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2020-10-20 02:18刘洪帅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内涵式发展融媒体

刘洪帅

摘   要: 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和新媒体介入的教育模式之间不断碰撞,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才目标定位泛化”“重技术轻理论”“学科壁垒”等问题与日严重。艺术设计教育应以人格完满为理想旨归,通过理念、机制和内容进行重构,将文化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始终,把区域文化特质和产业特质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道、技、艺、文、美”五维一体的艺术设计教育内容重建,探索出新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 融媒体    艺术设计教育    完满人格    内涵式发展    五维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伴随着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长足发展,传统教育媒介、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撕裂”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线性模式”。艺术设计教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与之相应的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教育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随着“5G”时代的到来,信息交互的方式和人工智能技术必将对艺术设计教育产生超越以往的影响。科技化高速发展使媒体融通、智能交互,形成人文与科技交叉融合的“融媒体”时态。泛陈其间,如何推进艺术设计教育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内涵式发展成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重大关切。

一、我国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下,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无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都是蔚为壮观的。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大量招生”的问题[2](228)。实际上,成因存在客观必然因素:一方面,艺术设计教育的庞然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极快,原有的艺术设计人才储备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缺口。另一方面,开展大规模的艺术设计教育提高全民审美水平。再一方面,科技水平的突进打破了“工艺美术”时期师徒相授的教育生态,社会分工的与日细化催生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大发展。

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研制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課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建设依据”[3]。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进入更趋健康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4]各个高等院校在实施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方式得到进一步推广。

融媒体背景下,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如何将教育和科技有机融合是时代赋予的新命题。

二、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反思

(一)人才培养“目标泛化”的问题

随着社会分工的与日细化与高校专业设置的不断细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目标泛化”的问题。这种现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高校在专业内涵式建设上出现了缺乏特色的瓶颈。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5](72)“学成任事”的教育功利思想加剧异化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使命。对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的“悬置”(胡塞尔哲学体系中的哲学概念)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过程“重技轻理”的问题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是“由技入道”还是“由理入道”本是旧有的学术探讨。时至今日,问题不但未曾消解反而弥足深重。普通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存在轻视艺术理论、美学修养、通识教育的问题。学生为了就业所需,对技术水平产生片面需求,忽略个体持续成长和人格完满的理论素养需要,一些大学生不但不学习人文理论,甚至连学科理论和专业理论也嗤之以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水平不足,未能很好地引领下风,加剧了这种问题的锐化呈现。“由理入道”的美育旨趣和对于人格完满的重要性被人为消解。

(三)专业建设“功利主义”的问题

“就业导向”“学科评价”“专业评价”等各类指标往往成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牛鼻子”。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求新者众、求深者寡。为了推动教学改革,“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模式“裂变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现场感”“体验感”被新媒体教学方式无情割裂。显然,无视艺术设计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不可能产生真切的助益,反而促使盲目推进新媒体融合现象发生,这是融媒体时代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新问题。无独有偶,源于各类评价指标的需要,国内高校出现了“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的办学现象,一些高校不计学生实际、不计地域特色实际,扎堆推进“4+0”“2+2”国际办学模式,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消除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唯指标体系的“功利主义”办学思想异化了艺术设计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旨归。

(四)跨界融合“学科壁垒”的问题

融媒体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具备科技与设计、艺术与设计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普通高校本身具有多学科的办学特点,具有学科交叉的天然优势。实际上,管理模式与教育机制改革的滞后使“学科壁垒”问题越发彰显。旧史钩沉,一百年前的包豪斯教育模式依旧带给我们深刻的启发,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淬炼出包豪斯辉煌的艺术设计教育成果。

反思现状,学科壁垒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简而言之:艺术类高考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跨界融合、综合成长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高校教育资源整合度不高、学分体系与管理模式改革滞后是重大的构成因素。

教育部从不同层面推进“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但是高校在跨界融合、校际融合、学科融合、专业融合、导师融合、课程融合、科研融合方面重视程度和改革程度远远不够。区块链接可能形成的高校教育群依然没有建立,区域产业优势资源介入高校教育环节依旧浅薄,跨校际之间的优势课程群依然乏善可陈,破除“学科壁垒”的完全学分制依旧实施不彻底。总而言之,破除“学科壁垒”是时代的呼唤。

(五)实践教学“脱离实需”的问题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脱离生产实践一直受社会诟弊。一方面,高校师资组始终没有打破“校墙”约束,在顶层设计、管理机制、运行模式上均没有形成严密体系,行业专家介入教学的保障机制没有形成。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解构设计存在缺陷,理论与实践往往被人为割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必须是生活和生产的结合,必须是历史和时代的结合,必须是规范和“由然”的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听取生产实践单位的意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第三方面,区域产业特质的介入性不足是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的重要原因。

