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产教融合

2020-10-20 04:01孟世佳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产教融合一带一路

孟世佳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对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度,而且提出了对语言相关的其他需求。以产业发展为背景,以专业要求为根本,实施主体多元化产教融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共商、课程共开发、师资队伍共享、实践基地共建等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能提高汉语国际教育学生的专业复合能力及实践能力,扩大职业范围,从而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汉语国际教育    产教融合

一、引言

在国家提出的汉语国际传播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凸显,学科建设更加贴近服务国家战略①。同时,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创新发展迎来了新的思考。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适时调整办学模式,重新規划和调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汉语国际教育进入高峰式的快速发展。仍有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专业办学资源不足、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口径窄、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无法满足事业发展需求,专业发展滞缓,面临专业停招,甚至专业撤销的难题。如何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下,探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与学术型高校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更紧密。实践证明,地方应用型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吸引行业、企业与学校全方面、深层次地开展合作,强化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力,能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水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施产教融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地方建设,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背景,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一方面能有效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另一方面能为地方拓展国际人文交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有力保障[1]。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院校应深入实施汉语国际教育产教融合,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二、汉语国际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现状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实施,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度持续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纷纷通过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搭建各类专业实习、实践平台,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性和应用性,从而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出口难”的问题。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与非官方汉语教学网络平台进行合作,直接遴选汉语国家教育专业实习生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准备、课上教学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实习,为实习生提供大量的教学实践机会[2](126)。二是校企合作共建海外实习基地。高校通过合作的非官方教学机构向海外输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生进行汉语教学实习,拓宽专业学生参与海外教学实习的渠道。同时,为海外学校提供所需师资,实现汉语师资的合理配置[3](157)。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切实、有效地解决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瓶颈问题。但在这类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遇到了不少难题,认为此类校企合作无法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解决根本性问题。合作多方主体在合作中收益不均衡,导致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强,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同时,提供对外汉语线上教学实习、海外教学实习的专门性企业较少,地方性相关企业更少。因此,单一的校企合作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依然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学生的职业能力仍然得不到全方位发展,局限性较强。

2018年,教育部打造了多主体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每年推出两批次的涉及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实践基地共建、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多元素“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校企双方长效合作构建良好的产教融合机制。个别地方高校为加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转型升级,有效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相应地申报此类项目,但参与度总体不高。根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和公布立项情况统计(见表1和图1),2018年第一批,可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申报的项目数达268项,但最终公布立项仅3项;2018年第二批,可申报项目共793项,其中,具有专业针对性和专业唯一性的项目有6项,最终公布立项5项;2019年第一批,可申报项目共计225项,其中具有专业针对性和专业唯一性的项目共有55项,最终公布立项仅6项。

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实施过程中仍没有横向扩展,更无法纵深发展,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教融合理念较为薄弱。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仅仅把产教融合看作新工科建设的主要抓手,对其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等文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实效性认识不足。特别对专业教师而言,由于缺乏产教融合意识,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人才培养脱离实际需求。二是产教融合形式单一。根据上述统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产学合作主要开展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及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前者主要集中于“互联网+教学”大背景下的慕课建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后者主要集中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语言和文化传播基地建设等,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专业发展规划等环节中的作用仍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开放程度不够,人才培养模式依然趋于传统。三是产业相关的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相较于人才缺口较大、产业发展需求度较高的行业、产业而言,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产业因受政策约束度较高,市场规模较为有限,一些企业认为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真正满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在驱动力丧失。

三、汉语国际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策略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各地立足区域实际,结合区位发展优势,明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促发一批新的经济形态。地方应用型高校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汉语国家教育专业发展规划应与地方产业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地方建设方案,紧密结合产业发展,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状况,明确专业发展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必将出现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发展。因此,加强产业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充分挖掘专业建设各环节与教育产业、语言产业、文创产业、服务贸易产业、数字产业等多种产业生产要素之间相互融合的联结点,通过产学合作平台主动与区域内的产业开展主体多元化的产教融合。以专业要求为根本,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特点,从人才培养方案共商、课程共开发、师资队伍共享、实践基地共建四个方面,实现全方位供需精准对接,推进产教融合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内涵式发展。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主体多元化产教融合、培养具有“一般能力”②(84)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规划,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基本任务和要求,广泛开展“一带一路”重点发展的产业、企业调研,明确企业人才要求,扩大职业教育内容和范围,将传统的、单一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观转变为“汉语+”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念;企业根据应用型人才需求,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同步实施,做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加法”。围绕“汉语+”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人才实际需求,对课程体系中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專业素质进行重构和调整,以专业基础课程确保语言知识、文字知识等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口语表达、文字表达等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同时将相关产业要素与专业方向、实践教学交叉融合,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拓宽汉语国际教育学生的就业领域。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使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必然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根据立项的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更多地倾向于通过合作企业的资助经费,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办学成本,难以真正使产业要素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仍存在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相脱节的问题。因此,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是产教融合对课程建设和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符合人才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后,结合课程涉及的产业背景,针对性地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可将对外汉语教学数字产品研发、第二语言教学技术开发等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引入课程教学,积极探索课程项目化教学,以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将相关课程以项目子模块的方式进行课程群教学。同时,将第二语言教学实践、跨文化传播等真实案例融入课程内容等,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精准对接,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有效缩短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过渡期。

3.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校企共享师资。

主体多元化产教融合的实施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专业和学缘结构、实践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型。专业基础课由学校教师承担,专业性较强的理论课或实践课由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校企师资共享方式是短期内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解决专任教师实践能力不强问题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建设师资队伍,使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更有利于校企双方在产教融合中实现双赢,更符合产教融合中利益均衡原则,实现持续发展。专业教师利用产学合作平台,直接参与对外汉语教学数字产品开发、课程开发、文化传播基地建设等企业项目,使教师树立市场观、产业观,能根据行业分析、职业岗位分析,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将职业要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同时,还应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增加专业教师赴海外汉语教学基地进行汉语教学实践的机会,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程教学水平,将真实的海外教学场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4.合理配置多方资源,校企共建实践实习基地。

对地方高校来说,开展集中性实习往往会有高校投入资金不足、实习基地资源不足等制约性,部分地方高校多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导致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参与实习,特别是参与海外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可以通过产学合作项目,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产业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贯通,为汉语国际教育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实习机会,拓宽学生的职业范围。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可通过参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海外汉语教学实践基地,使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职业环境。

四、结语

地方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主体多元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服务于地方“一带一路”建设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有助于高校面向产业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扩大专业口径,以产学合作的方式将产业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满足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刘利,2019年6月6日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揭牌仪式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②刘颂浩.就业困境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重点[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6(3).

参考文献:

[1]绍兴市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2年)(绍政发〔2018〕13号).

[2]张旸.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9(4).

[3]吴泓.“一带一路”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建海外实习基地规划研究——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72).

[4]刘轩.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困境及出路——以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21):61.

[5]赵世举.汉语国际教育类专业的困境与出路,2017(6):46.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产教融合一带一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