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主义视角下组织内部“搭便车”现象的分析

2020-11-09 02:56许文汇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7期
关键词:组织

许文汇

摘 要:搭便车是组织内部成员通过一定的投机行为来获取与别人同等的资源的现象。在组织运行的实践中,容易出现制度设计和实施不合理、制度与组织实际运行相分离的问题,市场对于组织内部分配方式和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调节力量有限,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制度的力量来提升组织凝聚力和整合度才能更好地约束组织内成员的行为,以达到组织内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信任危机的解除,形成组织内部的“利益共同体”提升组织内生性发展动力和潜力,促进组织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搭便车;制度分析;组织

在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的大环境之下,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和调节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旨在激发组织内部人员的劳动积极性进而带动组织的内生性发展动力,但市场有时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调节失灵的现象,使得不论在经济组织还是其他组织内部都极容易出现一种搭便车现象,即一种不劳动而获得同等报酬的投机行为,导致组织内部分配方式失灵,挫伤勤奋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引发组织危机。文章旨在通过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对搭便车现象进行分析,以探讨如何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一、组织内部的搭便车现象

“搭便车”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1]在现实的生产实践中,组织内部的搭便车现象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在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中,往往只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目标实现的目的,往往忽视劳动过程。在团队的合作中,如果组织成员过多、或者分工不明确、不按组织内部制度进行工作的时极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最后导致组织内部出现矛盾危机,工作效率下降甚至解体的问题,比如:

例一:某组织内部员工在一年的生产实践中,各自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付出,但在年终评奖和发工资时,采取了绝对平均分配的原则,没有按照每个人的劳动程度进行分配,对所有人都給予了无差别的报酬,结果在后续工作中部分人由于拿到了少于自己劳动价值的报酬而逐渐丧失劳动积极性,部分人在没有付出一定的劳动却拿到了超额的报酬,进而产生了惰性心理,最后组织的整合度和工作效率越来越低,走向了解体。

例二:某组织制定按劳分配的制度,以劳动成就进行评价标准,成员都很卖力的工作,但在最后的分配组织领导者为了部分亲友关系和降低人员成本采取了给从未做出贡献的成员也发放了奖励,在业绩第一的成员心中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凭借关系也会获得一定的收益,从而降低了工作强度,导致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出现积极性下降的问题,最终导致组织出现危机。

这是两种最常见的组织内部的“搭便车”现象,最后都导致了组织产生危机甚至解体的问题。

二、组织内部“搭便车”现象的制度分析

制度主义认为,组织追求的不仅有效率,还有价值目标,组织也不按理性设计的要求运作,它还受到外界环境、价值和观念的影响。[2]倡导组织与制度的关系必须从环境及整体的角度出发,帕森斯认为“制度包括文化信仰体系与规范、规则与价值,但不是具体的行为模式或社会关系,与这些规范相一致的理性行动,既具有一定的目标,同时又自动地遵守规范,制度的作用在于使社会利益结构化,成为组织系统的一种激励因素[3]”,但道格拉斯认为帕森斯的制度理论没有解决搭便车问题,没有说明规范与规则得以产生和维持的因果机制、正式与非正式约束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度的变迁机制,文化信仰的差异对制度结构的不同影响等等。[4]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市场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相较于市场的发展速度,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组织内部产生搭便车现象。

(一)组织内制度的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节分配的不平衡以期促进社会公平,但在多数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内部存在制度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以组织内部博弈视角来看,组织运行通常的要求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会存在是否按照科层制所倡导的专业的绝对理性运行方式和夹带一定的人情关系与成本的运行方式的博弈问题。例如在学生组织中,基本的分配方式为按劳分配,年终的评奖评优的制度按照成员平时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贡献作为衡量标准,即按照科层制的原则进行组织内部运行的约束。但在具体实践中,人情关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人之间都存在关系网络,或亲或疏,当关系网络群体进入组织中时又组成了一些组织内的小群体及个体。工作中各个群体的成绩不平等,初步发生群体内部的不平衡,在最终的分配中成绩差的群体为了避免被淘汰采用各种手段及时与管理者拉近关系,管理者为了缓和组织内各个小群体的利益冲突,促进群体内部关系成本的降低,在分配时采取组织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制度之外的分配方式,对于成绩小的个体或群体而言就形成了“搭便车”现象,由此产生了人情关系成本与科层制的绝对理性之间的博弈,最终导致组织内的制度被打破和被束之高阁,导致组织内危机的产生。在上述分析中发现,组织内部制度设计时未充分考虑科层制的不足和人情关系成本,所制定的制度与组织实际运行脱节,便容易引发组织危机。

