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以上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2020-10-30 10:01夏鑫吴明华
实用老年医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溶栓高龄缺血性

夏鑫 吴明华

研究数据表明,55岁以后,年龄每增长10岁,急性脑梗死发生概率就增加1倍[1]。急性脑梗死病人中超过80岁的占30%[2]。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activator,rt-PA)进行溶栓治疗是现阶段急性脑梗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效果也最为明显[3-4]。 然而,既往rt-PA静脉溶栓治疗将80岁以上高龄病人排除在外,临床工作中,对高龄病人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顾虑在于其出血转化和病死率增加,预后不良[5]。我国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相关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病人的年龄越大,其出血概率及死亡率越高,但这样并不会改变这类病人溶栓治疗带来的获益[6]。《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修订版中提出,年龄不再是rt-PA静脉溶栓的禁忌证[7]。本文探讨≥85岁急性脑梗死病人rt-PA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静脉 rt-PA 溶栓病人,按年龄将病人分为60~69岁年龄组33例,70~80岁年龄组36例,≥85岁年龄组23例。 纳入标准:(1)经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病人;(2)发病在4.5 h以内,符合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并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3)病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3个月内发生严重脑外伤或卒中;(2)既往有颅内出血史;(3)存在动脉瘤、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史;(4)近1周内,止血部位动脉穿刺不易压迫,或近期内做过颅内及椎管内手术;(5)SBP≥180 mmHg或DBP≥100 mmHg;(6)PLT<100×109/L;(7)近2 d内采取过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者国际标准化比值>1.7或凝血酶原时间>15 s,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 Xa 因子抑制剂;(8)血糖<2.7 mmol/L;(9)活动性内出血;(10)伴有癫痫发作;(11)颅脑 CT 扫描结果显示大脑中动脉所支配区的三分之一范围显示低密度。

1.2 方法 所有病人统一采用我院注射用阿替普酶,规格:50 mg/20 mg(商品名:爱通立,德国柏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按国际普遍标准剂量即 0.9 mg/kg 的标准,给予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为90 mg),先在 1 min 内快速静推完总剂量的 10%,剩余剂量在 60 min 内连续静脉泵入,输注结束后,所有病人常规给予生理盐水冲管。在用药期间和用药后24 h内,禁止使用抗凝剂、抗PLT、降纤及溶栓药物。所有病人在静脉溶栓 24 h后行颅脑CT检查,确定有无颅内出血,明确排除出血禁忌后给予抗PLT等药物治疗。

1.3 观测指标

1.3.1 基本资料:(1)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高脂血症、高血压、T2DM、房颤、CHD、肿瘤病史等。(2)入院至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发病至溶栓时间(onset to needle time, ONT)。

1.3.2 疗效指标:(1)以溶栓前、溶栓24 h后、治疗14 d、治疗90 d为时间节点,分别对比3组病人的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以评价3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预后转归;(2)总体疗效评价: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①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② 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③ 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 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⑤ 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⑥ 死亡。

1.3.3 安全性指标:比较3组颅内出血、卒中再发(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死亡(血管源性死亡、全因死亡)等事件的发生率。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比较 3组间吸烟和T2DM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ONT及DN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基本资料比较(n)

2.2 疗效指标

2.2.1 NIHSS评分比较:3组病人治疗前、溶栓后24 h、治疗14 d及治疗90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NIHSS评分比较分)

2.2.2 mRS评分比较:3组病人治疗前、溶栓后24 h、治疗14 d及治疗90 d 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病人mRS评分比较分)

2.2.3 疗效比较:3组病人90 d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总体疗效比较(n)

2.3 3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 60~69岁组卒中再发5例,其中出血性卒中1例,缺血性卒中4例;死亡3例,其中血管源性死亡1例,全因死亡2例。70~80岁组卒中再发4例,均为缺血性卒中;死亡2例,其中血管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各1例。≥85岁组卒中再发2例,其中出血性卒中1例,缺血性卒中1例;死亡2例,其中血管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各1例。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脑卒中是我国最主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之一,急性脑梗死约占80%,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高龄脑梗死比例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超半数的脑梗死病人年龄在70岁以上,约25%的病人年龄甚至≥85岁[8-9]。Sagnier 等[10]研究得出,急性脑梗死病人如年龄超过90岁,其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对预后效果无影响。本研究通过比较≥85岁病人与60~69岁年龄段病人、70~80岁年龄段病人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预后,结果显示3组在神经功能缺损、预后与转归、总体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颅内出血、卒中再发及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85岁病人进行静脉溶栓并未显著增加死亡率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Pundik 等[11]共收集 488 例溶栓病人,研究得出非高龄溶栓组与高龄溶栓组血管再通率较为一致,同时脑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变化。另外,从3组ONT及DNT的分析可知,在本研究中,超高龄病人发病时间为(172.39±74.75) min,溶栓时间窗基本在3 h以内,与其他年龄组无明显差异。溶栓时间窗是影响溶栓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人治疗及时,因此疗效及预后均较好。除时间窗外,在本研究中,超高龄病人的危险因素均控制良好。

高龄病人有多药物服用史、DM、多器官功能受损等现象,存在心房颤动比例高、神经功能缺损重、并发症多、恢复较慢的特点,这些均影响高龄脑卒中病人的预后[12-13]。在本研究中,对于≥85岁的超高龄病人,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及标准,在时间窗内,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病人及其家属明确及认可后,对病人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在溶栓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项危险因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积极有效地处理各项并发症,使超高龄病人同样获得收益,没有增加死亡率及出血率。总的来说,溶栓治疗超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仍然是利大于弊,可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溶栓高龄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石台行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