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2020-10-20 02:18朱小宇陈佩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外语互联网+学院

朱小宇 陈佩

摘   要: “互联网+”的大背景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挑战。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在地理位置受限、学习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其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重新审视在“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变化及当前外语人才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短板和制约因素,探索提出新形势下外语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    地方院校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是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将传统教育方法和新兴教育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现代化发展前进,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和考验,为地方院校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提升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对其专业的发展发挥着举足重轻的作用。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如何培养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符合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是正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媒介,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分析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探索“互联网+”新形势下外语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模式和路径。

二、“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性本科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现状

本课题组成员对安徽科技学院英语专业在校师生、毕业生及就业单位进行问卷与访谈,具体调查内容和数据分析如下:

(一)针对安徽科技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满意度的调查

本课题组通过线上问卷星及线下纸质问卷的形式对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在校师生及部分毕业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510份,回收有效问卷501份。调查结果显示,对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满意度达到72.56%,其中对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方向设置、素质和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分别为:76.92%、72.53%、80.35%和60.44%。被调查师生普遍认为现行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忽视个性化培养;课程设置脱离实际,专业技能课程针对性不强,实践性课程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内容重复性大,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教学资源匮乏,选修课程少,忽视隐性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影响等方面。

(二)针对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学模式的调查

外语作为当今必备的应用交流工具,在教学中占据基础地位,重要性和需求度不言而喻。在与外国语学院在校师生的访谈中发现,课程教学方式大部分仍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統模式上,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个性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当等问题。随着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可利用的先进技术手段越来越多,两者之间的关系悄然发生变化。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设施和资源建设水平较低,且因院校类型和院校所在地区的差异而表现出一定的“数字鸿沟”[1](24-33)。就院校所在地区而言,发达地区的信息化设施和资源建设程度普遍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2](57-62)。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位处凤阳,属于县城新区,信息化设施与资源建设处于较低水平。在对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教师和课堂依赖情绪严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仅限于课堂上;除课堂学习外,课后自主学习1小时—2小时的仅有53.47%;对网上授课有一般了解的比例为42.57%,对“互联网+”概念了解或非常了解仅占30.6%。这一结果印证了该校信息化学习手段和水平较低的现实,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相对薄弱,寻求资源的途径相对匮乏。

(三)针对安徽科技学院外语人才培养成效的调查

首先,从就业率来说,近五年来,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但高质量就业层次人数较少,近五年考研总录取人数仅54名,出国留学仅1名。由此可见,培养人才多为实用性,研究学术型较为缺乏。

其次,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现断层错位,造成毕业生找工作难、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之窘境。他们认为在大学期间,应加强的技能与知识依次为:英语综合能力、教育实践技能、商务英语实践能力、双语转换能力、英语教学与管理能力、商务英语操作与管理能力、计算机辅助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用人单位希望学校培养出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扎实的基础、较强的口语能力、丰富的实践经历及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另外,对外国语学院毕业生部分用人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回收的138份有效问卷显示,他们对安徽科技学院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满意,能够胜任本质职工作,专业水平较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毕业生虽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不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职业定位不够明晰、能力知识面宽而不精等。

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性本科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确定“互联网+”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是指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善于进行跨文化沟通,传承中华文化,能顺畅地参与国际事务交流与合作[3]。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导、以“新文科”教育为目标,以契合区域发展需要为导向,培养出英语基础知识实、运用能力强、文化修养高,并具备一定创新和思辨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植根地方,接续地气,助力区域社会发展。对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方向、优势与不足熟知,在进行学科建设时能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找到很好的契合处与突破点;从学科内涵与功能来看,能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与地方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4](54-59)。如凤阳本地石英砂制造业、以“改革开放第一村”为代表的小岗村旅游业和以“东方芭蕾”著称的凤阳花鼓遐迩闻名,而安徽科技学院是凤阳县内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大学,校地共建,为凤阳县人才资源“引进来”、将凤阳文化“送出去”。

(二)构建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及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5]。“互联网+”时代需要重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教育资源能够跨越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契合学习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校应尽快引入建立外语数据共享平台,加大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形成资源数据库。借助平台使用,教师与学生可体验和交流教学理念、方式、内容等,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推广。

优化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革新并重组课程体系,将课程科目与校地发展有机整合,强化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在课程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同时将课程设置和就业后的实际需求以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形式融入教学中,即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服务区域发展为原则,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规划战略,建立适才适所的专业和专业群,加强校地合作,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深度挖掘地区企业岗位,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安徽科技学院一校两区的建设模式,充分考虑将教学资源与当地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在校能学习,在地能锻炼,用得上,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等人才。

(三)整合互联网资源优化教学模式

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和在线课程资源,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中,将外语教学和现代信息科技相整合,借助如慕课(MOOCs)、翻转课堂等形式,将教师从教学的领导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启发式”教学,实施“任务型”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借助学习通、雨课堂等其他在线教学和学习软件等拓展教学形式提高英语教学的互动性。一方面,教师要强化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意识、提高对于信息工具的应用程度及评价能力,努力构建“互联网+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育资源不断更新和丰富的同时,更要使学生“脱离”传统教育的课堂和媒介也可以独立获取知识,而不是学习的被动者。教师既要把专业知识传授落实到位,又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四)利用互聯网接轨市场人才需求

“互联网+”时代,探寻市场需求如洞中肯綮。凭借大数据技术调研,利用社会资源和外语专业跨文化协调的优势,进行产学研同步创新,与企业、同类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更加契合人才市场发展动态。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生源多来自本地,由于已有的办学条件与地方性特色存在差异,所处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使各院校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皆有不同侧重点,因此应当调整发展方向。

如今,“脱贫攻坚,科技兴农”已成为时代热题,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安徽科技学院作为老牌农科院校,积极响应党中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号召,充分考虑“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拓展创新创业途径,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美好乡村规划建设路径探索: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庄规划(2010—2030)为例》一文中提出需围绕产业升级发展,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学校作为应用型发展大学与偏重理论知识和基础研究为重点的学术型学校不同,应更加注重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也应契合地区发展优势,开拓建设新规划。此外,英语专业学生还可以充分发挥语言优势,利用网络时代丰富便捷的信息来源,与线上英语教育培训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翻译公司等企业协同开展“双创型英语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安徽凤阳毗邻长江三角洲,在临淮城市群和合肥商业圈的双重辐射发展下,科技英语人才显得愈发重要,但目前科技外语人才发展却陷入供需双方错层段位的窘境。深入培养高层次科技外语人才,进行学科层级上的深层融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其发展为英语专业学生利用自身优势创新创业拓展思路,促进国际领先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推动国际贸易合作。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互联网+”为英语专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平台,同时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性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转变观念,厘清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助力区域发展。在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和回馈社会。为我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语言保障,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促进国家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鲜,王瑛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5).

[2]方秀才,陈坚林.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现状与规划建议[J].外语教学,2018,39(02).

[3]蔡玲娥.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6.

[4]王欣艳,汪云霞,肖菊蘋.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态势分析[J].高教学刊,2019(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猜你喜欢
外语互联网+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