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肝菌粗多糖抗运动病作用的原理研究*

2020-11-09 11:48王亚涛
中国食用菌 2020年7期
关键词:牛肝菌灌胃神经递质

王亚涛

(黄河科技学院公共体育艺术部,河南 郑州 450067)

“运动病”是指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各种不规则运动所引起的身体反应症状[1]。“特定环境”是指在乘船、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时,环境条件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汽油、空气中的特殊气味,有的是各种外部噪声,还可能是海浪、周围景色的起伏变化对视觉造成的冲击;所谓的“不规则运动”是指颠簸、振动、摇晃、摆动、旋转等运动方式;而“身体反应的症状”则根据不同的人,“运动病”会出现不同反应症状,如头晕目眩、脸色苍白、恶心呕吐、眼花耳鸣,或者出冷汗、昏昏欲睡。“运动病”这种不适应性的症状产生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有人认为是环境因素对听觉、嗅觉和视觉的刺激,也有人认为是心理作用,还有研究猜测是内耳内人体位置平衡的器官的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2-3]。

“运动病”的治疗目前主要通过锻炼适应能力、服用抗运动病及镇静药物和日常预防治疗等手段[4]。近年来,日常预防和治疗手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通过调节饮食和保健食品的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植物多糖在治疗运动病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5]。

牛肝菌(Boletus spp.)是牛肝菌科(Boletaceae) 一部分真菌的统称,部分可食用。牛肝菌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同时其药用价值也十分突出,西医对其在糖尿病、抗肿瘤、抗流感病毒[6]的功效十分认可,而中医则认为牛肝菌在治疗贫血、体虚、头晕、耳鸣有特殊功效[7],这与运动病的症状十分相似。为了解牛肝菌的药用机理与生物活性成分,就牛肝菌粗多糖在运动病防治中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牛肝菌的食疗效功效、探讨牛肝菌粗多糖在运动病治疗中的作用。

1 试验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干牛肝菌子实体购自重庆市谦城鑫泰农产品有限公司的“谦诚鑫泰”品牌牛肝菌,虫蛀率≤1.0%,杂质≤1.0%;水分≤92.0%;灰分≤8.0%。

蒸馏水、95%乙醇、无水乙醇(分析纯) 购自西安市灞桥化学试剂厂;氯仿、正丁醇购自山东茂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无水乙醚(分析纯)、丙酮(化学纯)购自河南省新乡市中原有机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小鼠5羟色胺 (5-HT)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仪器设备

SJBC-1000型立式粉碎机,台州市世金塑胶机械有限公司;FA2004型电子分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JB300-SH数显恒速电动搅拌器,上海重逢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ZF-6090型立式真空干燥箱,上海舍岩仪器有限公司;47600小鼠转棒仪,深圳市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SA204型Y迷宫实验分析系统,江苏赛昂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ZY-DG-400大小鼠跳台记录系统,东莞博之远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Allegra X-15R台式冷冻离心机,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事业部。

1.3 牛肝菌粗多糖提取

取牛肝菌干品清洗干净后切段、烘干、粉碎、过筛,按照粗多糖水提醇沉法进行多糖分离提取[6]。取牛肝菌粉200 g,按料液比1∶10的比例加蒸馏水混合均匀,煎煮2 h;自然冷却后,静置沉淀反应2 h,重复3次后进行过滤,将过滤后得到的煎煮液浓缩至50%得到约1 000 mL的浓缩液,自然冷却后放入4°C冰箱静置24 h。采用Sevag法去除蛋白质[9],取出后依次加入200 mL的氯仿、20 mL的正丁醇,用电动搅拌器混合15 min后静置分层,去除水层与溶液交界处的变性蛋白,再加入500 mL的95%乙醇搅拌浓缩,重复3次后自然冷却静置24 h,收集底部沉淀物,依次用无水乙醇、丙酮和无水乙醚对沉淀物进行洗涤,除去水分和残存物,真空干燥即得牛肝菌粗多糖粉末[8]。

1.4 试验分组与试验方法

1.4.1 试验分组

试验用BALB/c小鼠40只,体重 (20±2)g,购自济南朋悦实验动物繁育有限公司,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鲁)20190003;按标准小动物饲养方式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试验开始后每天上午定时给3个剂量组的小鼠灌胃配制好的牛肝菌粗多糖溶液,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分别灌胃 400 mg·kg-1、200 mg·kg-1和 100 mg·kg-1浓度的牛肝菌粗多糖溶液;空白对照组灌胃同样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周。

