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

2020-11-09 02:56董亚君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7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网络舆情新媒体

摘 要:新媒体时代大学网络舆情影响着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引导的重要性,提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以实现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科学引导,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媒体

“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在现阶段,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及其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1]。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反映舆情的主要平台。而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更加受到大学生的高度使用和关注,成为他们话语权的重要出口。

(二)舆情与大学生网络舆情

“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其基本含义是指民众的意愿[2]。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3]。”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是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传播关于高校内外发生的关乎个人利益或个人关心的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发表其想法、认知、情绪、意见和价值观等表现的总和。大學生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客体是引起大学生关注的事件,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舆情大多是通过网络传播的,这些网络载体包括微博、微信、贴吧、QQ、各类新闻门户网站、抖音等各类新媒体。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舆情引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分析

(一)覆盖范围广泛,内容复杂化

大学生群体活动空间虽然在大学校园,但其关心的事件不仅局限于校园新闻,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涉及国内外新闻、国家民族利益、社会重大事件新闻、教育问题、热点事件等诸多敏感事件,广泛的范围也使舆情内容更加分散,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更加多元化。大学生针对热点、焦点新闻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外网络发布信息的匿名性也加大了舆情内容的复杂性。大学生网络舆情所反映的不单是大学生的观点,有时也体现了带有煽动性的行为倾向,如果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够规范,没有合理的引导、应对措施,将给高校舆情带来巨大挑战。

(二)渠道多速度快,传播多样化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的格局。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放射性传播、树状传播的特点,使得舆情快速传播,就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接受能力强,在新媒体发展进程加速的今天,舆情赖以生存的传播渠道也多种多样。大学生群体不仅使用微博、微信及时更新状态、发表言论,在QQ群、贴吧、微信朋友圈转载链接,还可以对事件进行直播,发表、交流意见。然而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掺杂很多个人感情和价值观,真假难辨,加强了舆情传播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多渠道综合传播的特点。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渠道中突出的地位。

(三)缺乏独立思考,态度从众化

在新环境下,大学生接触到不同人的观点,每个人都有知情权和话语权,同时可以自由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事件有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表达,很容易被其他声音所影响。大学校园生活具有典型的群体性特征,大学生在校园内希望与主体保持一致性,面对各类事件发表观点时保持“共同态度”。另外通过新媒体交互形成“交际圈”,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为了保持与他人一致的观点就形成了从众心理。在新媒体舆情传播中态度和观点有很强的感染性,随大流、缺乏思考等从众心理,使网络舆情传播更加广泛。

(四)“意见领袖”作用明显,主体突出化

大学生网络舆情涉及范围广泛,对一定范围的群体产生影响,通过事件分析来看这些影响是由少数人的声音造成的,也就是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作用。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大学生虽然对关注的事件有自己的想法,但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的还是少数群体,在网络渠道进行转发信息或者回复信息的也为数不多。而且当看到有人发表的言论偏激或者不符合事实的行为时,大概有一半的大学生选择沉默不发表任何意见。由此可见,发表事件的观点的学生人数低于保持沉默的人数,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渠道发表观点的大学生是少数群体,大学生网络舆情大部分是由这些少数群体发出声音的,这些少数群体就是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

(五)主体相对确定,形势可控化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发表意见的又是“意见领袖”,无论是在校园网络还是其他网络传播都在一定程度上设置了门槛,因此也降低了参与人数,同时保证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确定性,不像社会舆情那样鱼目混杂。当大学生网络舆情形势发生恶劣时,可以通过信息源头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使得舆情得以有效控制,所以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可控性,通过教育和引导以及有效的管理对策可以监控和控制的。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掌握大学生的情绪意愿和诉求,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关系着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通过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实时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预测其未来行为动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根据大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引导工作,有的放矢的制定教育对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准确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中创新工作新途径,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方法。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校园已经成为社会思潮的前线,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善于交流和收取信息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此同时,鉴于校内和校外复杂多变的各类因素,大学生在海量网络信息中接收的信息冲击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带来的负能量会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因此科学准确的发现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晴雨表,大学生对关注事件持有和表达的态度和观点,都体现着大学生网络舆情形势。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有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干预可能发生的矛盾,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预警机制,化解消极影响,从而促进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保证高校教学正常运行,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新时代、新形势就需要新的策略来引导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给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一)提升工作技能,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为了全面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高校需要建立一支具备较高舆情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工作队伍。第一,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从事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分析检测和写作,针对热点事件主动发出声音,向大学生解读热点事件的真实情况,化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起的矛盾。第二,优化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队伍,要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宣传工作队伍和信息队伍合三为一,相互协作,合理分工。第三,努力建设一支专家队伍,組织校内专家教授和社会领域专业人士做报告,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提供指导和咨询,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专业化。第四,发挥人文社科类教师课堂的引导作用,将热点事件贯穿在授课过程中,对热点问题进行剖析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梳理事件全貌,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

