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并行蕴涵养,经典阅读促成长
——如何用经典著作开展贯通式阅读教学

2020-11-06 07:36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宋淑英
青年心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线书目西游记

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 宋淑英

一、语文能力提升的基点是阅读素养

近些年,在国家中高考政策改革的推动下,语文学科越来越受重视。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公开指出:“语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语文承载着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它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基于此,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奠基工程,对接中高考改革政策,从小学阶段开始为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探索有效路径,以及有效的教学策略。

语文能力提升的基点是阅读素养,“阅读”是课内外的整合。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目的是学生在阅读教本时,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种能力,应该再让学生阅读其他的书、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对此,要将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的自主阅读中,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指出: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北京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也指出要“积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研究的初衷——为每一阶段学生的自主阅读搭建支架,更为他们提供成系列、清晰化的阅读指引,使得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阅读,最终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奠基一生的大计,课内得法,课外迁移,我们致力中小学十二年一贯式贯通培养,力求使整本书阅读更加系统化、序列化。

二、结合阅读教学实际,发现教学问题

(一)教材中要求学生阅读的内容增加

自2019 年9 月全面推行统编语文教材以来,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是“专治不读书”。教育教学改革敦促师生关注阅读的教与学,而阅读教学也绝不是喊一句“同学们,大家都得多读书啊”就能实现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有着更高的要求。从阅读量、阅读速度、阅读广度、阅读深度等方面,都需要语文教师给予学生切实地引导和帮助。但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习惯,因此,对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初高中,十二年一贯的阅读关注与培养,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的负责,才能真正把读书化为学生的自觉、自主行为。

(二)阅读教学差强人意,教学效率不高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虽然各个学段都在倡导读整本书,尤其是读经典,但是,还是出现了阅读教学断层、不连贯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模糊混淆的情况。例如:有的小学生在研读《红楼梦》,中学在读《西游记》《三国演义》,但课堂上阅读指导的程度却显现不出学段差别。同一本书,小学读,中学读,阅读的输入输出没有进阶的表现,有时只是简单的重复,既耗费了时间,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从学生阅读来看,他们对经典书目有初步的兴趣,但很难深入进去,还局限于故事情节、表层热闹。

从学校管理来看,教师从心态上重视学生读书,但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为了更有针对性地了解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的问题,我做了小调研——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方面,您觉得学校和教师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困难)是什么?结果显示:“语文教师精力不够,不能够针对每一章节进行有效指导和检查;课时较紧张,仅凭学校阅读难以促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的问题最集中。

对此,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教材为师生铺展了广阔的阅读天地,但“读起来、读进去、读开去”的要求还很难落实。其实,且不说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和内驱力难以保证,就是教师对于阅读指导也存在时间、精力、方法层面的问题。当然,面对教学困难,需要我们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再实践……在思考-实践的不断循环中改善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

很多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活动依靠着网络平台,在线上“露个脸、打个卡、传个题”——这种简单地把阅读指导搬到网络平台、公式化操作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的。我们应该利用纸质阅读、在线阅读,引领学生开启整本书的阅读之旅,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爱上阅读。

三、“双线”并行共研读——多种形式融合

这里的“双线”,主要就是就线下的纸质书籍阅读,与在线的网络阅读(搜集资料、在线讨论)相结合,以促进整本书阅读。在分析了师生整本书阅读的教与学的现状后,我校组建研究团队,开启“双线并行”支撑的“整本书共读共话”的阅读行动。

首先,依据课程标准、统编教材,推荐中小学十二个年级的第一期必读书目以及选读书目,为教学的研读奠定基础。各年级第一期整本书阅读书目推荐如下表:

年级(小学) 必读书目 选读书目一年级 《安徒生童话》(拼音版) 《365 夜故事》(注音版)二年级 《小巴掌童话》(张秋生) 《阿凡提的故事》三年级 《中国古代寓言》 《伊索寓言》四年级 《十万个为什么》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五年级 《俗世奇人》 《西游记》六年级 《西游记》 《骑鹅旅行记》年级(初中) 必读书目1 必读书目2 选读书目七年级《海底两万里》 《红岩》罗广斌 杨益言八年级 《红星照耀中国》 《名人传》(罗曼.罗兰)九年级 《水浒传》 《世说新语》年级(高中) 必读书目1 必读书目2 选读书目高一《论语》《朝花夕拾》《红岩》《西游记》《边城》 《巴黎圣母院》高二 《老人与海》 《三国演义》高三 《红楼梦》 自主选择

其次,采取“双线”并行的模式展开共研读:纸质书籍的线下阅读为主,辅以自己喜欢的圈画、批注;查阅资料、搜集数据、就一个话题研讨交流、阅读分享等形式的线上阅读为辅。倡导阅读整本书,采取多种形式融合的阅读,尤其是数字化阅读的介入,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实际,也力求最大化调动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循着“开始读—喜欢读—互分享—深入读”的路径,浸润阅读生长点。

江西师范大学余闻菁谈道:“数字化阅读不是一种新现象,但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数字阅读设备的急速发展,手机阅读、平板阅读、网络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屏幕阅读等阅读方式成为了大众阅读的方式,大大增加了数字化阅读的便利性和使用频率。”数字化阅读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采取“视而不见”“不予理睬”的态度是不对的,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发挥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开展数字阅读活动,如读书会、分享会等,把数字化阅读转化为学生实践活动,深化阅读的体验,使之为整本书阅读助力。课内外一体化、中小衔接一体化,在整合中确实养成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经典阅读有梯度——实现阅读进阶

