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体》十年以明理话思维变化谋成长

2020-11-02 02:46谢祥吴来凤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笔者读书体育

谢祥 吴来凤

当笔者看到《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一线话题”2020年“为师之道”板块的选题是“读书明理——做一个爱读书的体育教师”时,心弦被拨动了一下,缘由有两点:一是自己平时偏爱读书,遇到这样的话题有点儿“情投意合”,不免心生暗喜;二是担心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来谈论读书之道是否会显得太高调。最终,犹豫的思考屈服于执着的心动,随即挑灯触笔来总结一下笔者这几年的读书之道。

如若旁人问我读过什么书,我则很难在瞬间罗列出3~5个书名,一般都以“很杂”的方式概括回应;如若旁人追问我最喜欢的几本书和杂志,我倒是可以像“报菜名”一样一口气地本能回答:余秋雨《文化苦旅》,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傅雷、朱梅馥《傅雷家书》,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莫泊桑《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吴蕴瑞、袁敦礼1935年版的《体育原理》与《中国学校体育》《体育与科学》等杂志,前5本人文素养类与后4本体育专业类的书刊各占据半壁江山,共同铸成了我的心头之好。而下,仅以《中国学校体育》(以下简称《学体》)为例,来谈一下自己的读书之法及收获。

每当收到《学体》时,笔者都是先搁置于桌前,目视封面1~2分钟来平复情绪也让自己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在笔者看来就是阅读前的准备活动),而后才开始正式阅读。开卷有益,每次笔者都会将卷首语进行通篇精读、细细品味,有些句段因其精彩甚至停留数刻、反复咀嚼乃至读出声来,如:2015年第6期潘绍伟教授提到“有什么样的體育教师就有什么样的体育课;有什么样的体育课可能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跨栏一小步,人生一大步”;2014年第12期吴键博士提到“宁可断其一指,切勿蜻蜓点水”等,至今仍记忆犹新。因为卷首语都是“大家”之言,仔细研读这些文章对于把握最新的学校体育改革信息及自身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接下来,笔者会对整个目录进行通篇浏览,在目录中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名人”文章打“√”标注起来,以便后继阅读时查找。

在阅读具体文章时,笔者会对新颖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自身存疑的观点特别关注,并将它们用下划线标注起来,随后会用笔记本将它们抄录进去,以便于教学运用及持续性思考;有些笔者提倡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运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则会及时用红笔备注于笔记本中。对于有些通篇极好的文章笔者甚至不惜“毁书”将它们剪切、粘贴到笔记本上,而后再买一本补齐以保持全年期刊的完整性。至今10年每期的《学体》以及3大本的读书摘抄,因对其珍惜备至,妥善保存,在搬迁期间都未曾遗失一本。

在《学体》10年间的持续性阅读中,笔者的教科研能力以及体育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在行文时更加精准了,观念新颖并与时俱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性而不偏废其一,文章框架结构更趋于合理,用词适度;笔者学会了批判性思考,融合性地运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更懂得以新观念、新方法来思考设计课堂;思考教学方法时,注重是否有德育的渗透,学生在课堂状态起伏时,并不是进行直接的批评与表扬,而更多的是“以生为本”并保持教育耐心与定力;思考教学中技术的指导性解决时,会以学生的认知理解来思考如何用他们易接受的方式去教;思考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更懂得多维度,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是因读《学体》而受益良多。有次课安排的“拉网补鱼”始终达不到笔者心里的预期效果。突然想到了自己的摘抄本有篇《如何提高“拉网捕鱼”游戏的运动负荷》文章,及时查阅应用于课堂后,运动负荷及学生偷懒的情况立刻迎刃而解。还记得有次上课时,笔者在课堂上始终想占据话语权而不想给学生机会,在练习行进间低手上篮时,有名学生问道:“老师,能不能留一点儿时间让我们自己创新一个练习方法?”我刚想回答“不行”时,话还没脱口就想到了王爱娣老师的案例《留一片天空给星星闪耀》,顿了顿,说:“又有何不可呢?”后来发现学生创新的练习方法给了笔者很多启示,而在后继的教学中笔者始终愿意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这样的课堂活而有序,那种“学生主体”势必会引起课堂混乱的言论此时已是不攻自破,师生关系的融合达到新的高度,而“师道尊严”并没有因此而丢损,学生的教学评价也是反响良好……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读书给予一个体育人的良性功用也不需再进行过多赘述,让我们一起阅读,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笔者读书体育
老师,别走……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们的“体育梦”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性能相差达32%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