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边多功能活动辅助器在脑卒中跌倒高风险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2020-10-30 06:12马荣慧李艳萍王琛雅
实用老年医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步速床边住院

马荣慧 李艳萍 王琛雅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一直呈持续上升的态势,2002~2013年每年增长8.3%[1],至2016年脑卒中的发病率已达403.09/10万[2],由此估算,我国脑卒中的现患人数已达1242万[1]。如此庞大的疾病人群给护理人员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特别是住院期间意外事件的发生,不仅增加了医患之间的矛盾,更影响了病人的康复。调查显示,脑卒中病人相比正常健康人跌倒发生率增加23%~50%[3-4],跌倒引起的骨折、创伤等疾病进一步加重病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本课题组为防止脑卒中病人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发明了床边多功能移动式下床活动辅助器(以下简称“辅助器”),这是一款能辅助病人下床活动的辅助用具(专利申请号:201820532619.0),2018年1~12月,我们将辅助器应用于我科住院的脑卒中跌倒高风险病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老年脑卒中跌倒高风险病人,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徐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2)年龄≥65岁;(3)脑卒中病人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可以床边适当活动;(4)病人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5)入选病人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病人因其他原因导致肢体运动障碍不能下床活动;(2)存在意识或沟通能力障碍及精神障碍的病人,以及无法对护理工作进行有效配合的病人。所有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70.01±4.02)岁;干预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2.43±3.85)岁,2组病人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跌倒高风险筛查:利用Nyberg脑卒中跌倒风险预测模型对病人进行跌倒风险预测。此预测模型是通过量表评分进行预测的,量表内容包括:性别、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尿失禁、姿势控制、运动障碍症状、双侧皮质或白质病变、半侧视野缺失、有无使用利尿剂或抗抑郁药或镇静剂8项指标,前3项指标根据评估内容得分0~2分,后5项指标根据内容得分0~1分,总分为11分,8分以上认为存在跌倒高风险[5]。

1.2.2 护理内容:对照组病人采取的预防跌倒设施工具有防滑鞋、卫生间扶手、拐杖等,同时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鼓励病人及早进行下床锻炼,向病人及其家属演示正确使用轮椅、病床的方法,督促病人使用防滑鞋下床行走,严格执行“333”步骤,即平躺30 s坐起,静坐30 s下床,静立30 s行走。嘱咐家属(护工)24 h陪护等。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辅助器进行干预。辅助器由坐便器板、铰接、支撑杆、桌板和固定带等组成,它作为一套组合器具,适用于所有的跌倒高危及半失能人群,以及存在各种潜在跌倒危险因素的病人,通过使用辅助器,可减少或避免跌倒事件的发生,且其使用方便,可拆卸,易组装。见图1。

图1 床边移动辅助器具示意图

所有病人在住院期间干预后,均随访3个月,以此评价床边移动辅具对病人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的步速步距、肢体活动功能、平衡能力以及跌倒评分,同时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病人步速进行评估,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对病人下肢运动及平衡能力进行评价。比较2组病人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内发生跌倒的频次。

1.4 质量控制 FAC评价表和FMA评分表由专业康复护士进行评估,康复护士在评分时均接受统一的培训。3个月后的随访采取门诊和家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工作由徐州市中心医院随访管理中心负责联系。

2 结果

2.1 步速及步距的比较 2组病人经护理干预后,其步速及步距均有所提高(P<0.01),且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步速及步距比较

2.2 FAC及FMA评分比较 2组病人干预3个月后,其FAC、FMA(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且研究组病人评分更显著优于常规组(P<0.01)。见表2。

表2 2组FAC及FMA评分比较(分,n=50)

2.3 研究期间2组病人跌倒频次的比较 在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内,对照组病人发生跌倒的频次超过干预组(P<0.05)。干预组出现跌倒的2例病人经调查是病人在出院后的锻炼中未使用辅助器造成的。干预组病人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研究期间跌倒频次比较(n=50)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有一些辅助病人下床的工具在使用,如孙佳慧等[6]发明的医用下床辅助装置。该辅助装置固定于病床的相邻直角边,虽然可以帮助病人安全下床,但不能利用该装置下地活动,与本辅助器相比,缺乏了灵活性和运动性。王素梅等[7]发明的下床辅助装置,相比与孙佳慧等发明有所进步(增加了电动固定器),但仍存在只能在病床上使用而不能在病床外使用的缺点。本团队发明的床边多功能移动式下床活动辅助器可以有效地协助病人下床,进行床边活动,保证安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跌倒的发生。另外,床边多功能移动式下床活动辅助器是一套可连接组合的辅助用具,该辅助器能够根据病人活动需求的不同,自由组合使用。根据活动需求的不同,上层桌板可以床边吃饭,放置物品;下层坐便器板可以当作坐垫;将桌板、坐便器板收回后,病人可以扶着协助下床行走,手握助行;在座椅架上安装拉伸肌力锻炼的弹力带,可以帮助病人做抗阻运动增强上肢肌肉力量;输液时可将挂钩打开悬挂液体;外出时将布兜挂于助行器,两侧可以放水杯、衣物、引流袋等。因此实用性较强,且在治疗期间也可以使用。

临床上对跌倒高风险病人采取的常规护理干预如穿着防滑鞋、卫生间增加扶手、病人携带拐杖等,这些措施虽能够降低跌倒的发生,但存在设施简便、针对性较差等缺点,存在意外发生的可能[8]。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病人自身疾病和卧床过久体质虚弱,导致改变体位、下床走路活动时出现头晕、全身乏力、行走不稳等。事实上,老年人的跌倒是各种潜在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9]。研究显示,脑卒中病人发生跌倒的地点主要有床边、厕所和走廊[10],本研究中对照组病人发生2例跌倒的地点均在床边,而本团队发明的辅助器不仅能较好地帮助病人下床,防止跌倒,还能在下床后至锻炼前帮助病人静立和热身,对病人的锻炼提供帮助。

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干预组病人干预后,其步速及步距均显著优于对照组,FAC、FMA(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评分的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由于该辅具具有可拆卸及易连接等优点,使其在家庭训练的使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病人下床活动的安全性,对病人肢体康复也有着一定的帮助。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本研究纳入的病人数量较少,因为此辅助器具是专门联系厂家制定的,数量有限;二是虽然对护士和家属进行了辅助器具使用的培训,但还是发生了2例跌倒事件。需要指出的是,本团队设计的辅助器只是辅助病人进行活动的器具,病人后续的康复还需要使用多种器械进行正规的训练[11]。下一步研究将对器具进行优化,如改变材料使其更轻以便于携带等。

本护理用具适用于所有的跌倒高危及半失能人群,针对各种潜在危险因素,通过使用床边多功能移动式下床活动辅助器,可减少或避免跌倒的发生,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步速床边住院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性的行人过街信号优化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叮咛
步速与住院高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健康老年人舒适步速测评的Meta分析
随机人群运动荷载作用下大跨度连廊的振动响应
理由不成立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踏莎行 住院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