三、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构路径

(一)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思想的重构

艺术设计教育是文化属性的活动,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实践果实,又融合了当代文化科技的研究成果。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超越性”,即超越当前,超越学科,超越功利,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站在未来的视角审视当下的进程,艺术设计教育应以人格完满为教育旨归。

艺术设计教育既不是单纯的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又不是单纯的艺术设计实践教育,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人,只有超越“应用型”的功能思想、超越“就业圈”的功利思维,基于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需要才能构建出符合时代所需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思想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加紧重构。首先,要尊重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准确定位科技、文化、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其次,将文化基因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始终。再次,需要彻底打破“校墙思维”,站在新时代发展的视角开展艺术设计教育过程的实践活动,把区域性文化特质和产业特质融入人才培养之中。艺术设计教育要关照学生人格完满的需要,规避“以技代道”“以专业知识代替人文素养”的“管筒式”教育模式。

(二)“跨界融通、协同育人”的机制重构

融媒体背景下,打破“学科壁垒”和“校墙思维”是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首先,要破除人事机制的障碍,加强行业导师与高校师资的资源整合,加强校内不同学科之间师资的资源整合,以导师组嵌入式教学模式代替原有的授课模式。其次,要破除不完全学分制的障碍,深化完全学分制改革,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引导,以学生旨趣为轴心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再次,要加大学术成果转化效能,以“科研驱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促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充分整合地域性社会教育资源。应加强“区块链接”水平,构建“大学群”“区域艺术设计教育群”,通过“互联网+”的理念介入完善“金课”分享运行机制。唯其如此,才有能力培养出“跨界融通”的新时代艺术设计高水平人才。

“协同育人”机制包含五个维度:跨学科的师资协同、跨校际的师资协同、企业置入的平台协同、产业置入的方式协同、文化融合的模式协同。融媒体背景下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应该求索出与专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异质和特色,需要将地方文化资源“置入”专业建设之中。新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多依靠精神层面的满足,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进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加多元的复合型人才储备,单单掌握专业技能无法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必须与行业协会与产业机构相连接,共同建设和探索“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

(三)艺术设计教育内容结构的重构

“道、技、艺、文、美”是新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内容的高度概括。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罗列,也不是简单的聚合,而是彼此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是“五维一体”的关系。

艺术设计教育之“道”显然不是简单的理论教学,包含艺术设计的规律、方法、技能、美学、科学等多层面的综合之义。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问题长久以来被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至今依然存在割裂问题,学生中普遍存在“理论无用论”的观点和现象。艺术设计教育是知觉的教育,“道”一定会对实践产生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与此同时,“技”亦如此,不能简单地被理解成技术、技能。它是艺术设计的实践方法,实质包含“技能、技巧、技术、科技”多重意义。“技”承载了艺术设计教育以往的宝贵实践经验,改变着艺术设计教育的业态。“艺”不仅指代工艺,还包含艺术和美学的含义,是直觉、知觉和体验的综合表达。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不能忽略“工匠精神”和工艺传承,不能忽略艺术之美的熏陶和养育,这是培养新一代“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未来可期,艺术设计教育会在“科学技术”和“传统工艺”两个载体上大放异彩。“文”和“美”构建的是艺术设计教育美学素养、美育观念和文化修养的内核。美育精神强调的感性教育和科技教育强调的理性教育相辅相成,艺术设计教育偏重理性教育会引发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偏重感性教育会引发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文”和“美”是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因素,是人格完满的教育需要。“艺术与科技的共同点体现在:艺术与科技都源于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的认知与探索。从价值判断来看,充分借助人的创造性思维,运用改造自然的方式体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差异性体现在:艺术求‘美,科技重‘真”[6](29)。新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重新对教育内容进行重构,通过“道、技、艺、文、美”五维并举生发出设计教育的新动能。

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与多媒体教育模式不断碰撞,科技技能与传统工艺之间不断碰撞,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发展与跨界融合之间不断碰撞,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人格完满之间不断碰撞。面对这些新问题,从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育人机制和教育内容上进行重构的教育探索是新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紧迫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politics.gmw.cn/2017-10/27/content_26628091.htm,2017-10-27.

[2]张娜,崔英霞,封薇.基于“互联网+”模式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及创新思路[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18-9-10.

[5]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范振坤.场景理论框架下艺术与科技学科发展的新维度[J].艺术百家,2019(03).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教育内涵式发展融媒体
游戏的吸引力研究及其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