来。

洋海Ⅰ号墓地的竖穴二层台墓①吐鲁番市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编著:《新疆洋海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第594页。,即报告中的A型和B型墓。主要分布在Ⅰ号墓地南部和中南部,共92座。由于有机材料腐烂很快,衣服和织物几乎没有多少存留下来,但洋海墓地的情况不是这样,穿戴的高雅冠饰和华丽长衣都有保存下来。特别是木桶,外壁雕刻许多野生动物,有北山羊、野马、狼、虎、狗、鹿、骆驼、野猪等,雕刻技法相同,证明了人和动物的关系。裘皮和鞣革制品的种类有大衣、皮裤、短靿皮靴、皮带、皮辔头、刀鞘、皮弓箭袋、皮射韝、皮盒(盘囊)、皮包、皮球、护指皮(扳指)、篓、箜篌等。

图3 洋海墓地出土的毛织裤和矮靿皮靴

这个时期还不见皮制裤装,只有毛织裤,用毛编织带扎紧后穿着矮靿皮靴(图3)。据研究认为这是人类最早的专为骑马而发明的有裆裤。

(三)早期铁器时代墓地

这一时期出土皮革制品的墓地发现较多,包括洋海墓地、苏贝希墓地、胜金店墓地、三个桥墓地、鱼儿沟墓地、五堡墓地、艾克斯霞尔墓地、扎滚鲁克墓地、克里雅圆沙墓群。

1.鄯善洋海墓地的竖穴墓和偏洞室墓②高浜秀:《大草原的骑马民族》,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5期。。

这两种形式是洋海墓地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洋海Ⅰ、Ⅱ、Ⅲ号墓地均有分布,数量很大,发掘了300余座,出土皮革制品数量多,种类也比较齐全。有裘皮大衣、帽子、高/矮靿皮靴、鞍具、辔头、皮带、皮鞭、箭袋、刀鞘、护臂、枕、杯、囊、盒、包、簸箕等。

2.鄯善苏贝希墓群①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博物馆:《新疆鄯善县苏贝希遗址及墓地》,《考古》2002年第6期。

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苏贝希村南、火焰山北麓吐峪沟西侧台地上,分布有3处墓地,正式发掘43座,Ⅰ、Ⅱ号墓地墓葬保存得特别好,出土完整干尸10余具,其着装都完整保存下来,成年男性大多全身着皮装。皮衣、皮裤、高靿皮靴。女性皮衣、毛裙、短靿皮靴,出土皮革制品非常丰富。有裘皮长/短大衣、裘皮裤、皮衣、皮裤、高/矮靿皮靴、鞍具、辔头、皮带、皮鞭、箭袋、刀鞘、枕、囊、盒、包等。

ⅢM6∶男人戴盔式毡帽,穿裘皮大衣,连腿长皮靴。女性头顶高尖帽,外披裘皮大衣,藏式装饰性长袖,彩色毛布长裙,短靿翻毛北山羊皮靴(图4)。

图4 苏贝希墓地ⅢM6号墓出土男女皮革制品

ⅠM11:男穿圆领毛织衫,外套开襟绵羊皮短大衣,下穿斜纹粗毛布裤,大裆、压腰、系皮腰带,外套长筒皮靴,皮靴呈分裆裤状在踝部分两截缝合,膝部存对称的北山羊皮大补丁,毛朝外缝补。靴上口呈斜口,内短外长,外侧直达髋部,有皮条引向腰带。女戴毡帽,下接露出脸部的毛皮围帽,帽上缀皮绳三根,毛皮的外皮板上绘有连续的白色细条纹。外穿对襟裘皮大衣,光板皮面朝外,双袖垂至膝,又细又长,袖长76厘米、袖口直径3.4厘米。从领口到下摆均贴缝皮毛衣边。穿带蓝、红、黑、白四花色横条纹毛布拖地长裙,足穿翻毛北山羊皮短腰皮靴,左手戴皮手套,胸前放皮革小袋,袋内装木梳、三角形木片、石化妆棒和黑、红、白色矿物染料块(图5)。

图5 苏贝希墓地ⅠM11号墓出土男女皮革制品

ⅢM 25:男性,成年,皮肉坚硬,毛发尚存。头戴带护耳的毡帽,上身穿羊皮短大衣,前胸戴亚腰四边形皮符件。下着短毛布裤,外套长筒皮靴,脚脖处捆扎皮绳。腰系皮带,皮带上悬挂有药袋一类皮口袋、刀鞘等物(图6)。