1.4.2 适应性训练

1)给药1小时后进行迷宫适应性训练:将小鼠放入Y迷宫中央,让其自由穿梭于迷宫的3个臂,适应2 min~3 min后开始试验。随机变换安全区,电击小鼠,记录小鼠逃往安全区为一次正确反应。连续9次正确反应即为学会逃避。在每只小鼠试验结束后,需清理Y迷宫的排泄物。用75%医用酒精擦拭,直至酒精挥发完全再继续下一只小鼠的检测,以防止气味影响后续小鼠的穿梭行为。如小鼠不能学会逃避则舍弃不用。

2)跳台适应性训练:将小鼠放上跳台系统的平台,观察小鼠在箱内可自由上下适应2 min~3 min,然后将跳台底部电棒通交流电。小鼠能够感受到电击,有正常的跳上平台躲避电击反应,训练期内如果小鼠未跳下平台则舍弃不用。

1.4.3 Y迷宫试验

选择迷宫适应性训练和跳台适应性训练表现正常的小鼠,在末次适应性训练结束后的第2天上午进行Y迷宫试验。首先建立小鼠眩晕模型:将小鼠置于转棒仪,转速为10 r·s-1,匀速正向旋转60 s急刹停止;立即再进行Y迷宫试验,记录小鼠学会逃避所用时间。

1.4.4 跳台试验

下午进度小鼠跳台试验。同样方法建立小鼠眩晕模型后,立即将小鼠放入跳台系统,记录小鼠第一次从平台跳下所需要的时间(潜伏期),记录5 min内小鼠遭受电击后跳下平台的次数(错误次数)。

1.4.5 小鼠血清神经递质含量检测

建立小鼠眩晕模型后,无需麻醉,将小鼠固定,立即对头部下颌处进行消毒、采血静置30 min后进行冷冻离心机,在4℃、3 000 r·min-1离心15 min,将分离后的上清液严格按照小鼠5-羟色胺(5-HT)ELISA(酶联接免疫吸附反应分析)检测试剂盒操作步骤和方法,检测血清内的神经递质含量。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小鼠Y迷宫试验结果

各组小鼠学会逃避所用时间见表1。

表1 Y迷宫试验结果Tab.1 The results of Y maze test

由表1可知,与对照组比较,灌胃牛肝菌粗多糖后,3个剂量组的小鼠逃避时间均有所缩短。说明牛肝菌粗多糖对产生眩晕的小鼠判断力有积极的影响,对小鼠的机械旋转所导致的眩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灌胃剂量与抑制眩晕的效果有一定的正比例关系。

2.2 小鼠跳台试验结果

各组小鼠从平台跳下时间和次数见表2。

表2 跳台试验结果Tab.2 The results of jumping test

由表2可知,与对照组比较,3个剂量组的小鼠的潜伏期均有显著延长,其中高剂量组延长效果最好;而3个剂量组的错误次数均有明显少,其中高剂量组的减少作用最为明显。试验结果说明,灌胃牛肝菌粗多糖对机械旋转所导致的小鼠眩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灌胃剂量与抑制眩晕的效果呈现一定的正比例关系。

2.3 小鼠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变化

小鼠血清中神经递质含量的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小鼠血清中神经递质含量Tab.3 5-HT contents of in serum of mice

由表3可知,与对照组比较,3个剂量组的小鼠的神经递质5-HT含量均有所降低,而且中剂量组的效果最为明显。说明灌胃牛肝菌粗多糖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神经递质5-HT的含量,抑制胃肠神经的兴奋度,减少恶心呕吐等运动病症状;同时,灌胃中等剂量的效果要更好些。

3 结论

通过试验,显示出牛肝菌粗多糖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对神经功能紊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这说明牛肝菌粗多糖对运动病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包括了对脑神经、中枢神经等神经系统的调节。牛肝菌粗多糖的主要功效在于对神经细胞过氧化的保护作用、对神经细胞的营养作用、新陈代谢和免疫力的调节作用等。但由于运动病的产生原因复杂,与人的心情、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神经系统的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后期还需要对牛肝菌粗多糖对血液系统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对运动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牛肝菌灌胃神经递质
科普拟人让理解更轻松
柴苓舒肝丸对CUMS模型大鼠的影响*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牛肝菌菜谱
同源盒基因2在大鼠慢性肾衰竭致血管钙化进程中的作用机制
云南发现4.2公斤野生牛肝菌
几种野生牛肝菌的红外光谱及其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生大黄及轻质液状石蜡灌胃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