(二)提供有效渠道,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搜集、报送机制

舆情汇集机制是指针对舆情信息汇集要求,以组织相关人员、构建信息收集网络、制定收集标准、运用科学收集方法等环节为主的工作方法[4]。

大学生网络舆情搜集和报送环节是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有目的地进行搜集大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对舆情信息实时掌握。第一,设置舆情直报点,广泛搜集信息。各二级学院围绕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焦点问题、敏感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等,主动发现重要的舆情苗头进行上报汇总,同时根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进行谈话掌握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让大学生有渠道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保证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准确性。第二,培养舆情信息员队伍。从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中选拔优秀的信息员,通过培训和考核提高信息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员发现舆情、正确判断舆情的能力,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供线索,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异常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加强对各类信息的搜集工作,扩大舆情搜集面,提高搜集舆情的效率。第三,校园网络监测制度。主要运用技术手段搜集大学生网络舆情,关注校园网、论坛和贴吧等实名制的社交网站发布的信息,从网上搜集信息,发现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线索,及时发现并控制。

(三)科学有效研判,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机制

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机制就是要对搜集的舆情信息进行有效、科学地分析,准确梳理进行研判,及时化解负面的大学生网络舆情,有效控制舆情影响,预测可能发生的趋势,同时发挥正面舆情的积极作用,这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环节。第一,注重捕捉重点舆情,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规律。将日常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投掷在社会背景下分析,综合深入分析可能产生的群体性事件,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临界点,提前做好预警。第二,立足全局,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辩证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在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时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注意舆情的消极性和积极性的相互转换,要防微杜渐;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注意舆情本身与其他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到全面、准确的分析,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的科学性。第三,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根据平时搜集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通过软件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某一事件关注的频率分析事态发展,预判危机结果,及时发现,提早介入。依据工作经验总结事件特征,做出科学的有价值的研判。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定量分析为定性分析提供有力支持。坚持重点舆情与普遍性舆情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形成一套有价值、有对策的科学分析报告,为高校提供准确的研判对策。

(四)发挥积极作用,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新媒体的发展给社会带来机遇也给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挑战,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舆情在萌芽期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地引导和控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舆情观。正确的大学生网络舆情观应该是以主流的社会政治观念为理论基础,对当代国内外的社会政治事项能够做出客观合理的评判,对身边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突发时间能够冷静、正确应对。[5]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发表事件的看法,提高舆情主体的免疫力。第二,培养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做好“意见领袖”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新媒体素养。大学生更加信赖和支持这些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让他们在大学生群体中扮演好信息员、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舆情引导中起到积极作用,发挥同辈影响力,传递正能量。但是“意见领袖”的作用是复杂的,可能发挥积极作用,也可能引起消极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和掌控。第三,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注意提高新媒体阵地的吸引力,使大学生愿意参与到阵地中来。着重发挥校园新媒体的欣闻评论导向功能,例如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微博和贴吧等新媒体阵地,对师生关注较多的热点话题开展深度评论和正面引导。同时打造品牌建设,通过线上组织活动将学习、交流、事件洞察等形成一体化的平台。积极调动大学生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其真正成为党团组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媒体阵地。

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频繁,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为高校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网络舆情已经是社会舆情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管理者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所带来的效果直接影响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所以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因势利导,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将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希望。

参考文献

[1] 彭兰.新媒体概念界定的三条线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3).

[2] 王来华等.对舆情、民意和舆论三概念异同的初步辨析[J].新视野,2004(5).

[3] 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4] 王来华等.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刍议[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5] 聂鑫.大学生正确舆情观的构建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6-118.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高校思政专项)一般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舆情分析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L17BSZ004)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董亚君(1988- ),女,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校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网络舆情新媒体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