ⅢM 8:女性,外用整块毛毡紧裹,接口处缝合。胸前置一件牛皮制冠饰,粗端圆形,向上分成2根并逐渐变细,顶端各固定一根细木棍,头顶正中固定有皮革做的圆盘形托,上面的竖饰是入殓时墓坑不够长度而取下放在胸前的。毛纱红边圆领长衫和红色粗毛布长筒裙,足穿短靿皮靴(图7)。

图6 苏贝希墓地ⅢM25号墓出土男性皮革制品

图7 苏贝希墓地ⅢM8号墓出土女性皮革制品

从ⅢM 27、ⅢM 12、ⅢM 4的男装可看出均为单皮革短衣和长单皮靴,光头无帽,这可能是温暖季节的男性常服(图8)。

图8 苏贝希墓地ⅢM 27、ⅢM 12、ⅢM 4号墓出土男性皮革制品

图9 男式无腰裤式长靴和女式裘皮大衣

图10 马鞍辔和皮鞭

以上这些服饰,男女有别,特点明确,似乎都是冬装。以这样的皮服形式与着意修饰的头部装饰相协调,表现出强烈的生活习俗和特征。

苏贝希墓地出土服饰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立体”形式和装饰性样式上。前者表现为衣袖以整体在肩外侧缝合,后者为上衣双襟和下摆加缀翻毛宽边,内衣加红边(图9)。

除上述皮服饰外,苏贝希Ⅰ、Ⅲ号墓地各出一件皮马鞍,并有全套的辔头和马鞭。马鞍是用对称的两块厚皮垫从一面缝合成的,中间填塞鹿毛,前后鞍桥采用多填充鹿毛使其加厚的办法略高于鞍垫中部而凸起。整个鞍面上用皮条缝出成排的扣花,有些地方的皮革上还残存牛毛。在凸起的皮鞍桥两端分缀4副8件磨制成桃形和S形带孔的骨扣,上面各有细皮条穿出。这种马鞍仅用一条腰间皮带固定于马身,腰带中部连一条较细的皮带以系向马前胸。两鞍片宽端中间缝缀一个皮扣,用于连接后鞧,鞍下有毡鞯,四周略阔于马鞍,可露出部分缝接一圈红边。辔带用皮条上下前后连结,额部有皮扣装饰(图10)。

3.吐鲁番胜金店墓地

位于吐鲁番市胜金乡排孜阿瓦提村南、火焰山北麓山前台地上,共发掘墓葬32座。时代为战国-汉。出土皮制品主要有弓箭袋、马鞍具等①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13年第2期;《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2号墓发掘简报》,《文物》2013年第3期。。

4.鄯善三个桥墓地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疆鄯善县三个桥古墓葬的抢救清理发掘》,《新疆文物》1997年第2期;《新疆鄯善三个桥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6期。

位于鄯善县鲁克沁镇三个桥村南约1.5公里,墓葬分布在农田中间的荒土岗上。时代为战国-汉。皮制品种类多,保存良好,有裘皮大衣、皮鞋、皮带、皮枕、皮袋等。还有十孔竹笛一件。

三个桥墓地发掘前已遭盗掘。在已发掘的33座墓葬中,竖穴土坑墓17座,竖穴侧室墓l座。其余为殉马坑和晚期墓。从墓地布局、墓形和出土文物分析,三个桥墓地的内涵与苏贝希十分接近。陶器中彩陶较少,主要为内填平行线的涡纹。陶器器形主要是壶、碗、勺杯和单耳小罐,其他还有木俎、木拐杖、直角状木器、骨梳、石化妆棒、铁刀、铁锥,与苏贝希的相同,也随葬羊肉和糜制食品。尤其是服饰,女式皮袄袖窄长,妇女戴的牛皮冠饰,发辫和发网的形状,毛布裙和色彩,皮枕的样式都与苏贝希的相同。考虑到出土物大多为1座竖穴侧室墓所有,其时代应与苏贝希一号墓地相当③新疆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新疆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5.哈密五堡墓地④王炳华主编:《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0~70页。

位于哈密市五堡乡克孜尔确恰村西郊戈壁,墓地面积很大,墓葬密集,排列有序。发掘墓葬114座。竖穴偏室,单人葬,不少形成干尸。出土皮革制品比较多,有裘皮大衣(图11)、皮斗篷、皮裤、辔头、皮带、皮鞭、箭袋、盘囊、刀鞘,还有毛织品和木车轮。以前认为墓地年代在公元前1200-1000年,属青铜时代。近期编写发掘报告时又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比,同时补做了碳定年测试,为公元前8-6世纪。

