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学美术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2020-10-20 06:23邹艺鸿
大观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学美术美术教学美术

邹艺鸿

摘 要:中学美术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审美情趣,提升创造力,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学美术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美术;美术教学;中学美术

习近平主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中学美术课程和其他类学科课程一样在近十几年教育产业化浪潮的背景下呈现巨大变化,已从少数精英型课程教育转变为普及大众型课程教育,艺术學科已从边缘性学科快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热门学科。但这种改变并不能证明美术课程的教学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中学美术教学现状和前景仍然令人担忧。传统观念约束、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美术教学一直在“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我们要认清中学美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其未来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人们习惯性地把体、音、美三门学科划分为“副科”。美术由于没有中高考的任务,被家长们人为边缘化,中学美术不受大众的重视。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美术教学举步维艰。有些学校对美术课程存在忽视态度,特别是在“升学率”决定一切的氛围下,只抓“主科”教学,将美术课程放到了次要地位。学校对中学美术课程的态度,使学生产生了同样忽视美术课程的态度,客观上压抑了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以“应付了事”的态度来学习课本的内容,并不考虑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和主观感受,更没考虑过自身艺术素养的发展。

同时,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传统中学美术主要是“填鸭式”或者是“依葫芦画瓢”的教学,许多美术教师按美术教材参考资料来讲解美术知识,逐字逐句来传授技法知识,使学生们无法真正感受美术课程的本质,违背了美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初衷。教师作为美术课程的主导者,在整个教育背景环境中变得缺乏灵活性,消极被动地用“照本宣科”的模式授课,使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使美术课程背离了课程设置的本意,无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美术课程质量的方案

(一)强化美术课程的艺术鉴赏

当下的中学教育要求更多的是素质教育。为此,教育部提出了教学的“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学美术课程也开始要求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美术课程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传统的中学美术课程很难有效达到美术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需要结合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来实现,改变现有传统的课程模式,通过创新的方式、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深度参与的热情。

1.感悟式美术课程

感悟,是所有美术创作的前提。美,就在身边,倘若学生无法在生活中感悟美,将很难具有美术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并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因此,美术课程设置中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产生对美的感悟,在运用感悟式美术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需要主动带领学生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从学生的审美情趣着手,逐步启发学生对自己生活中审美情趣的感悟,利用不同的方法感知美的存在,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组建出美的思维和构思。

2.自主性美术课程

美术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也需要进行不断学习探索,才能实现美术能力的提升,而探索就意味着自主性学习。在美术课程中,应该摒弃教师单向教学、学生被动单向吸收的教学课程模式,开创一种角色转换的课程形式。比如,创建以学生为“小老师”、教师为“学生”的“换位”新课程模式,让学生准备美术课程的同时,参与到收集资料、准备美术课程的各环节,在教授过程中,激活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从而达到自发学习美术课程的目的。

3.互动式美术课程

中学美术教学中,应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教学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主体、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学生需要自发性地探索美,但并不是无目的性地探究,其中需要美术教师提供专业性指导;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并不代表学术上具有“神圣不可轻犯”的地位,不仅需要学生自发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之间也需要进行互相的沟通与分享。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意识和能力进行启发;同样,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理解与教师进行探讨。

(二)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

中学美术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养成,可以尝试各种学科课程之间的搭配教学。中学阶段的美术课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课程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各学科课程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因此美术教师需要在实施美术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美术课程与各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效融合与发展,通过搭配融合式的课程教学模式,达到中学美术课程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1.音乐课程的融合

音乐课程在教学核心素养的目标指示下,也在逐步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同样的,以培养审美情趣为重点的美术课程,是以视觉审美为主体的平面表现形式,音乐课程是以听觉审美为主体的空间表现形式。两门课程之间存在差异,同时也有很多共同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并运用两个学科课程之间的共同点,实现美术课程与音乐课程之间的相互交叉。例如,在美术课堂中,播放几段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乐曲,再欣赏几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不仅在听觉上有所感受,在视觉上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后,再让学生在相同听觉和视觉感受的音乐和美术作品中进行选择,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改变了美术课程的上课模式,同时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效加深了对这些美术作品的认识。

2.语文课程的融合

古语道,“书画同源”。文字是绘画的演变和具象化符号,文字是表达语言的具象形式,也是另一种平面的表现形式。语文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进一步勾勒出脑中的图画和所见所感,这与美术课程存在着共性。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来变化不同的课程形式。例如:教师可将一幅美术作品运用语言形式进行描述,学生讲述自己听到语言文字后脑中浮现的美术作品;同样,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对一篇文章进行阅读,学生利用美术的不同表现手法,绘画出通过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所感受到的画面,这样可以更好地构建学生对美术作品审美的深刻性和多元性。

3.理科课程的融合

理科课程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课程。在以往的思维中,我们会认为美术课程跟这些理科课程没有关联,其实并不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不断发生改变。有的作品可以运用化学、物理的用品进行创作,形成综合材料的美术作品,这样在美术课程中就可以呈现另一种上课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拿三个杯子,分别装有清水、盐、胶矾水,让学生用这三种材料分别进行水墨的绘画,先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会出现什么样的绘画效果,最后让学生实践。这样的美术课程,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对中学美术课程的兴趣和学习探索性,并且留下的记忆深刻,启发性强。

三、结语

美术作品来源生活,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施策略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让学生端正对生活的感受,提升各方面素养。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在选择上需要遵循合理化、生活化、真实化等原则,以实现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美术作品与自身感悟联系起来,充分感悟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的共通性。这种相关性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勇于自我探索,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让他们在生活与美术作品之间产生共鸣。在美术课程中不断释放学生课业上的压力,并且使美育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学习技巧的同时,不断改善自己对美术、对生活的认识和定义,并在内心叩问,达到完善人格、塑造心灵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在美术课程中重新认识生活。中学美术课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美术教育阶段,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逐步改进美术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着重于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元化课程融合的方式,带动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回归,让我们的美术教学遵循美育特点,弘扬美育精神,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让青少年身心都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福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美术美术教学美术
美术篇
情感丰富的美术教育
浅谈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