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素养

2020-11-02 02:26肖立青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肖立青

[摘 要] 从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本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出发,阐释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和理由,提出中西文化互鉴和中国文化定位的思路,探讨英语专业人才用英语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化素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1-0307-02    [收稿日期] 2019-11-01

一、跨文化交流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本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从英语的历史地位和现状来看,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正在而且今后还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变化,跨文化交流的观念也在转变,使得英语具有比以往更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涵,也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模式的多元化转变。

我们在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既要明确自身的文化身分,又要兼顾对方的文化风俗;因此,要改变以往的倾向于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单向输入模式,而要充分考虑自身本土文化的输出。加强本土化意识既能提高跨文化的多向交流的顺畅性,又能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向世界发出自己民族的声音。

二、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和理由

(一)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价值的发现和重新认识

在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相知互尊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对自身文化价值有新的发现和认识。

古波斯摩尼教创始人摩尼早在公元270年就说过:“除了用双眼观察世界的中国人和只有一只眼睛观察世界的希腊人之外,其他的民族都是瞎子。”中国现代儒学家梁漱溟早在1934年就说:“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再重光于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注重文化自信,并把它当作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之一,其余分别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树立文化自信,就是提示我们要为祖国的传统文化而感到骄傲。

(二)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和理由

1.中国文化历史悠远,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之一。公元前五世纪前后,集中出现了老子、孔子等对整个世界影响至深的最伟大的思想家。

2.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开放性,共同促进了古代各门学科的诞生、发展和繁荣,而每一类文化都自成体系,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且深深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使中华民族成为“天下的中央”。这个“中央”不仅指地理意义上的中央,也是指文明意义的中央。中华文明以中国为主体向周边扩散,形成了涵盖整个东亚,辐射东南亚的中华文化圈。

3.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品格成就了活力绽放的创新力。中国文化本身是多样性、多元化并存的。因为多种思想的并存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融合性,消化能力极强。对于外来文化,如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已经完全被中国文化所同化,变成了“中国版本”。近代马克思的学说进入中国以后,也被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学说的中国化,并被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兼容能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三、中西文化互鉴和中国文化身分定位

跨文化交流中对彼此的文化相识互尊,才会诚心互相借鉴。对于西方人来说,十八世纪以来,“进步”成为西方现代化的一个中心观念,充分体现其进取的精神和个性化的张扬。而迅速进步的西方现代文明在对度的把握上有所失控,出现了问题。许多西方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提倡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和借鉴智慧和营养。黑格尔说过,每当困惑和困顿的时候,看一看道德经就会给他无穷的思想源泉。英国历史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博士说:“能够帮助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问题,唯有中国孔孟的学说。”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说:“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些体悟其实都是跨文化交流的成果。既然西方在交流中有了这些发现和认同,那么作为中国人本身,我们也应该在充分认识本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确定自身的文化身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西方文化的发展模态中找出利于自身文化发展的推力,寻找和发掘已有的文化底蕴,让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比如,对于茶文化的体会。追溯起来,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这是遵守茶道文化的基本文明。中国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和渠道传到世界各地,并与各国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结合起来,使饮茶之风成为全球性的风尚,而欧美的茶文化也因跨文化交流传到中国。

我们在文化交往中还要注意借鉴一些有助于发展中国茶业的实践经验。在交流中对茶叶消费量的观察和分析,也让英语专业人员受到启发:中国茶在海外还有更大的潜力,那么用英语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策略就有了较为明确的目标预设和策略。

四、用英语传播并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第一,要了解并继承本土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把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纳入学习的内容,把这些内容的输出设定为学习目标之一,练就运用英语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文化的技能,让这个愿望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

第二,要坚持自我文化身分。在跨文化交流中会具体涉及自我立场、自我目标、自我利益、自我方式的宣讲和表述,要旗帜鲜明地表达作为中國人的观点和立场,让对方了解和认同我们,避免被他国曲解、不信任甚至无端指责。

第三,要多视角和多维度让中国文化与世界进行互动。既要坚守民族化的立场和内容,也要吸收和借鉴国际化的表达,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展示、说明自己的同时,注意欣赏、聆听他人。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非英语国家,要根据对方的历史、文化、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在文化交流上互动、互学和互鉴。

第四,考虑如何兼顾英语标准规范、本土文化表达、非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等因素。树立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态度,秉承双方平等的原则,不纠结于以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作为唯一的标杆去判断交际中的恰当与否。保持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和文化习惯,同时保持自身文化身分的主体性。

第五,注意把握中国文化的平衡输出问题,以正面输出为主;同时本着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发展原则,进行反思性输出。

参考文献

[1]陈新仁,李捷.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刍议[J].当代外语研究,2017(01):19-24.

[2]文秋芳.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重新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02):1-7,13.

[3]萧放.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N].光明日报,2018-09-12:06.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