6.哈密艾斯克霞尔墓地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管所:《新疆哈密艾斯克霞尔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2001年第3-4期。

位于哈密市五堡南湖戈壁,墓地连成一片,共有32座墓葬,其中27座被盗,发掘5座,出土皮大衣、皮靴、皮袜、皮被、皮囊、皮射韝等。

7.且末扎滚鲁克墓地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3年第1期。

位于且末县西南,共有5处墓地,先后发掘墓葬176座,早期铁器时代至汉代。出土皮制品主要有皮靴、马具、皮刀鞘、皮鞭子等。

8.克里雅圆沙墓地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疆历史文明集粹》,“圆沙古城”,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位于疏勒县达玛沟乡东北克里雅河老河床东侧圆沙故城附近。墓地分为6处。这批墓葬年代基本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出土的皮制品主要是皮衣和皮靴。

图11 哈密五堡墓地出土的裘皮大衣

二、出土鞣革及裘皮制品的分类

在世界服装史上,动物毛皮是缝制服饰的最早材质。人类获取野兽后,“食其肉衣用其皮”。我国以“衣冠王国”著称。地处史前丝绸之路要冲的新疆,服饰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鞣革及裘皮制品的发现为明证。鞣革及裘皮的制造和加工是随着人类生活领域不断开拓,日益发展分化才发展起来。最终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就史前时期而言,主要还是服饰,有大衣、长裤、帽饰、鞋靴、腰带等。生活和生产用具也不少,有马具、弓箭用品、刀鞘、枕、杯、囊、盒、包、箜篌、簸箕、篓等。

(一)帽饰

戴帽为了装饰和御寒,要求材质柔软并保暖。由于鞣制皮革的初始阶段技艺欠佳,而纺织和制毡技术业已成熟,所以帽子多为毡制或毛线编制,鞣革制品发现不多。

装饰性的帽饰发现两种,都是由高尖帽演变而来。一是牛皮革做成,近圆形筒向上收细,上部裹成鱼翅状,双木棍从底贯顶。另一种用木板弯曲成圆桶形,装顶,两侧按装曲木棍,整体再用羊皮包裹表面后上黑色。这两种均为成年女性的冠饰①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吐鲁番胜金店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13年第2期。。实用性的皮帽只有男性形式,用毛皮做成盔形,带护耳和系带(图12)。

图12 出土实用性的男性皮帽

新疆史前以游牧经济为主,男人外出是常态,帽子虽不可少,但难于发现。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服饰制度,男子到了20岁要行戴冠礼,表示已成人。

(二)上衣

1.裘皮大衣,冬装毛皮长大衣(图13)。均皮板在外,小翻领,无扣,男女有别。男式大衣较短些,长不过膝,左衽,袖长中等。在距袖口10厘米处开口接缝出一个封蔽的暖手小袋(洋海墓地),或者将袖口缝住,在袖口上部侧旁打开另装一个短袖,便于手的伸出(五堡墓地)(图14)。女性大衣长过膝,开襟无衽,特点是皮衣袖又细又长,直垂到下摆,袖口阔3厘米,手根本不可能伸出,这可能是为了保暖。但埋葬时都披在肩上,长袖飘然,是一种装饰,或更像是一种礼服,睡眠时还可兼作皮被使用②C.B.吉谢列夫著,王博译:《南西伯利亚古代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2.革制上衣,短上衣男服,均右衽,羊皮鞣制柔软,白面料向外,未着色。

图13 目前出土的裘皮大衣

图14 着短上衣的男子和有侧袖口的左衣袖

(三)裤装

服饰中的裤子有裆,骑乘方便,所以裤子是游牧民族专为骑马而发明的。新疆早期居民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游牧、狩猎,洋海古墓发现的裤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裤子。这条裤子的年代可追溯到3200年前,所以新疆是我国最早穿裤子的地区之一。

新疆发现的皮装裤无裆,类似于中原战国时期的“胫衣”,两条裤腿独立分开,斜口,内上口至人体裆部,外上口长至人体髋处,有皮扣穿结在皮腰带上,连靴,亦可称作高腰的皮靴(图15)。这种分裆裤有2类,毛皮和革制(图16)。毛皮制的在穿着时内套毛织有裆内裤,单皮革裤穿着时则不穿毛线裤。在时代上应是毛织裤装在先,皮装裤在后。

