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男教育硕士生职前培养的个案研究

2020-10-20 06:23杨坤婕边霞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

杨坤婕 边霞

【摘要】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范式中的个案研究,通过对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男教育硕士生近两年专业成长故事的再现,发现研究对象的专业成长经历了准备、初涉、冲突和调整定向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学前专业男教育硕士生的专业成长提供借鉴和启示,同时对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的培养提出如下建议:加强三方之间沟通,明确培养定位;兼顾导师研究方向,实现全面发展;合理统筹课程设置,力争科学灵活;制定弹性评价标准,保证竞争公平。

【关键词】学前教育男教育硕士生;职前培养;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6-0027-05

【作者简介】杨坤婕(1987-),女,陕西铜川人,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教师,幼儿园一级,硕士;边霞(1966-),女,浙江诸暨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和社会不再满足于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身体保育以及智力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全面培养。因此,政府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男教师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社会对男性加入幼儿教师队伍的呼声日益高涨。

A高校是一所国家重点师范院校,2011年该校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至2015年,该校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毕业47人,其中包括5名男生。根据研究者的调查,目前5名男生中只有1名在幼儿园工作,其余男生都选择了非幼教职业。在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的同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男生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对于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和幼儿园对于男教师的需求日益高涨的现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本研究通过选择A高校的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男教育硕士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校近两年的专业学习经历进行个案研究,旨在客观描述研究对象在研究生阶段的成长历程。基于此,为学前专业男教育硕士生在专业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自我成长规划和发展等提出更具实践意义的建议和对策,为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的职前培养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通过目的性抽样的方法,从国内一所重点师范大学A高校选择了一名学前教育男教育硕士研究生小林(化名)为研究对象。小林属于跨专业学生,本科专业为商务英语。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质性研究的一种类型。研究者将自身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境中,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以及实物收集分析法收集相关资料,采用归纳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形成理论,最后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来达到对事物意义的阐释。

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进行,以深入的访谈分析为主,实物收集法为辅。研究中,以面对面的访谈方式为主,访谈前未拟定结构性的问题框架,而是以“你最近感觉怎么样”“最近在忙些什么”等开放性的问题為访谈的开端。随后,以研究对象表述中的关键词句、语气、表情、动作为线索进行追问,从而获得有关研究对象专业成长的相关资料。与此同时,还采取了实物收集法,包括日记、书信等这些记载着由自己或他人述说的故事。研究者的观察时间为两年,共取得7万字访谈实录和23件有效实物样本。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小林的专业成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初涉阶段、冲突阶段和调整定向阶段。在每个阶段的成长过程中,小林都面临着来自多方的矛盾和冲突。

(一)准备阶段:“退而求其次”的专业选择

在准备阶段,专业成长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小林对自己专业发展方向上进行的长时间的思考、权衡和摇摆。在经历选择的过程中,小林最初对学前教育专业不了解,甚至是“看不上”,后来在“退而求其次”的心理状态下最终选择这一专业。在这一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有关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小林的选择。

首先,小林对专业的最初了解源于朋友的推荐和玩笑,其中体现了普通民众在观念层面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看孩子”“地位低”“待遇差”。此类认为学前教育缺乏专业性的定位直接影响了小林对于该专业的第一印象,并在他顺利考入该专业的情况下,对专业的价值认同产生动摇,以及在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中一直发挥着隐性作用。

其次,在对专业有了最初的整体印象之后,公共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对于小林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书籍、电视、网络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男性的发展前景,做了一系列的正面报道。这使得小林在就业现状并不乐观的当下,开始考虑选择这一“好就业”“易升职”的职业。

最后,当前高校中普遍盛行的职业规划模式对于小林的选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就业前景不乐观,加之城市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当代“90后”大学生人为延长心理发展的“合法延缓期”。因而,最普遍的现象表现为大学生逃避就业,选择考研,并且为了考研可以做出“退而求其次”的决定。

(二)初涉阶段:初涉专业遭遇滑铁卢

在初涉阶段,由于身处幼儿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社会背景下,小林的专业成长体现为三个转变:看待性别优势的态度的转变,培养方向的转变和职业规划的转变。

在看待性别优势的态度的转变过程中,小林主要通过对身边的同学和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观察,体会到男性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以及在幼儿园一线的实际教学领域的选择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由此,对其自身性别的优势作用产生怀疑和动摇。

在培养方向的转变过程中,主要涉及由于选择导师所带来的专业成长方向“被动定向”的困惑和疑虑。由于导师自身的研究方向相对固定,研究资源基本围绕该研究方向提供,在小林的日常学习和实践观摩学习中,所涉及的领域就会相对固定。这对于在这一方面基础薄弱且缺乏兴趣的小林而言是非常无奈的。导师制度的规定性使得小林不得不进行自我调整和消化。小林通过日常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体会到自身在专业理论水平上的不足,进而通过在幼儿园实践中的观摩,体会到理论的提升离不开实践的操作,实践是理论创新和延伸的重要保证。

基于以上认识,小林在职业规划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重新规划了考博与工作的先后关系,将考博的计划推迟到工作后两三年。

