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层党建中专业教师教书育人融合问题策略分析

2020-11-09 02:56周俊吕银飞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7期
关键词:专业教师育人高职

周俊 吕银飞

摘 要:文章从专业教师教书育人融合问题出发,分析专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原因,探讨专业教师育人工作的薄弱环节,并对教书与育人关系进行再思考。提醒我们需要从理清办学定位、拓宽思政队伍、健全激励引导、构筑育人体系等方面破解专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难题。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师;育人

习近平总书記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肯定了“教书教学”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基层党建中,育人任务的具体落实工作多由党团组织、思政教师、辅导员群体等承担,专业教师的育人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事实上,长期以来,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人为割裂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严重影响基层党建整体效应的发挥,背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割裂原因分析

教书育人本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有机体。但在当前教育体制引导下,学校办学方向出现一定偏差,育人工作的实践主体在事实上仍然落在思政教师、辅导员群体,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动性并未被有效激发,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办学方向存在偏差

部分高职院校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不清晰,依然延续国家示范校、骨干校的项目情结,把主要精力放在创建优质校、双高校、应用型本科校办学指标的比拼上,内涵建设也只是将精力放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重大导向上,放在服务能力建设和诊断改进改革等重要指标上,放在技能竞赛的名次追逐上,从而见事不见人。对见效慢、周期长的育人工作就失却热情,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便有所忽略,难以落到实处。

(二)育人主体过于褊狭

近些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主要落在了思想政治教师、学校共青团、辅导员群体的肩上,育人工作主体过于褊狭,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大幅度扩招,入学方式改革,入学人员成分复杂,就业市场日益市场化,学生思想情况因之愈加复杂,思政教师、辅导员处理学生学习生活等日常事务犹应之不暇,无更多精力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因此,仅仅依靠一线思政教师、辅导员、团学骨干等一条线育人,很难有效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更遑论培育高素质人才。

(三)考核机制缺乏要求

由于专业教师的职业上升通道主要取决于职称评定,而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师的职称晋升、评奖评优考核机制上,主要看易于量化的课题项目、论文层级、教学任务等,育人成为一个靠教育情怀支撑的良心活。立德树人既是一项国家战略任务,就不能成为无法量化、无法考核的化外之地。专业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付出贡献应当有健全的体制机制保障,将育人贡献度作为教师职称晋升中重要考量的硬指标。

(四)重“技”轻“道”现象凸显

在高职院校里,对学生的培养往往以技术技能为主,培养的重心在“技”而非“道”。不少专业教师形成了固化认识,将自己的职责圈定在课堂上的传授专业技能知识,只满足于当传授知识的“经师”,不善于当传道解惑的“人师”。只建教书不育人,重智轻德现象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思想倾向引导下,部分教师本身不重德行涵养,缺乏为人师表的道德自觉,也就无法以自身的道德行为指引学生成为德智兼备、心智健全、人格完满的人。反过来,极易导致学生技艺技能与道德素质发生明显错位,缺乏对未来人生职业道路的规划,只知循规蹈矩,缺乏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难以成为德艺双修的大器。

(五)育人文化未成气候

《周易》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出了文化的教化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基本局限于校园文娱活动、校园学习风气、校园社团活动、校园媒体传播等,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没有形成系统的足以影响校园生态的文化气候。专业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参与度不高,导致师生互动缺乏,师生关系淡漠,教育情怀难以被唤醒,势必影响专业教师育人的能动性。因此,高职院校育人文化亟需形成体系,形成格局,形成气候,覆盖全体师生。

二、对教书与育人关系的再思考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的教书与育人的割裂问题促使我们对教书育人的关系予以重新审视,以便为我们理正教书育人的定位提供学理依据。

(一)传统文化中的教书育人观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和“育”作了清晰定性。“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所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的“效仿”,是一种外在的模仿,“育”所强调的是“善行”的转化,关涉的是内在道德品质的蜕变。以甲骨文字形来看,“教”和“育”都是会意字,“教,从攴从孝”,意为“以攴促孝”,即用手杖或鞭子来推行教化,需要利用外在的强制力施行教育,强调单纯的“效仿”和对前辈的机械遵从,具有浓重的封建父权宗法色彩,受教者与施教者处在不平等的地位。“育”字的甲骨文字形,像女子生孩子。上部为“母”,下为倒悬的“子”。对于“不从子而从倒子”,原因要从“育”的作用谈起,“育”具有可使“不善者作善”的天然职能。可见,“育”是一种向善的新生,是母性自然爱的外在体现,具有恒常性和稳固性,也更少封建的因子,育是教的更高阶。