图15 需要时可将裤腿卷起来当皮靴穿的皮裤

图16 考古发现的各种有独立裤腿的无裆裤

(四)靴、鞋

靴、鞋古称“足衣”,出土时多穿在干尸上。史前所见靴多鞋少,尤其是女性,从不穿鞋。靴的应用传统从古至今,从古墓沟-小河墓地直到胜金店墓地,即前述有皮制品发现的地点都有遗存,这是因为人体脚液较少,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靴、鞋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

青铜时代早期的人类因不会鞣制皮革,所以皮靴使用生牛皮制作,形式单一,全部都是用3块牛的毛皮缝制,靴底1块,毛面内、外均可。靴面1块,以脚面形状穹起。后跟连靿包1块,与前两块接触部分用细牛皮条缝合,靴靿前面加长敞开不缝合,象衣襟那样有衽互压,用毛线绳捆扎(图17)。

青铜时代晚期的皮靴样式比较简单,最大的进步是使用了鞣革。除个别延续了早期的压帮形式外,最主要的是尖头式。靴底和前尖、后跟由整块牛皮模压成型,与靴面相接连,上接较柔软的直筒形羊皮靿(图18)。

图17 青铜时代早期的皮靴样式

图18 青铜时代晚期的皮靴样式

早期铁器时代的皮靴基本都用鞣革制作,已经进步到与现代皮靴无太大差别。表现在靴底和帮分明,底部加厚、多层,有缝补的痕迹。鞋帮和靴靿材质一致,整体性好(图19)。伴随着对鞋底的重视,底部装饰显现,靴底的花纹多样,起到美观、加厚耐磨、防滑的作用(图20)。

图19 早期铁器时代的皮靴

图20 加缝的牛皮条靴底图案

(五)皮手套

青铜时代不见护手的皮装,发现真正的皮手套是在苏贝希一具女性干尸上(图21)。四指并连、大拇指分开,所用皮革光面朝外,毛在内,绵羊皮,鞣革缝制,戴在左手。这只皮手套的年代为公元前三世纪,更早的皮手套可能是缝纫在皮大衣袖头上的那种。洋海墓地皮手套的样式为封蔽袖口、在侧旁另按装短袖(图22)。哈密五堡墓地出土皮手套的样式为直接在袖侧加装一个暖手袋,或将袖子末端缝合,侧旁开口并在两侧缝有长方形或三角形盖子,用于遮蔽开口保暖,又便于手能伸出(图23)。

图21 苏贝希墓地出土女性干尸上的皮手套

图22 洋海墓地出土皮衣袖样式

图23 五堡墓地出土皮衣袖样式

(六)皮弓箭袋①

①吐鲁番市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编著:《新疆洋海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第602页。

古称鞬服、鞬橐,藏弓谓之鞬,藏箭谓之橐。新疆发现史前的弓箭袋均为鞣革制作,因为皮质柔软,其一侧包裹固定一块做工精致的木板起支撑作用,便于弓箭装取,在木撑板上再系绑皮革背带和腰带,便于携带时背挎在肩并系于腰间。大袋因受弓,做成弓的形状,小袋受箭,呈直筒形(图24)。有时在箭袋中还装有取火器具和搅拌棒。弓的形状决定了弓箭袋的形状。青铜时代的复合弓没有太多的弯曲,所以弓箭袋呈窄长条形。早期铁器时代的复合弓为反曲多弧形,所占宽度大,所以呈多边形。有些木撑板还兼任取火板,并见有双圆筒形箭筒(图25)。

图24 青铜时代弓箭袋和木撑板

图25 早期铁器时代的弓箭袋

(七)皮射韝

射韝是用鞣制牛皮制成的臂套,著于左小臂,亦称臂韝、护臂或臂衣,射猎时用作“射韝”,主要用来保护手臂,以防放箭时被弓弦和箭尾擦伤。射韝很有特点,以红色兽皮制成,套在左小臂上。洋海墓地出土的射韝,形式多样,但都用鞣制的牛皮制作,有些表面还压出多道斜线,或缀铜扣(图26)。当射箭成为游牧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常将护臂缝在衣服袖口处(图27)。因为东、西方传统搭箭手势不同,所用护具有东方扳指、西方护指皮之分,两种护具在洋海墓地都有出土。

