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评价与反思”的现状调查及解决策略探究

2020-11-06 07:36江苏省南通市十里坊小学王小云
青年心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分数意识评价

江苏省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王小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需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一、调查现状,找出症结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也在新课程的数学教材中逐渐增加,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开始,在“整理与练习”之后设置了“评价与反思”这一环节,旨在使学生不断增强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那么,究竟这一环节是否开展了呢?是否起到了它的预设效果呢?我曾对本校五、六年级所有班级的数学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1:

表1 组织学生开展“评价与反思”活动调查表

同时还对坚持开展“评价与反思”活动的班级就第二单元的评价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上表2。

表2 学生自我评价平均星级数

以上仅是对我校部分班级的调查结果,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却折射出在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及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教师重视性不够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对其终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落实上却存在一定差距。在众多公开课中不难发现,教师评价几乎充斥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的互评尚有体现,但学生自评却鲜有发生。部分教师还是未从实质上把握新课程的内涵,在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善于创设让学生自评反思的氛围,还是急于通过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来促进知识性教学目标的达成。

如这样一堂公开课,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师:请大家再观察等式中的三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一系列交流后,学生概括出:我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很不错,但还不完整。这个数可以是0 吗?

……

这里,教师还是急于通过评价性的语言或提示为学生的下一步思维固定方向。

2.学生自评意识薄弱

我们的学生,受年龄特征、自我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总习惯于教师、家长或同学对自己的课堂发言、作业完成度、近阶段表现等方面品头论足,缺乏自我评价与反思的主动性。长期这样下来,他们渐渐缺失了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再加上自评氛围不浓的学习情境,更容易造成自评意识薄弱的境况。

3.学生自评能力不强

调查中,我还获知,学生对如何评价自己不是十分清楚,更多的只是依据作业得“优”率、考试成绩这两个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因此他们认为“五星”级就是考试接近100 分的,“四星”级就是平时学习成绩总在80 分以上的……如此僵化又单一的自我评价标准,充分显示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缺乏必要的指导。我们与新课改所要求的“评价主体多样性”还仅是“形似”,而非“神似”。

二、反思症结,寻求策略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应该明确: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是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驱动力。而小学阶段是懵懂儿童自我评价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最佳契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信任学生,给予空间

教师要善于通过激励性的话语和富有智慧的暗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对自己正确、积极的评价与反思,则是培养学习自信心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大胆放手,充分地信任学生,摆脱短期学习目标的束缚,给予学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如以上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案例,我觉得教者可以这样处理:

师:大家观察总结得很好,那么再去思考一下自己的结论,这里的数可以是所有的数吗?这个结论是不是需要再完善一些呢?

接着再让学生自己反思。

相比较第一种的做法,这种做法也许会费一番周折才得出:“0 除外”的结论。但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自我评价与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却生成了以下精彩:

生1:书上的例子中,分子和分母是同时乘或除以2、3……整数的,我用小数试了试,发现这个分数的大小也是不变的。

生2:这个相同的数也可以是分数。

生3:我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数,这个数不能为0。

……

两种不同的教学做法,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一种途径或许更迅速一些,但在它的背后却隐含着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完善意识与能力的埋没;第二种途径或许更辗转一些,但生成的却是一种别样的精彩。

2.创设契机,唤发意识

教师应创设各种契机,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总结得失,完善学习策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如“可能性”教学片断:

我将全班同学分为8 个小组进行“抛小正方体,体会可能性大小”的操作活动。6 分钟后,其中6 个小组的研究活动结束,等待交流,而另两组还在进行,又等待了3 分钟,全班小组活动结束。此刻,我未急于让学生交流对“可能性大小”的研究结果,而是:

师:你们两组怎么慢了呢?能找找原因吗?

生1:我发现我们组分工不太合理,我们未安排人专门数次数、记录结果,大家只想着抛,有些乱。

生2:我们组虽进行了分工,但是为了体现公平,都是每人抛一次就轮,这样很浪费时间。

师转向其他组:你们是不是也每人抛一次再轮呢?

生3:我们算了一下,共抛30次,我们组6 人,那么每人就抛5 次,我们每人抛5 次再轮,这样就节省了时间。

生4(与生2 同组):我现在发现,我们每人抛一次就轮,最后每人也是抛5 次,两种方法一样,不存在哪种公平哪种不公平。

……

根据操作活动中观察到的不同的合作方式,我适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学生自己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或不足,真切地体会到调整合作策略的重要性。很明显,通过这次自我评价,学生对高效的小组活动方式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3.指导方法,培养能力

在调查中,之所以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评星方式,主要还是学生对如何评价自己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与方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千万不可只以作业正确率、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而应以多元化的形式多角度评价学生,示范、指引学生客观科学地评价自己。如课堂中,可以针对所探讨的问题,启发学生评价自己的思考是否合理完善,该做何补充?课末,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今天我发言了吗?是否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我的观点是否被采纳?我今天有何收获,有何欠缺?……这些都是对自己的评价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适当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一种时时反思的习惯,继而形成一种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三、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评价自己的过程,正是不断地实施自我教育的过程。当然,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我们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积极搭建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舞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那么,总会在他们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一道道美丽的涟漪。

猜你喜欢
分数意识评价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分数的由来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