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干预对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脑卒中后Ⅱ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20-10-22 08:59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529700韩贵霞麦国钊易钊浩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针刀上肢康复训练

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529700)韩贵霞 麦国钊 易钊浩

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响[1]。对脑卒中患者,患者极易发生肩手综合征这一并发症,并发症的表现通常为患侧手指、腕关节及肩部出现疼痛,这样会对患者的康复及预后造成巨大影响[2]。针对这一疾病,多采取康复护理干预的方式,然而干预效果并不显著,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目前常采取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方式配合康复训练干预疾病的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月鹤山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Ⅱ期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修订的《2016版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制定的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及张通编著《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制订关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无针刀治疗禁忌,意识清晰及生命体征完整;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因肩关节病、颈部疾病所致肩部疼痛患者;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以下两组:观察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2~75岁,平均(64.2±2.2)岁;病程11~56d,平均(32.5±2.6)d。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4~76岁,平均(63.8±2.4)岁;病程10~55d,平均(31.9±2.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上肢FMA及肿胀评分比较(±s,分)

附表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上肢FMA及肿胀评分比较(±s,分)

组别(n=30)VAS上肢FMA肿胀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6.21±1.182.51±0.7135.52±4.1852.26±5.294.23±0.712.03±0.48对照组6.18±1.153.44±0.7835.42±4.2146.63±4.884.25±0.742.68±0.54.0.1004.8290.0924.2850.1074.928.0.9210.0000.9270.0000.9150.000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的干预方式,具体如下:由具有多年康复治疗经验的医师实施一对一的治疗,具体的训练上,主要是鼓励患者在病情稳定且无明显疼痛的情况下,进行患肩的主动活动,活动方式为上肢屈伸、等长收缩;医师协助患者进行肩关节被动活动,取肩关节屈伸、内收及外展等,活动幅度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手部功能训练,对手指关节进行活动或用手指触碰物体,训练手指关节的稳定性,可轻微的电刺激手指,刺激手指挛缩。康复训练的过程要求医师密切监测患者的精神状态,上述各种训练的频率为40min/次,5次/周,总计进行2个月的康复训练。

观察组则采取在对症康复训练的干预基础上,实施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治疗方法如下:辅助患者为端坐位,让医师立于患侧,一只手扶住患者患侧上肢,对上肢进行被动活动,具体活动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患者若自觉疼痛,可让医师自患肢的周围,通过按压肢体以寻找压痛点,若患者自觉疼痛可在皮肤表面做出标识。借助超声诊断仪检查患肢具体的病变情况,对针刀进针深度、松解范围进行评估。对疼痛部位的皮肤表面进行常规消毒与铺巾,手术医师戴好无菌手套,使用1%1ml的盐酸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沿探头长轴部位穿刺,针刀置入到肌腱病变部位,沿肌腱的基本走形疏通剥离,过程中可借助超声对针刀的剥离操作进行动态的监测。针刀治疗频率为2次/周,总计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症状变化评估疗效。痊愈:关节疼痛及肿胀均消失,关节活动正常无疼痛,手部小肌肉无萎缩;显效:疼痛、肿胀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有效:疼痛有所缓解但是仍旧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及手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疼痛与肿胀无改善,肩关节活动同治疗前,肌肉萎缩加重;治疗前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使用上肢运动功能测定(Fugl-Meyer,FMA)患者上肢关节运动功能,总分为66分,分值同功能呈正比;使用公分软尺测量手背周径,评定标准为同本人正常手指对比,周径差>1.5cm以上(6分)为严重肿胀;周径差1~1.5cm(4分)为中度肿胀;周径差0.3~0.9cm(2分)为轻度肿胀;周径差<0.3cm为基本无肿胀。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 检验,以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疼痛、关节活动及肿胀评分 治疗后患者VAS评分与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上肢FM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评分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见附表。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群体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疾病发病后因长时间患肢下垂及早期不正确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常使得患者合并肩手综合征这一并发症[3]。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需及时的治疗及干预[4]。

常规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干预方法是实施康复训练的干预方式,该方式主要是通过正确的摆正患者体位及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减轻患肢水肿及缓解患者疼痛,同时借助肢体康复训练还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改善水肿及提高关节活动度。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单一进行康复训练干预疾病的效果并不佳,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提倡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的方式,采取该治疗方式可借助超声影像技术的帮助,更清晰地显示肌腱、神经及血管组织,借助针刀松解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肢体肿胀及疼痛情况,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该结果表明康复训练联合针刀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肩手关节综合征的效果显著,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在治疗后疼痛及肿胀评分上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上肢FMA评分上两组均较治疗前提高,但相比之下观察组评分降低或提高幅度明显比对照组显著,这也表明联合治疗的方式对患者预后改善效果也显著。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Ⅱ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联合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的方式,可取得显著的疗效,缓解患者肢体疼痛及肿胀,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针刀上肢康复训练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