图26 洋海墓地出土的皮射韝

图27 洋海墓地出土的护指皮和皮护具

(八)马鞍、马辔头、马鞭

鞍、辔齐备,扬鞭策马。从有限的出土情况可知,这3种皮制品经常共存。目前新疆发现属于史前时期的马鞍数量不多,仅苏贝希和洋海墓地发现有5件。苏贝希墓地发现的其中一件保存最好:用皮革缝制,分相同的两扇,后面略宽,下沿中部隆起,每扇穿四排皮扣扎实,每针内外垫缀圆形小皮垫。鞍内填充淡黄色鹿毛。皮鞍两扇之间用一块皮革竖向、三条宽皮带横向联结,其中横向中间的一条兼作肚带,毛编带头用皮条系骨扣,后鞧带头连铁钩。前后桥高出,呈立面,面上分缀四枚S形骨扣,再分别向外连接一个桃形骨扣,前面有一枚连皮缰绳牵连辔头右侧木马镳,左侧马镳上系长毛线缰绳(图28)。

图28 苏贝希墓地发现保存最好的皮马鞍及复原图

辔头。马辔头是驭马的设备之一,用牛皮条或者皮绳制作,绳上结扣并安装节约、马鑣和马衔。马辔头是为了更好地驾驭和控制马的行动,无论是用于驾车和乘骑。马辔头在许多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墓地都有发现(图29、30),但最丰富的是洋海墓地和五堡墓地。

图29 青铜时代的马辔头

图30 早期铁器时代的马辔头

马鞭。皮鞭子是驭马工具之一,鞭杆均木制,鞭绳用牛皮条或者皮绳,尾部扣绳用皮条制作(图31)。形式简单,与现代牧民骑者使用的马鞭无太大区别。

图31 木柄皮鞭

皮绳的用途很广泛,前面几项无一能够脱离,而且后面几项也同样少不了。另外,在弓箭的弓体和弓弦上、取火弓的弓绳也常用皮条和皮绳,草篓、草垫、簸箕是用皮条绳编织,木床用皮条捆绑,皮腰带上系吊着的砺石和解结锥,各种器物柄上的扣环等,均为皮绳。

(九)皮盒(鞶囊、盘囊、皮包)、袋、刀鞘等

鞶(盘)囊和皮盒不易区分,都有较短的带子,牛皮制作,硬度大,成型性好。皮包有较长的皮带,羊皮制作,较柔软。盒,均带盖,分里外两层套装,均有压花图案。外套较大,上部用皮条将二者连结,花纹呈螺旋形图案。有些是刻花,花纹图案相似。多平头弧底,也有圆形和弯钩形(图32)。

图32 带压、刻出相同纹样皮盒(鞶囊)的多种样式

皮包。囊和包为存放东西的小袋。吐鲁番先民经常出去放牧、狩猎,身着长袍或短衣长裤,腰扎皮带,因古人衣服没有口袋,所以他们把一些物品放到袋内,挂在皮带上。早期的囊(袋子)包多用熟皮革缝制而成(图33、34)。

图33 出土皮包的样式

图34 出土皮袋的样式

出土的皮刀鞘一般都是长条形,整块皮革用筋线缝制而成(图35),用来装铜刀和铁刀。

图35 出土皮刀鞘的样式

(十)枕头

通过考古发掘所出土的皮枕头均长圆形,大多亚腰,有点像皮鞋底,内装碎皮条。一部分单面饰彩纹或者双面都有纹样,多已压成扁平状,都非常小(图36)。

图36 出土带纹样的皮枕头

(十一)皮球、皮甲、箜篌(竖琴)(图37)

皮球,圆球形,用裁修过的整块羊皮缝制,上口束紧,内填充碎皮或羊毛,背面用红色染料画十字。有学者认为是“马球”。球体中间腰部有吊绳,二端穿透皮球固定。似乎使用时是吊挂在某处。有可能是箭靶。

皮甲,用2种规格的生牛皮块缝缀而成,一种长方形,长2.5、宽1.5厘米。皮块直立,顶端微弯曲,每平方分米横12块,纵10块。另一种皮块亦呈长方形,长7.8、宽1.6厘米。平放叠压缝缀呈横长条形并与上下连结。整个皮甲用竖60排、每排118个皮块制成。略呈人的上衣状,中前面有缺口,底下皮垫在缺口处上翻成一梯形小块。

相同的一件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据说为20世纪80年代有美国人在吐鲁番旅游时购得。当时洋海墓地有数百座被盗墓,疑为该地所出①陈新勇:《吐鲁番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皮铠甲》,《吐鲁番学研究》2019年第1期,第32页。。

图37 洋海墓地出土的皮球、皮甲、箜篌

箜篌,目前新疆史前墓葬中出土有20余件,其中2件音箱上存蒙皮。1件出自洋海墓地,1件出自艾斯克霞尔南墓地。出自洋海墓地的这件存蒙皮最多,连固定在蒙皮上的5个音码都完好保存。

