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融入高职“基础”课堂教学的思考

2020-10-20 04:01叶忞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基础课堂教学

叶忞

摘   要: 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高职“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创新授课方式,回应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育人能力,促进学科发展。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政治理论性和系统性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贴近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要注意不断夯实理论功底,提高讲故事的艺术,引导学生共同讲故事。

关键词: 中国故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课堂教学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传播工作,不仅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要求,更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时代责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一门公共理论课,肩负着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读懂中国,从国家民族发展方向中,指引学生明确自己在适应时代发展过程中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重要价值目标。“基础课”教师要学会讲故事,不断挖掘“基础”课背后的故事,将理论融入故事,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将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需要讲中国故事

(一)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创新授课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①为了实现“基础课”价值认同教育,教师要学会将全国统编的教材进行相应的转换,转变话语方式,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将政治理论融入通俗易懂的故事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共情”中产生“共鸣”,于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国家的发展进步,增强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

(二)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回应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挑战

随着智能手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迅猛走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面临着多元化的冲击,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思政课教师要敢于直视问题,探索多样化课堂,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同时,用故事回应问题,守正创新,注重理论深刻性和知情意信行的统一。例如上海高校开设六十余门各具特色的中国系列课程,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切中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将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喜爱。

(三)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提升育人效果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要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肩负着引导未来高素质的劳动者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确立目标,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相结合,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所以,“基础”课教师在传授人生观、道德观、基本法律等知识的同时,以中国历史故事、时代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传统文化故事、战“疫”故事等为载体,把深刻的理论或价值理念转化成可感知的真实情景,将宏大叙事融入接地气的场景中,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厚植爱国主义、制度自信和责任担当,有助于发挥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策略

故事教学不是单纯地描述、叙说社会现实,也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讲故事是一门艺术,“基础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坚持政治理论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思政课的理论性学习③。高职“基础”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结合学生学情,引导学生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基础”课教学中,在绪论、理想信念章节中,引入中国路、中国桥、中国网、中国战“疫”等一个个中国奇迹工程背后的故事,讲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系统性地阐述和讲解结合真实、鲜活的数据,引起共鸣的情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学生将青春梦想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使命感,说服力更强。

(二)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④。讲好、讲透中国故事,必须对中国历史、文化、现实有整体的把握,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巨变中蕴含的内在逻辑,认识中国国情,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第一,讲好中国革命故事。理想信念及中国革命道德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多元文化的迅猛发展,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玩手机的“低头族”。将有理、有据、有趣、有情的故事融入课堂,激发学生思想共鸣,更好地实现思想传播。在教学中讲授中国革命道德时,“半条棉被”的故事、“红军长征”的故事、“地道战”等一个个重现中国革命时期伟大人物的理想信念;讲授“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人物故事,创设故事情境,体会国家危难时邓稼先放弃治病,坚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我们就是要让中国挺直腰杆,不受欺负,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精神,收获他们发自内心的关注和认可。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既要有厚重历史感的故事,又要有体现改革开放和时代精神的故事。在讲授绪论章节时,结合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走的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用具体的数据阐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等一系列重大突破,给予学生切身的感受,思考新时代青年担当具体是什么。在讲授“中国精神”章节时,教师可引用新时代的雷锋故事、“知识工人”邓建军、“白衣圣人”吴登云、“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等典型故事展示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高尚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基于怎样的时代背景,通过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和勤劳勇敢才迎来了富起来、强起来的巨大飞越。

