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运动耐力及肺功能的影响

2020-10-31 02:48刘晓梅汪启银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呼吸肌耐力支气管

刘晓梅,汪启银

(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a.呼吸内科;b.心血管科,河南 信阳 464000)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症介质和炎症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与遗传和环境有关。哮喘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气道重塑,引起肺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水平是评估患者病情控制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该疾病目前无法根治,临床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其对改善患者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但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大,患者依从性差,且无法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运动耐力及肺功能。本研究探讨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运动耐力及肺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符合《内科学(第9版)》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咳嗽或胸闷,多发于晨间与夜间,与运动、呼吸道感染、接触变应原等刺激有关;(2)发作时双肺有弥漫性哮鸣音,呼吸延长;(3)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43~75岁,平均(53.79±8.62)岁。观察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45~74岁,平均(54.67±9.38)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处于慢性持续期,即哮喘未急性发作,但在长时间内有不同程度和频次的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伴随肺通气功能降低;②病情严重程度属于轻度持续及以上(根据症状出现的频率和肺功能检查结果确定);③年龄40~75岁;④入选前未接受其他治疗。(2)排除标准:①慢性心、肝、肾疾病;②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③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④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⑤严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完成治疗及随访;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呼吸肌训练,主要方法包括膈肌训练、缩唇训练、阻力训练等。观察组患者进行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仪器选择吸气机阈值负荷锻炼器(HS730荷兰飞利浦),具体操作方法:开机后调节各参数,连接呼吸肌锻炼器和咬嘴,设置阈值负荷范围为9~41 cmH2O(1 cmH2O=0.098 kPa)。调节锻炼器的弹簧至目标阈值负荷刻度线处。患者取坐位,研究人员使用鼻夹夹住患者鼻翼两侧。嘱患者咬紧咬嘴,避免漏气,进行腹式呼吸,用力深吸气,尽量克服阈值负荷,此时旋闭阀门,然后嘱患者用最大力气吹起,再缓慢呼气,吸气、呼气都保持在3 s以上。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进行15~20 min,共训练8周。

1.4 观察指标

1.4.1运动耐力 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ing test,6MWT)评价患者的运动耐力情况。6MWT:选择一笔直平坦的地面,确定起点位置后,在距离起点50 m处做一标记,让患者以最快速度行走,测量并记录患者6 min内所走的距离,隔10 min后复测1次,最终取平均值。如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则立即终止试验。

1.4.2肺功能 测定患者的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计算FEV1/FVC。

1.4.3哮喘控制情况 采用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评价哮喘控制情况,具体如下。(1)日间出现哮喘症状每周超过2次;(2)夜间因哮喘憋醒;(3)出现因哮喘而导致的活动受限;(4)使用缓解药物治疗次数每周超过2次。过去4周内未出现上述情况为良好控制,存在1~2项情况为部分控制,存在3~4项为未控制。

2 结果

2.1 运动耐力训练前,对照组和观察组6MWT距离分别为(426.37±36.67)、(428.53±37.14)m;训练后,对照组和观察组6MWT距离分别为(514.65±41.38)、(563.27±43.26)m。两组训练前6MWT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

2.2 肺功能训练前,两组FEV1、FVC、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FEV1、FVC、FEV1/FVC大于训练前,观察组FEV1、FVC、FEV1/FVC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肺功能比较

2.3 哮喘控制情况观察组整体哮喘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哮喘控制情况比较[n(%)]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胸闷、喘息、咳嗽、气急等。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我国支气管哮喘患者约3 000万,成人患病率约为1.24%。由于哮喘反复发作,需长期服药治疗,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法最先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训练中。闫立娟等[2]研究证实,使用该方法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明显改善肺功能,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增加肺活量,减少呼吸劳累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时惠等[3]对采用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法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显示,其可明显改善患者呼吸肌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阈值压力负荷锻炼器具有操作简单、经济、便于携带等优点,阈值压力负荷锻炼器压力负荷大小调节较准确且稳定,避免不同呼吸方式影响训练效果。

6MWT是一项简便、易操作、能够反映患者日常运动耐力的试验。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训练后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说明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与传统呼吸训练方式比较,更能延长患者的运动耐力。在本研究中,患者经过8周的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身体逐渐形成记忆,在不造成患者呼吸肌疲劳的基础上,长期坚持能够使患者的运动耐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方法,其中FEV1、FVC、FEV1/FVC是临床上比较认可的肺功能指标,用于评价哮喘的类型、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4-5]。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观察组FEV1、FVC、FEV1/FVC大于对照组,表明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与传统呼吸肌训练方式比较,可以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肺功能。分析原因可能为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能够通过气道的扩张运动,抑制气道内炎症细胞的移动和扩散,在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气急、喘息、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6]。

综上所述,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能够提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运动耐力和改善肺功能。

猜你喜欢
呼吸肌耐力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脑卒中患者呼吸肌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呼吸肌功能的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功能的干预效果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呼吸肌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