还有许多的皮带和皮条(绳),宽窄、长短、粗细差别大、数量多、用途广(图38)。前面介绍的皮具和皮服上,大多都有带子。砺石、角锥(觿)、刀鞘、鞶囊、皮包都是用皮带悬挂在腰间腰带上,有许多木盆也用牛皮条加固。

图38 用牛皮带加固的木盆和穿系角马镳的牛皮条

上述出土皮革实物制品可粗分为几个大类,A.服饰,包括衣帽靴鞋。B.坐骑的装备,包括马鞍具、马鞭、辔头。C.射猎装备,包括弓箭袋、弓和弦、射韝、护指。D.其他生活用具,褥、枕、带、囊、盒、包等。从新疆保存最好的几处墓葬如苏贝希、五堡、洋海所知,上述几类器物的质地多为皮革。

(十二)岩画上的皮革制品图像遗存

新疆遗存大量史前岩画、早期石人和鹿石,内容多为野生动物,证明了人和动物的密切关系。其中不乏人物、射猎人物和骑马人物等。虽然无法识别他们的着装特点,但从出土的实物资料可知,他们的着装、马具和弓箭袋应为皮革制品。有如天山北路双耳陶罐上的着装双人图形和塔城岩画中的戴蘑菇帽的人物,也可认为是皮服。最有特点的是斯基泰金罐上的人物,全身皮装表现得一清二楚,还有马鞍也和苏贝希一号墓地的一样(图39~41)。

图39 岩画中戴蘑菇形皮帽的人物、马具和弓箭袋

图40 鹿石上的皮弓箭袋

图41 鹿石上的皮刀鞘、弓箭袋、皮腰带和用皮条系挂在腰间的各种兵器、用具

三、皮革加工和工艺特征

兽皮干燥后会发硬、易断裂、易遭虫蛀,并散发难闻的气味,穿在身上也难以合体,甚至会磨损人的皮肤。使兽皮柔软而不变质,是急待保暖群体的迫切需求。史前时代人类用兽皮披身取暖和裹足利行可看作是原始的皮革服装和靴鞋。经过鞣制的毛皮才能制装,所以人类穿着皮装的历史与鞣制动物毛皮的历史基本一致、相得益彰。

相传商末比干集思广益,发明了用硝鞣制皮革的技艺,使生硬的兽皮变得柔软,进而缝制裘服,并将狐狸皮袍袄献给纣王,因此他被奉为裘皮祖师。战国时期孙膑首创过膝高腰皮靴,因此被尊为鞋圣。和传说特别相符的是,新疆发现的鞣革,最早的是公元前13世纪(商末),无裆皮裤则为公元前4世纪(战国)。

(一)毛皮的鞣制

鞣制皮革的过程称为硝皮,从事这项劳动的人叫做硝皮匠。名字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用硝治皮的人。硝皮子又称熟皮子,古埃及工匠最早开始鞣制皮革,鞣革的方法至今仍为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采用。鞣制皮革历来由工匠所为,后成为专门职业硝皮匠。硝皮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文献所载甚少,史前时期又不可能有任何文字记录留传下来。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民族志和田野现场调查最重要,为此我们遍访新疆现有的皮匠。南北疆均有,基本还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与旧时无甚差别,有些是几代人一直从事该职业。

原始阶段的制革主要依靠经验,技术水平不高,且进展缓慢。制革技术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原始阶段的制革技术是利用野兽的脑浆、骨髓、油脂和类脂物涂于生皮表面,经过揉搓等机械作用使它变软。很早的时候人们还用草灰泡水后,把晒干的皮子“烧”熟,再把皮子阴干后皮子就软了,毛在皮子上也就比较结实了。后来点燃木材用所产生的烟来熏生皮,可以防虫、防腐,形成了古老的烟熏鞣法和植鞣法。酶脱毛、灰碱脱毛,埃及、罗马、希腊和中国都曾使用过铝鞣法。用树皮、矿物盐、单宁或替代物通过浸泡将生皮制成革。

毛皮剥下后,要进行初步的处理,除掉脂肪,干燥,采用硝后,可以使皮毛更柔软,不生虫,不易掉毛。为进一步的深加工做了准备。用石灰水浸泡生皮,软化则借助鸟粪所含的酶,目的是使皮板纤维松散稳定,并使毛与真皮结合更加牢固。如果不想让它脱毛,可用刷子蘸了硝水在其反面刷,直到软了为止。

