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020-10-20 04:01李拉布曲别英子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优秀传统文化

李拉布 曲别英子

摘   要: 本文评述马边县民建镇彝族学龄儿童对传统文化掌握的现状,剖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在推进彝区教育的进程中,提取和借鉴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让其继续发光发热以指导现代教育实践,不仅有利于促进彝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可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办好各族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彝族学龄儿童    优秀传统文化

一、马边县民建镇简述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地区,地处四川省乐山市,面积2304平方千米。辖20个乡镇,9个社区114个村,少数民族30个,总人口21.5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47.51%。在彝语方言分类中属于典型的依诺方言区。民建镇是马边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保持了大体的彝族文化之脉的同时形成了独具地理与方言特色的小凉山彝族文化。民建镇是马边彝族自治县辖镇,位于县境中部。1941年为安富镇,1951年设民建镇。全镇辖张坝社区、民建社区、城南社区3个社区,光明村、红旗村、西城村、兴隆村、建新村、水碾坝村、灯杆堡村7个村,户籍人口3万余人。主体民族以彝族和汉族为主,属于典型的彝汉杂居地区。

二、学龄儿童传统文化掌握现状分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我养我的文化土壤给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该了解这里的习俗、历史及文化,主动适应该文化以获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最大限度的幸福。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科技等各种条件的转变,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的传承,顾名思义在于新生一代的年轻人,学龄儿童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群体。我们把在普通学校受教育时期分为三个年龄阶段:小学阶段为学龄初期、初中阶段为学龄中期、高中阶段为学龄晚期。本文中的学龄儿童主要指前两个阶段,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学龄儿童。

(一)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出现过的,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具有生命力和重要价值的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载体,而有效的途径不仅涵盖古典诗词歌赋,而且包括园林建筑、饮食文化、衣冠服饰、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地域文化、动物植物、传说神话、音乐戏曲等,每一项艺术背后都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阿依蒙格”、婚礼习俗、丧葬仪式、祭祀活动、禁忌文化等是马边彝族最基本的习俗传统,笔者是土生土长的马边人,自小在彝族文化的熏陶之下长大,对传统习俗比较了解,但也是大不如父辈。笔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参与活动的学龄儿童进行了解和访谈,由于社会条件不断发展和改变,学龄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很少甚至不再组织“阿依蒙格”仪式,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参与过甚至不知道这项习俗。初中生知道得也不多,部分学生参加过一两次,对具体的活动内容则是模糊的状态。其他诸如婚礼、丧葬、祭祀等习俗的具体流程也是一知半解。学龄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习俗意义的理解开始变得薄弱,部分儿童对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有的甚至已经完全不知道相关的文化惯习。

(二)母语能力逐渐降低。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对少数民族的前进和发展,对民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据笔者的调研可知,由于缺少必要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学龄儿童没能在实践当中接触和使用相关语言,马边县民建镇彝族学龄儿童对于母语的使用能力逐渐降低,一些具有文化意涵的语言逐渐脱离学龄儿童的生活,以致他们对该部分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变弱甚至散失。大部分所谓会使用母语的学龄儿童只是掌握了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对语言文字及背后的民族文化理解不够,导致学生的母语能力降低。

(三)對传统活动的实践能力不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的绝佳途径。特色课程是学生丰富学习生活,建构全新认知的有效途径。学生们只有动手做了,只有亲身扮演和体验了某个社会角色,才能在以后进入社会时实现与一方文化和风俗的无缝对接。学龄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由于无法参与活动并亲身体验,大部分学龄儿童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实践能力不足。马边作为民族地区具有开设地方特色课程的文化条件,设置一些具有本土生活特色的课程和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地方课程,而且可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以实现学校全面综合地发展。调研发现,大部分学龄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很大,在学校适当开设相关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很有必要。对规则的学习其实是对秩序的认识,只有对一种文化或一个区域的乡规民约有所了解,才能融入一个地方或一种文化。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解读和借鉴才能正确认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规则和规律。当下的彝族学龄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足,实践能力更是堪忧,学校教育在特色活动的开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问题

(一)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脱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化供给也需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在这种调整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彰显着中华儿女相同的价值追求及对“中华”的认同,其创新则表征着新时代中华儿女跟随时代进步所作出的努力。学校教育作为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民建镇部分学校虽然设有民族语言课程,但一周只有一至两节的课时,而且上课质量不高。诸如彝语课等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稀缺,难以满足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和愿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民间的口耳相传,相关课程无法真正走进校园,有些学校只是名义上设置了课程,实际上由其他科目老师上课。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由于这些课程与升学基本没有实质的联系,不仅得不到师生的重视,家长对此模棱两可,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脱节。