(二)集体行动

在集体行动中,由于人数众多,单个人的努力对于集体行动的后果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个人就会产生搭便车的念头[5]。例如,在人民公社化初期,实施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统购统销,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以达到扩大生产规模和效率。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由于共同劳动,内部个别的成员开始产生投机行为不出力,而集体劳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到了分配的时候无论出力大小都拿到相同的工分,就导致生产队内部劳动的 “搭便车”现象,投机个体意识到个人的行动并不会对集体行动造成多大的后果,进而产生懒惰心理,而这种问题的有效的解决只能依赖制度的调节,反过来说,搭便车现象同时促进制度的变迁和革新。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思想为:制度变迁的目的是用一种更高效率的制度代替低效率的制度,变迁的动力在于制度主体的成本-收益计算,变迁的过程是一个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统一的过程[6],在制度革新之后,正式制度对于组织的决策等行为起主要作用,而非正式制度对组织内部的“搭便车”现象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

(三)合法性机制

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环境强调合法性机制的问题,所谓合法性机制,不仅仅强调法律制度的作用,而且包括文化制度、观念制度、社会期待等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7]。合法性机制对组织行为及其结构的影响分为两种,第一是强意义,第二是弱意义,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指组织的一切行为和结构等都由制度所规定,组织的运行按照制度的规定即可,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是制度通过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分配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

(1)强意义的合法性机制。制度是一个组织形成并生存的基础,经济组织有内部运行制度,政治组织等等其他组织都具有自身的内部运行制度,而制度又可以分为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约束组织的微观制度,而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在强意义上合法性机制来说则是制度与组织运行出现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或关系断裂问题,制度无法对组织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例如在前面所提到的案例中组织内部有其分配制度,但在后面的组织行为进行中却产生了偏离制度的行为。此外在学校食堂中有不准浪费粮食的规章,但事实上每天都出现浪费行为,即在学校这个组织内关于严禁浪费的一些制度与具体组织运行出现了矛盾,另一方面则指某些制度在制定之后就被束之高阁,难以发挥作用,组织的实际运行与制度无关,例如部分学校成立科研办公室,制定相关的科研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科研办公室及其制度从未发挥作用,也从未有人遵守,这就导致了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对组织行为的约束能力的下降甚至丧失,导致组织内部“搭便车”现象的產生。

(2)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弱意义的合法性机制对组织行为的约束体现在制度对组织内部的资源分配或激励机制进行影响,从而达到影响组织内成员的目的。在前面的案例中我们发现组织内的资源分配和激励机制都被领导者所控制,制度无法对分配资源产生影响,与组织的实际运行产生了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 “搭便车”问题的产生,而组织内部的合理的制度规范和调节则能解决这一问题,制度对组织行为和结构进行一定的约束,规范组织的运行,从而对组织成员进行影响,提升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和效率。

三、制度主义如何解决“搭便车”问题

(一)建立合理的制度,消除组织内信任危机

消除信任危机是治理“搭便车”行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合作社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使成员间由松散的契约关系变为真正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使提供集体产品的成员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从而消除信任危机,遏制“搭便车”行为。[8]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原因在于组织内部成员缺乏利益共同体观念,且存在不正当关系和行为,导致成员之间、成员和组织之间出现信任危机,最后组织内部出现危机,只有通过建立符合组织发展的制度,对内部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在根源上解决“搭便车”问题。

(二)加强制度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发挥合法性机制的作用

新制度学派主张在考虑制度的时候必须注重环境的影响,许多搭便车问题的产生都与制度和组织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或者出现矛盾有关,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加强制度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使得制度的产生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不是被束之高阁。

其次充分发挥合法性机制的作用,使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对组织行为和结构进行严格的规范,形成严格的组织规范和秩序,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对组织内部成员进行激励,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整合度,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

四、结语

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组织内出现“搭便车”行为不可避免,而只通过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市场调节在一些时候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或者理性让步与利益的问题,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对组织行为、结构进行约束,规范组织内部的分配方式,才能消除组织内成员之间的信任危机,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升组织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莉.“搭便车者”:广电传媒体制改革探析——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J].新闻界,2012(15):59.

[2] 张靓,杨超.社会学制度主义简析[J].理论研究,2010(4):78.

[3]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512-521.

[4]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521.

[5] 于洪波.“搭便车”问题的制度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3):14-15.

[6]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517.

[7]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517.

[8] 肖云,陈涛,朱治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搭便车”现象探究——基于公共治理的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2:51.

猜你喜欢
组织
组织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四要点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