皮革的鞣制就是用鞣质对皮内的蛋白质进行化学和物理加工。它通过一系列工艺,并采用一些化学药剂,使动物生皮内的蛋白质发生一系列变化,使胶原蛋白发生变性作用。鞣制后的皮革既柔软、牢固,又耐磨,不容易腐败变质,所以鞣制后的皮革可用来制作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自然环境比较差,工作效率很低。出于生存本能,必须要应对严寒和防护伪装,人类开始下意识的使用动物皮革,然后开始了对动物毛皮鞣制的处理。在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为生存需求,古代人寻找办法,利用一切可用的,采取各种可行的方法,软化皮毛,充分利用皮草抵御寒冷,从而实现人类的繁衍,生存,演变和发展。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目前新疆大都是家庭作坊式作业。这种状况更加接近古代的作业方式(图42)。

图42 鞣制皮革

(二)加工工具

鞣制皮毛的加工工具难于搜寻,但有几件器物值得进一步研究。“鞣皮刮刀”,通用名称叫做“直角形木器”。硬木质,直角形,两头尖,光滑,使用磨损清晰(图43)。

图43 用于鞣制皮毛的“直角形木器”

木锉刀。木板加工成扁平状,一面平板,上面用牛皮胶均匀地粘一层石英沙粒,另一面微凸。手柄较窄些。长31.9、宽2.7厘米(图44)。

图44 洋海墓地出土的木锉刀

石刀、“重石”和石斧,考古发现中有大量遗存,一部分可能用于刮削毛皮。

(三)剪裁、缝纫和着色

新疆史前墓葬中出土皮革制品数量较多,皮质保存好,服装种类也丰富,加工制作工艺有所反映。但史前墓葬中没有发现剪刀,最早的剪刀出现在魏晋时期,遗存有大量的小刀,有青铜和铁制。想必当时的裁剪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切割、切削。

骨椎、角锥、骨针、铜针、铁针。这些器物用于皮革穿孔引线,缝制衣物。

给皮服着色的例子,除了前面提到的皮靴和皮射韝外,还有枕头、皮球、弓箭袋及皮画,但后者并不仅仅是着色,而是绘出了图案(图45)。这些图案在同时代的陶器和木器上也可以找到。可能出于相同的目的——美学和宗教信仰上的需求。

图45 出土皮制品上的花纹图案

四、考古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联系

新疆地处广袤的中亚,域外考古文化众多,但多以游牧文化为主,许多文化有跨越边界现象。新疆本土的考古文化也有数处,其间都有联系和相通之处,最大的差别在陶器,从陶质、陶色到器形、花纹都有较大的差别。这是因为各地的土质土色和人们的传统、审美意识的不同所导致。而毛皮取自相同的动物群,皮革制品造型又相对简单,所以共性很大。

新疆周边地区以阿尔泰巴泽雷克时期的发现最为重要。由于这里地势高,有些墓葬的墓室修建在永冻层中,所以皮毛制品保存很好,连人体皮肤上的纹身图案都完全保存下来。

在中亚所见出土皮革制品比较多的是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地。在图瓦阿尔然、哈萨克别列尔和耶塞克也有部分孑遗(图46~48)。他们在报告中都对一些皮装进行了复原,但是对皮革制品没有专门的研究著作,仅仅作为器物介绍散见在考古发掘报告中。

图46 巴泽雷克时期的裘皮服饰

图47 巴泽雷克时期的马鞍

图48 别列尔、苏贝希、巴泽雷克出土的马鞍复原图

相同样式的马鞍实物只有在阿尔泰巴泽雷克时期的墓葬中见到,马鞍中也填充鹿毛。出土马鞍的积石冢墓很大,但同时代的小墓形制与苏贝希I号墓地的竖穴墓相同,连陈尸的尸榻也相似。这些墓葬中还具有与苏贝希相同的环铁马衔、铁刀和动物饰牌,甚至同样是将随葬的弓故意折断,割断弓弦,卸去箭头。出土马鞍及这些文物的墓葬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的遗存。出土了相同式样马鞍的还有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不过遗存是泥塑马俑立像上附加的鞍辔(图49)。蒙古国诺音乌拉早期匈奴墓葬的马鞍仅仅是描绘在器物上的简略图像,但可明确识别,其形式如同苏贝希的实物,就连鞍上的皮扣排列都一清二楚。时代也是公元前3世纪。巴泽雷克墓地长而窄的裘皮大衣袖与苏贝希墓地也相同,这种大氅式皮衣袖至袖口处很细,直径仅3厘米,加上羊皮上附着的羊毛很长,衣袖前端充斥成圆筒状。这种衣袖手根本不可能伸入,有可能像前述五堡和洋海墓地的袖侧另加出手口的样式,或为了保暖,或为礼服的一种装点,睡眠时也可兼作被褥使用(图50)。

