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群文阅读案例探析

2020-10-21 16:00刘秋婷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9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群文阅读案例

刘秋婷

【摘要】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群文阅读教学法以议题为中心进行多文本阅读的模式,在老师和学生的集体建构中走向共识。本文力求在诗歌教学中结合群文阅读的方式,以期拓宽学生对诗歌理解的宽度和广度,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带来新的思考和思路。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群文阅读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9-104-02

伴随着新课程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群文阅读作为一种以议题为中心提倡关联性阅读的新型阅读模式,对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深化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诗歌教学作为初中语文重点课程教学内容,若能与群文阅读模式两相结合,无疑能够在提升学生的诗歌阅读量的同时拓宽自身艺术视野,培养诗歌艺术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在诗歌领域艺术认知水平的提高。因此,笔者结合自身诗歌教学案例,从课前选文、课中解文、课后总结三个群文阅读课程设计角度出发,深入展示了个人群文阅读教学经验,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课程设计方向与教学思路。

一、课前选文,以点带面,列问促思

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关联性选文,或以体裁为中心,或以内容为中心,或以主题为中心,不一而足,量情而定。相同体裁的选文也要注重不同体裁的对比,古今中外的选文往往更能体现内容上的差异,而诗歌的主题作为形式与内容的升华,对时代、地域、国别的关联性要求往往并不那么突出,因此可以以开拓学生视野为目的,尽可能在同一主题的框架下搜罗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让学生在单位时间与单一主题内尽可能多的领略到诗歌艺术的魅力,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写景状物的诗歌过程中,笔者抓住诗歌创作中四种不同的动静艺术手法,即“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题破山寺后禅院》、《峨眉山月歌》、《鸟鸣涧》、《上太行》《鹊桥仙·夜闻杜鹃》为一组群文,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竹里馆》、《蒹葭》、《少年行》、《望庐山瀑布》为第二组群文,分组阅读,列问促思,向学生提问:动静手法的运用与所选取诗歌在艺术创作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动静艺术创作手法?如此便确定了群文阅读目的,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学思并进,分清缓急。

二、课中解文,整合探讨,开拓视野

精彩的选文离不开教师课堂上多元思维的引导与循循善诱的解读,也离不开在保证学生阅读自主性基础上的整合探讨。因此,为达到群文阅读开拓行视野的教学目的,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格外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与教师的引导解读过程,对课堂时间也进行了层次上的深入划分,分别是“引导提问,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答疑解惑,阅后总结”,以求最大化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探讨了各类不同的动静手法,并以苏轼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为诗歌引言解读对象,强调了诗歌中动静相宜的状态离不开诗人动静手法的艺术运用,由此引导学生深化对景物描写中动静手法的理解与思考。笔者如是引导:中国古代对于景物描写的诗歌艺术创作向来注重辩证手法的运用,或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或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或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或以动衬静,使动静相宜。诚如明清思想家王夫之所说:动极而静,静极而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便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创作动静手法运用的良好例证。但尽管是同一种艺术创作手法也有不同类型的分化,接下来老师将引导你们进行动静手法类型的相关解读。

然后引领学生对诗歌进行自主解读,并分组进行深入讨论,以求达到群文阅读过程中的重组阅读、评价阅读、创新阅读及自主阅读的目的。之后笔者结合学生所阅读的诗文,对古代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进行了明确划分与深入解读。解读过程如下:

“中国作为诗歌传承大国,诗歌创作在动静手法的运用上可谓登峰造极,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化。

其一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即在渲染静态的事物的同时反衬动态,令动静之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映成趣。于谦《上太行》有联:“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斑驳的草色在瑟瑟的西风之下展现出了一种唯美温馨的静默之态,日暮云薄,秋空高远,唯余空中一只孤鸟灵动盘旋,以一点灵动之态,如画龙点睛一般瞬间点活了这幅日暮西风秋草图,令人唯觉途中美景清旷高远,意蕴丰富。《竹里馆》中有诗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林幽深,月白风清,在青白柔美的清景之中诗人弹琴长啸,快意抒怀,以琴声啸语反衬出了月夜竹林的幽静,动静结合,各得其趣。同时,由此可与王维的另一首诗进行关联性对比,王维的鸟鸣间通过对春夜空山,寒涧写鸣的景物刻画,以鸟鸣之音划破了寒涧之夜,却越发显示出夜的孤寂,营造了一种余韵悠长的独特美感。

其二是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动为静即创作的诗人将动态的景物定格画,将实际的景物置身于想象的空间,细致入微地工笔细描出在静态的想象空间里各种景物的动态美。《鹊桥仙·夜闻杜鹃》中曾将燕杜鹃的动静鸣和之态用工笔细描的方式定格在文字之中,让人们透过字里行間也能感受到那份外强烈的思乡之情。

其三是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化静为动即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运动中的景物或事物以静止的形式描绘出来。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如是描绘峨眉秋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夜静景,魅影依稀,月映清江,如诗如画,却以流水潺潺与游动行船之动态,以动写静,运用了动静手法,既写月映清江之景,也暗示月下行船之事,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与地点,分明一幅静态月游图,却给人以强烈的动态冲击感,使诗歌艺术作品凝聚了丰满的艺术唯美感。在此可与李白的另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中化动为静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进行创作手法上的关联性对比。

其四是以动衬静,动静相宜。古代诗歌不少由后世依动静相宜的美学状态别出心裁地“反其意而用之”,遂成别有情趣的翻案诗。江为有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化“竹”为“疏”,化“桂”为“暗”,以清白疏浅之江影,衬潺潺流水之清幽,以一“暗”字显化梅香濡濡静浮之态,以疏影横斜之动,显暗香浮动之幽,颇有点石成金之效。而《蒹葭》这首诗中同样采取了动静相宜的手法来描景状物,诗中取景如蒹葭、秋水、小道等景物皆为静态写照,而诗中歌者忽上忽下忽来忽去的寻情觅意之态,诗中伊人忽隐忽现若即若离之态,皆为动态描摹,全诗以歌者与伊人的游动之态如画龙点睛般将一副蒹葭秋水图渲染得生动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课后总结,辩证分析,深化关联

有关于诗歌艺术作品的辩证分析离不开诗歌写作手法的巧妙对比,诗歌阅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不同风格诗文在艺术手法与表达方式上的关联性鉴别,而对比总结与关联鉴别正是群文阅读的重要方法。因此,笔者在学生阅读结束并完成关联性解读的基础上,对本堂诗文阅读课进行了辩证分析与深化关联。其一是再次强调了描景状物的诗文中动静手法的运用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创作的内在关联,其二是系统总结了古代诗歌描景状物作品中动静手法的整体应用状况及相关手法汇总。其三是对其他古今中外的关联性作品进行了推荐阅读,以期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诗歌视野的自主拓展,更深入地领略诗歌群文阅读的艺术魅力。

【注: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2018年度一般项目课题“‘群文阅读与部编本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2018044)】

[ 参  考  文  献 ]

[1]罗冬梅.浅谈初中语文阅读[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5(2):74.

[2]阴玉鹏.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方法[J].软件(教学),2014(4):124.

[3]冉春艳.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方法指导[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3(12):137.

[4]刘荣华.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J].教學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11):6-10.

[5]王在霞.浅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型与价值[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0):406—406.教育现代化·2016年5月(下半月).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群文阅读案例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