第三,讲好中国“战疫”故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思政课教师在守好自己责任田的同时,要抓住时机,分析大“疫”中之“情”,阐述背后的道理。战“疫”事迹是最生动的课程,一封封请战书,一批批最美“逆行者”,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都是基础课“活”起来的重要素材。疫情当前,我们国家有底气、有信心能够拿到高分,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有伟大团结的人民,教师用奋战在抗“疫”前线的“90后”“00后”的故事,拨动学生心弦,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对比疫情“全球大流行”形势下海外政府的政策,主动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沟通和协作,持续援助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导学生读懂中国的制度优势及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增强我们的话语权,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贴近学生的情感需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讲的故事能否吸引学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强弱。高职类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理论知识单薄,要把故事融入抽象的理论中,选用故事不仅要有政治性、时代性,还要紧密结合实际,联系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予学生平等感,助推情感的升华点,更能够唤起双方的共鸣。在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章节时,教师通过展示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短时间内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全国19省对口驰援湖北16市,紧紧依靠人民、全民动员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防控措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解决“信仰什么”“为什么信仰”的问题,触动学生的情感,促成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

“离开了实践活动,就不会有心理的源泉,也不会有思维的源泉,思维是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实践教学环节,结合第二课堂,能够增强讲故事的说服力。例如,组织同学参观革命旧址,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实地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后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讲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结合寒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农村等贫困地区实地调研,挖掘改革开放脱贫致富、创新发展的新故事;访谈新时代劳模、先进个人等,通过人物故事阐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感受善的力量,提升道德品质,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与成长成才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知行合一,不仅从思想上认同还要从政治上、情感上予以认同⑥。因此,教师如何说好中国故事,把故事说得精彩,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一)授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⑦。“基础课”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教师能否真学、真懂、真用,能否用故事的形式将这些理论说出来,不迎合大众,不偏离政治方向。一線基础课程教师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视野要广、思维要新,时刻关注社会动态,搜集故事素材,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以“理”服人,例如把思政小课堂同“疫情防控”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清优势、坚定自信,从而在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二)教师要有讲故事的艺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好故事,不仅是多学科内容的知识积累,还要有“如何说”的艺术,如何选取“剧情”,如何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的使用技巧,紧紧抓住听众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注重筛选故事。绵延五千里,纵横九万里,我们有讲好中国故事丰厚的资源。“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从超大的人口规模、辽阔的疆域国土、悠久的历史传统到丰富的文化积淀,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讲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讲故事要把握度。思政课教师在讲故事时将中国故事之“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汤”,盐多了,整节课充斥着故事,就会变成故事会,失去课程原有的“温度”,即要适度把握,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理论。

第三,精心设计讲故事环节。思政课教师在筛选好故事的同时,注意把握讲故事的“契机”,设计好讲故事的环节。讲故事可以在导入环节、课程重点知识环节,或者结合学生困惑点展开,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学会资源转化,切忌平铺直叙。例如在“中国精神”章节中,结合全民战“疫”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在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中国奇迹背后,支撑着中国人民的是什么力量,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强大的祖国后盾之下,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第四,用好全媒体技术。真实的人物、生动的情节、温暖的场景,是好故事的构成要素。现阶段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思政课教师创造性地讲好中国故事创造了条件。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课程,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发布相关视频,还要依靠虚拟现实,利用现实技术开展场景式、空间式跨时空讲述,让故事情节更加丰满、生动,从而增强中国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引导学生共同讲故事

主体间性理论主张构建一种平等互动关系,激发主体能动性,实现主体间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及和谐共享,从而实现教学目标⑧。主体间性理论给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范式。现阶段“95后”大学生伴随着网络环境成长,自我意识增强,更能接受双向度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讲故事中,增强隐形教育的时效性。思政课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通过学生预习准备、组织学生演讲、舞台剧、辩论等方式,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感同身受体悟“故事”背后的道理。

四、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是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求,还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找准传播切入点,适时开展爱国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教育、爱与感恩教育,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学生“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理论转化成价值认同,是增强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砥砺强国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注释:

①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picture.youth.cn/qtdb/201903/t20190319_ 11900180_1.htm,2019-03-19.

②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4/c_1124876294.htm,2019-08-14.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EB/OL].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2018-03-13.

⑤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92.

⑥王娜,刘紫春.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品质要求及其实现方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8(6).

⑦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0502/t20050207_80415.html.

⑧易鹏,鲁宽民.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J].求实,2013(7):79-81.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基础课堂教学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