(三)冲突阶段:深入专业面临课程重压

在冲突阶段,小林的身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身体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课程数量和时间的安排。在某一学期中,安排的课程总数达17门之多,并且其中声乐、舞蹈、钢琴、美术等技能领域课程的学习又需要大量的课下练习时间。因此,对于其他专业领域课程而言,除正常的课上时间之外,能分配到的课下巩固复习的时间几乎没有,这大大降低了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高饱和的课程时间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效率。因此,看似忙碌充实的一个学期,给小林最深刻的感受更多的是疲惫。

内心的冲突主要源于对自身培养方向的理解与国家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培养方向的设定之间的差异。这一差异体现在学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向于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因此,依照“实用型”这一目标和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学校在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中仍然保有专业技能领域的各项课程。这对于小林着重于“高层次”的自身定位而言,有了很大的落差。因此,小林对于专业技能课的内容安排始终坚持自己的态度,进而影响了专业技能的学习效果。

冲突阶段的心理落差在小林的职业规划中有了相应的体现。首先,由于受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小林对于考博的态度非常坚定,但是,由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偏重实践,小林对自己的专业理论和研究水平提出质疑。其次,小林在认为考博无望的情况下,将进入优质的公立幼儿园作为权宜之计,但由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各层次学前教育专业高校毕业生都选择进入幼儿园,小林作为一名男性跨专业考生,担心自身技能和学历缺乏竞争力,对于考入公立幼儿园毫无信心。

(四)调整定向阶段:专业实习发现成长契机

在调整定向阶段,小林通过一个学期的实习生活,逐渐从冲突中走出来,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舍弃短时间考博的计划,选择成为一名认真踏实的一线幼儿园教师。导致他专业成长方向巨大转变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幼儿园实习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

首先,在幼儿园中,男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的领域方面有着不成文的限制,但是在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方面却有着丰富的优势,加之,幼儿园管理者多为女性,对仅有少数的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会特别重视,给予其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其次,基于对实习所在的公立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薪资待遇的侧面了解,以及对现代社会衡量薪资待遇新标准——“时薪”概念的认同,小林对于传统意义上幼儿园教师群体收入低的观念发生根本转变。

最后,实习所在幼儿园中的教师和家长对小林的表现予以高度认可,这有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促进其专业价值内化,增强其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尤其是小林从幼儿的行为表现中体验到的依赖和信任,使得极易焦虑和缺乏安全感的他获得极大的安定感和幸福感,这无疑对他坚定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在小林的潜意识里,对于幼儿园工作还存在种种的传统观念,但是在意识层面,他已经坚定信念,表示:“我本身对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认可,也就不在乎别人的不认可了。”

四、对学前专业男教育硕士生的启示

小林作为一名学前专业男教育硕士生,他的经历对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尤其是学前专业中的男生群体在职业规划、专业选择和自身优势评估等方面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一)“考研”不宜成为代替就业的捷径

“周围的同学都在准备考研,学校里也到处都是考研补习班、冲刺班的广告,整得人心惶惶的,让我觉得我要是不考研都赶不上主流了……”同小林一样,在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观念中,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已经成为正式进入社会职场之前的必经路径。究其原因,一是对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担忧,因不了解职场而产生恐惧,大部分人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二是认为高学历必然意味着高收入。“学历”作为求职简历中最重要的一栏,已经成为进入职场的敲门砖。在当今中国,高学历往往意味着高待遇、高收入和高地位。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考研,以此获得高学历,为自己“镀金”。

(二)“好就业”不宜作为研究生阶段专业选择的唯一标准

“好找工作是我最先考虑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推动我去选择这个专业的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而学前专业由于其就业面相对较窄,职业选择相对明确,因此,被认为是“好就业”的专业。但是,“好就业”并不能完全满足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的就业期待。高校教师岗位的门槛较高,幼儿园成为高学历的学前专业教育硕士生的首选。而幼儿园并没有单纯的科研岗位是面向学前专业教育硕士毕业生的,个人的职业定位与幼儿园实际的岗位设置之间存在差距,使得“好就业”无法达到已有的就业期待,也无法支撑职后的专业成长,这使得学前专业的教育硕士生对自身的专业选择产生困惑和失望。

(三)“发展空间”不宜成为男生选择学前专业的重要标准

在和小林一样,选择学前专业的男生中,不少人看重的正是男性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稀缺”及其带来的较大的發展空间。但是在传统观念中,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较低,而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更是被认为“没出息”。因此,男性在选择这一职业的时候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在“社会地位低”的职业现状和“发展空间大”的职业规划中,学前专业的男教育硕士生陷入两难的困境。

(四)性别优势在职前阶段难以体现

“性别优势”是像小林一样的男生不断说服自己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阶段,不论是在专业学习中,还是在专业实习中,这种优势并不明显。

首先,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小林并未体会到性别所带来的优势。反而,“感觉学前专业的女生都太强了……”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课程设置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并不会因为性别的差异而在授课方式和讲授内容中进行区分。因此,“性别优势”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未能体现。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
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三部曲”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借信息化管理模式,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叙事研究与阅读反思
青年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