图49 巴泽雷克挂毯,秦兵马俑坑、江陵凤凰山、咸阳杨家湾出土马俑像及马鞍形式

图50 阿尔然、别列尔、苏贝希、巴泽雷克出土裘皮服饰的复原图

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是春秋时期墓地,M45出土宽革带、窄革带、皮刀鞘。宽革带用皮革条将上、下两层皮革联结而成。上层为红色厚皮革,下层灰色宽革对折后用线纳合。窄革带用灰色皮革制成。皮刀鞘用灰色薄皮革缝合成,并用皮条拴挂于宽革带上,内装铜刀、铜锥和铜针。蔽膝,用三条宽而厚的红色皮革制成,上缘用细皮革条穿系于宽皮革带上。游牧民不同时期、不同族属的革带有很大共性,胡服骑射和文化交融增强了这种共性。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个草原带,包括在欧亚大草原的范围内。大草原从南乌克兰向东延伸到我国东北,东西8000公里。草地提供了良好的牧场,青铜时代的牧民在这里饲养牛、羊和马,他们将马匹用做乘骑。在对早期铁器时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这些游牧民足登皮靴,身穿皮袍,随葬皮马鞍,陪葬马匹。吐鲁番的苏贝希墓地和洋海墓地同样如此。

结 语

洋海墓地出土了许多鞣革和裘皮制品,为了更广泛地深入了解新疆和欧亚草原史前鞣革和裘皮制品的出土状况及工艺水平,我们对出土皮毛制品的诸多地点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相关的文博机构考察了出土实物,发现无论是新疆还是南西伯利亚,由于气候原因,史前时期的皮毛制品均未能更好地保存。相比之下,整个新疆境内以吐鲁番地区出土的鞣革和裘皮制品最丰富且保存得最好。同时,我们还收集了关于传统的鞣制皮革工艺技法和现代皮革加工工具方面的资料。

除了吐鲁番之外,新疆其它地州也发现了皮毛制品的遗存,但数量远不及吐鲁番。在中亚所见出土皮革制品较多的有巴泽雷克墓地。专门研究皮革制品的著作和论文极少,仅仅作为器物介绍散见于考古发掘报告中。无论国内外,学者注重研究的是丝织品和毛纺织品。而丝织品大多是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史前时期,皮革制品比毛纺织品更加经久耐用,用途更加广泛。

皮毛制品在史前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用途广泛,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然而这种有机质材料不易保存,但吐鲁番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使这些皮革制品都完好保存下来了。通过对史前时期出土的皮制品进行综合研究,找寻更早的考古证据,深入认识吐鲁番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推动新疆史前文化的系统研究。吐鲁番古代皮革加工技术的研究是地方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古代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就目前新疆发现的史前时期的墓葬和出土文物而言,皮革制品的文化历史悠久。从田野考古的角度按照新疆史前时期墓葬中出土皮革制品地点划分,皮革制品的生产制作及其形制等按时代来进行归纳总结,弄清皮革制品发现的详细情况,并以大量出土文物为佐证,对不同地点的制革工艺水平、技术以及内涵作一些梳理,了解皮革业在史前时期的发展状况。

汉代以前,吐鲁番保存好的墓葬中干尸身上穿的皮质常服主要是裘皮大衣或短大衣,长筒皮靴或短靿皮鞋。从新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调查、发掘报告中,尤其是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区、罗布泊地区,哈密盆地也出现类似的现象。

在中亚史前考古中,出土皮革制品整体较少,但巴泽雷克墓地的情况比较特殊。这是该墓地所处地理位置(乌考克高原)所致。其反映的文化特征与苏贝希文化也很接近。

新疆史前各考古文化中,陶器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皮革制品有很大的相似性,尤其是皮制服装。

吐鲁番史前居民为了穿着的需求,不断改进纺织工具,运用简单的木质器械,织成华丽的毛布,制作出长衣、法衣等多样的毛布衣服。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尤其是中原文化的传入,当地人的经济状况、生活习俗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尤以衣冠服饰最为显著。

猜你喜欢
皮靴墓葬皮革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暗黑诱惑
皮革回潮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他的衣橱
独自狂欢
足球上到底有多少块皮革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皮革机制
高筒皮靴虽时尚 腿部疾病接“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