经典篇目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会读出不同的韵味,我们不必强求学生一接触到经典名著就直抵这本书的真谛内涵。初读-再读-长大后回读……每一次翻阅总有新的收获,这才是书籍的魅力,更是阅读教育的目的之一。师生一起静静地读同一本经典,指导不同学段的学生做基于学情的阅读分享,获得阅读成长,为学生长远的阅读进阶打基础。

《西游记》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流传极广,有众多版本可供学生选择来读。初中阶段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来读《西游记》,但阅读体验和收获自有不同。我们为六年级和七年级学生设计了不同的阅读支架,引导学生“不拔高、不空泛”地走近经典名著。

六年级的学生大都读过《西游记》故事版,也看过电视剧和动画片,但读过原著的学生很少。六年级学生面临着小升初,如果要读经典原著势必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导致学生厌烦和厌学,就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了。对此,把六年级的共读《西游记》定位为“激趣导读”,为今后的深入阅读铺路搭桥。

对此,教师的热身活动可以为:你对《西游记》有哪些了解?是通过什么了解到的?学生通过线上平台来分享:有的播放、演唱影视剧主题曲;有的展示《西游记》人物图片;有的传送一小段视频……热身活动激发了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在线“西游知识问答”,以竞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西游记》的了解程度,题目由易到难,以“我知道—我想知道”为连接点,引发对原著的兴趣。进入具体的阅读教学后,请同学们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反过来作为“检验师”——可以采用给出语言提示、图画、声音等不同形式,请其他同学猜猜你最喜欢的情节,猜出来了请出题者讲这段故事,猜不出来请对方课后去读读这部分。阅读者、考验者、讲述者之间的角色互换,既是进行书面语言与口头表达的语言转化的实践,也展现了每位阅读者的个性化体验。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发现: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西游记”相关内容?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做归纳整理。交流展示时,可用异彩纷呈来形容,京剧、皮影、剪纸、海报、邮票、花瓶、头饰、玩具等多种表现《西游记》故事的形式一一登场,更激发了学生对这部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后续,他们会走进属于自己的“西游天地”。

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不能是简单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内容了。作为中学的必读书目《西游记》,和小学阶段的阅读程度相比自然要有提升。学生在上一学期初读过原著,这一阶段的经典阅读就定位为导读。第一阶段的阅读实践在线下展开,请学生通读后,试着梳理“孙悟空”这一人物称呼上的几次变化,找一找小说情节与称呼变化相互对应、勾连。接着进入在线交流研讨,同学们梳理着“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这一系列称呼,交流着称呼变化时的故事,以故事情节帮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深度理解,体会了“孙悟空”取经路上在矛盾中成长的经历,学生从关注故事到关注人物内心,对《西游记》一书有了更深层的领会。

再联系学生自身,回顾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分析面对曾经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然后激发学生在未来面对困难时应积极应对的心理意识。读书是为了照亮自己,从书中人物的经历进而观照自己的人生,才是阅读最大的收获。虽然不同年龄、不能性格的学生与教师都在“西游天地”驰骋,但依着学段、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阅读推进支架,有效的真阅读方不负经典。

五、例举《论语》名篇——引导阅读教学见成效

《论语》是高考课外阅读篇目之一,但学生不是从高中才接触《论语》篇目的,而在小学统编教材中就有《论语》选篇——“语文园地”里有很多则“论语”内容,初中的《论语》阅读内容也是如此。对此,我们可以搭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引导三个学段的学生从自己的占位出发,共读《论语》,以汲取经典著作的营养,

向六年级学生抛出话题:看过、发过微博吗?网络上曾有人说“微博是2000 多年前的‘他’发明的”,知道‘他’是谁吗?——以认知矛盾引发阅读期待。接着,引出“孔子”和《论语》。让学生去语文教科书中找一找出现过的《论语》选文,自主阅读,看能否发现“论语”语句与微博之间的联系,是否能够读懂“孔子”的一些观点。从微博回溯到2000 多年前的经典名著《论语》,引导学生从读过的课文、了解的资料中识“孔子”其人。从小学阶段教材中的《论语》选句“听其言”,进一步走进经典名著,走进“孔子”其人;带着一探究竟、深入阅读的兴趣回归自觉、自主的阅读,开启中学的持续阅读活动。

对初二年级学生,以主题引领经典阅读——搜集整理读过的《论语》中有关“孝”的选句并梳理出来。在提取、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的同时,使学生明确了《论语》中“孝”的多层含义。自我阅读、提炼的过程为线上交流做充分准备,不同的选句,不同层面的理解,更难得的是学生联想到了自己,读懂向着读透进发。

对高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就《论语》中十七次出现有关“孝”的语句,辅以学过的古文、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等,以问题引入,整体感知,进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静思默想、理性分析。阅读体现了思辨,阅读是为了成长,自主学习、分享研讨,最终使学生能领会经典、综合运用。

总之,阅读教学不能立竿见影,相反,是一件考验师生毅力的事情。叶圣陶先生说:“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会引读、能导读、懂共读,这些都是为了学生今后的“自读”打基础。不虚度光阴,不浪费年华,我们携手走进经典书籍,亲近古典名著,“双线”并行蕴涵养,让经典阅读促师生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双线书目西游记
中国、欧洲、日本钢桥设计规范中疲劳双线系数计算方法对比研究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探索
余华小说中的“双线”父亲情结探析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赠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