综合来看,教书育人虽是教育的一体两翼,但侧重终究有所不同。古代的教书育人观,教书重在历练匠心,传授知识,强调下级对上级的遵从;育人重在涵养德行,滋养性情,至高境界乃在使人向善。作为师者,仅仅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地致力于育人事业,树立从“教”走向“育”的内在自觉,使两者达到水乳交融的和谐境界。

(二)新时代语境下的教书育人观

新时代语境下的育人观强调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学生从恭谨的受教者转变为与师者具有同等人格地位的独立个体。封建父权色彩被剔除,个性民主色彩被张扬。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更自觉地追求个性自由、全面发展,这既是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时代共识。师生观念的转变,对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职责内涵更加丰富,使命更清晰。这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彼此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师生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师生关系的转变也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淡漠和疏离,传统的“师道尊严”正因师与生角色的变化悄然发生逆转。具体体现为部分师者立身不正,立德不严,导致整体师道风气异化;部分学生骄横敏感,唯我独尊,动辄对教师挥拳相向,挥刀击杀,虽是极少数,但此等人间惨剧也足以使教師群体心灰意冷,挫伤教师育人情怀。这与教书育人观的割裂和错位有着极大关系。因此,师生关系亟待重新理正,师道尊严应当得到充分正视。

三、高职专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找准学校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应当一句自身特色找准办学定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也是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所谓立德树人,立德是基本前提,树人是最终目的。《礼记》云:“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提醒教师,德之不修,其身难立,其身不立,则其道不行。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构建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培养德才兼备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这要求高职院校发挥课程间的协同效应,把专业建设同育人工作有效衔接起来,探索出一条思想政治课有机融入专业课的创新之路。

(二)拓宽思政队伍范围

高职院校应探索制定思政育人分工制度,想方设法拓宽思政队伍范围,发挥全员育人的机制,从顶层设计上将育人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同时,积极探索思政教师、辅导员队伍和专业教师育人工作交流和帮扶机制,分工解决育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为专业教师参与育人提供更多渠道,从制度上激活专业教师育人的热情,唤醒专业教师的教育初心。

(三)健全考核奖励机制

确立育人工作考核机制,实施正向激励,反向纠正考核制度并举。明确育人工作在专业教师的晋升通道和薪酬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推动专业教师把育人工作从一种外在动力,内化成为一种隐形的思想自觉。建立负面清单,施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学生信息员制度,完善学生评价反馈机制,将之纳入教师考核晋升范围,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使教师在育人上的投入,得到积极的、有益的反馈。

(四)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应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高职生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探索施行高职生导师制,可以选取一批思想作风正派、学术造诣高深,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意识较强的教师担任15-20个学生的导师。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树立人生奋斗目标,解决专业发展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效分流辅导员管理压力,增进学生与专业教师的师生关系,促进“技”“道”合一,解决“重道轻技”问题。重塑师道尊严,唤醒教师育人情怀,达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五)构筑文化育人体系

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这里,文化与武力对举,强调先文德教化后武力威服,可见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它强调以柔和的方式对人的内在性情进行涵养、予以品德的陶冶,讲究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鉴于当前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短,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又鉴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少,文化滋润更显不足。因此,构筑文化育人体系已成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各自专业特点,树立文化立校理念,实施文化铸校工程,全面构筑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育人体系,培育出全体师生全面参与深度认同的学校文化基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自古以来,教师教书的目的在于传授做人的方式,学生读书的责任在于领悟人生的道理。育人是教师的神圣神天职,培养出身体健全心灵和谐的人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当前,全球经济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信息共享大趋势不可逆转,文化多元化不断加深,旧的价值体系逐渐土崩瓦解,新的价值体系完全建立尚需时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建立的青年大学生易于迷失自我,信仰紊乱、价值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千秋基业,人才为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从“教”走向“育”,构建高校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09.

基金项目: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课题:海南自贸区(港)背景下地区高校教辅机构党建工作创新研究(hnjm2018001)。

作者简介:周俊(1987- ),男,本科,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办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质量管理、职业教育;吕银飞(1991- ),男,研究生,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办科员,研究方向:基层党建、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教师育人高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利与弊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