(二)学龄儿童参与传统活动的时间减少。

学龄时段本是学习和接受優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黄金时间。学龄儿童民族传统文化的习得都来自平时和家里人的接触、对话与交流。一部分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远离了传统文化社会,错过了很多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时间,也远离了大部分传统文化习得的活动场所。学校教育中没有专门的文化课程,导致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疏离。一些学生甚至出现对传统文化毫不知情的状况,文化随之断层。对传统文化模糊的学生日后回到这个文化群体变得没那么适应,甚至有些无所适从,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百害而无一利,需要全面分析、妥善解决。

(三)家庭教育观念的局限。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性学习的重要因素。由于民族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差异,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和生产出现相脱离的情况,甚至被认为是原始与落后的象征,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一定的问题。在马边,汉语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县城及周边临近的乡镇,彝语所使用的区域以边缘山区为主。临近县城区域是现代社会优质生活的主要代表,这里集中了丰富的资源。大家都想要进入资源更加优质的地方生产生活,对人们对知识的学习和汉语的掌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汉语知识水平是衡量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权利和地位的标准。许多只字不识的彝族同胞希望送子女上学以向社会上层流动,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衡量和评估,朝学习汉语方向倾斜,而对母语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

四、优秀传统文化前进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学校地方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建设具有特色的能够服务地区发展的课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等活动一直是我国各民族增进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我们应给予民族地方课程更多的倾斜和鼓励,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普通中小学阶段,学校教育中课程设置主要是纳入考试制度的基本学科,在其他特色课程上设置很少。需要加强地方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并纳入学业成绩考核要求。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不仅对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以后适应该社会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尊重当地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和文化选择权,解决学校课程与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相冲突的问题,减少因文化差异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业上带来的不利影响。学生的培养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地区具有特殊性,彝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特殊人才,不仅要培养能够适应彝区发展的人民,而且要造就能够建设彝区发展的人才。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民族优秀文化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双语教育,整合优秀传统文化。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经历过千百年甚至上万年的演变,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习俗内涵。一种语言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种文化、一个文明的消失,这个减法是做不得的。因此,保护一种语言,不仅是语言保护自身的问题,而且是保护一种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独特的习俗和独特的人类文明。语言教育中本身就带有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因素是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双语教育不仅是关于语言的教育,而且涉及民族历史文化相关课程。对于凉山彝族社区来说,双语教育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学习彝语言文化,使彝族青少年掌握本民族语言和文化,成为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另一方面,学习汉语使他们获得进入主流社会的工具和条件,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进步,从而带动彝族地区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马边彝区作为小凉山地区,与凉山州一衣带水,属于共同的文化母体,凉山州的双语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马边彝区可以适当借鉴与效仿。双语教育应发挥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整合教育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双语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这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整个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三)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家庭是学生最初的受教育环境,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路径,逐步实现家校之间信念一致、协同育人,是家长和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家校合作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彝族学龄儿童要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落实国家标准课程的相关教学任务,而且需要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在社会变迁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少数民族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懂得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了解少数民族的相关历史文化,懂得借鉴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服务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助力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这就要求学校和家庭共同协作,培养出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具备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语人才。

五、结语

社会的变迁使人民生活水平、认知水平、文化需求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对人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马边县作为西南地区的民族自治县,在历经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政策后,社会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从以前的教育无用到如今的知识改变命运,彝区人民的教育观念随着社会生活条件变化而不断演变。马边县民建镇彝族学龄儿童要能够真正适应马边彝区的生活,服务马边彝区的经济建设,对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借鉴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应着眼客观实际,总结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科学建议,为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郑林.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耦合[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9(04):69-74.

[2]陈·巴特尔.加快推进民族教育现代化战[EB/OL].搜狐网,[2020-01-10]http://www.souhu.com/.

[3]民建镇.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5-28]

[4]屈子园,王同辉,吕思思.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的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9(13):246-247.

[5]陶庆先.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内生动力激发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9(19):15-16.

[6]张海艳,宋士奎,段梦杰.新媒体时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OL].宁波教育学院学报,https://doi.org/10.13970/j.cnki.nbjyxyxb.2019.03.022.

[7]王瑜,陈晓琪.“文化自信”观照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文化内涵及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1):12-18.

[8]海路,滕星.文化差异与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02):1-7.

[9]海路,刘倩.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双重性特征探析——读《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7(02):1-5+101.

[10]张诗亚.论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文化的和谐统一[J].民族教育研究,2019(03):5-11.

[11]刘兆春.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路径[N].江苏教育报,2019-05-31(003).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论农村家族的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