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构建高校资助育人新体系

2020-11-09 02:56范倩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7期
关键词:新体系资助育人立德树人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资助工作也必然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文章首先分析了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而分析了“立德树人”背景下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最终提出了高校应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人员保障”、“主题教育”、“定向走访”、“德育评价”、“典型树人”、“绩效考评”六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新体系,旨在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资助育人;新体系

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思想和政策的需要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意味着高校开展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作为高校教育保障措施的資助工作也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构建资助育人的新体系。

(二)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压力,而且还面临着大学期间成长成才的关键期。高校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心理、综合素质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帮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才能真正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三)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的资助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保障措施。一方面高校需做好经济资助,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高校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肩负社会责任感并用奋发向上的实际行动感恩国家、回报社会,使其人生目标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相一致,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

资助育人,即在落实资助政策,实施资助举措的过程中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或效果[1]。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主要有:

(一)部分高校注重经济资助,尚未完全确立“立德树人”的思想,缺乏完整的资助育人体系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通常是通过经济资助的方式来实现,有的高校注重资助了多少学生、发放了多少助学金、减免了多少学费等,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健全人格、育人效果等方面的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完全确立资助工作应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意识。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是全员的、全程的、全方位的,由于资助工作通常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部分高校产生了资助育人工作由学生管理部门全权负责的错误思想;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渠道,日常的课堂教学未能发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实际的资助工作除了由学生管理部门承担外,大多由院系书记、辅导员等具体实施落实,他们受琐碎的工作内容、大量的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的束缚,难于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除了学校这个环节,还需家庭、社会的力量。

(二)部分学生注重获取经济利益,缺乏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甚至缺失优良的道德品质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主观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期接受无偿的经济资助,习惯了依赖和坐享其成,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缺乏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还有些学生为了能够得到高额的资助金,不惜触犯法律,隐瞒自己家庭真实情况,严重违背了高校资助育人的初衷[2]。这种在获取资助资格过程中存在的诚信缺失、欺诈行为,剥夺了家庭经济真正困难学生获取资助的机会。

三、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构建六位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新体系

高校应充分树立起“立德树人”的思想意识,并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贯穿落实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实现资助工作由“经济资助”向“育人成才”转变。高校应构建起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人员保障”、“主题教育”、“定向走访”、“德育评价”、“典型树人”、“绩效考评”六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新体系。

(一)人员保障,打造资助工作专业队伍

高校应建立起资助育人工作的相关制度,确保资助育人工作是全员的、全程的、全方位的,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共同保障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的中心目标。

除了学生管理部门和院系的学生工作人员之外,高校还应调动团委、心理、后勤、就业等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打造一支专业、全面的资助育人工作队伍。除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利用日常的课堂教学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之外,还应开展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谈心谈话、社团活动、就业指导等工作,充分利用多方力量以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高校还应重视并加强对资助工作队伍的相关培训,学习和借鉴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尽可能地实现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充分实现育人功效。

(二)主题教育,打造立德树人特色平台

通过开展诚信感恩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用道德约束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感恩国家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懂得回报国家、回报社会;通过开展责任担当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通过开展励志成才教育,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努力成为报效祖国的人才。

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精心打造能切实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立德树人特色平台,例如高校可号召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传递自己的爱心、感受助人为乐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感恩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高校还可以选择学生喜爱的新媒体方式,借助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做为切入点,用“正能量”打造资助育人的特色平台。

(三)定向走访,开启家校共同育人模式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实现“立德树人”的中心目标,需要高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产生合力才能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原生家庭如果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发生缺位,那么高校资助工作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会极其吃力。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人员应对接受资助学生的家庭进行定向走访,通过制定走访方案、召开专项会议、精心组织走访、了解学生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开启受资助学生家庭和高校合力育人的模式,以取得良好的资助育人效果。走访过程中,学生工作人员还可以进一步宣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使受助学生家庭和更多的人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四)德育评价,探索行为考核有效途径

高校可探索德育化学分,即将思想道德素质、法纪法规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文明礼仪素质等转化成德育学分,计入大学学业成绩,并适当增加德育学分的比重,通过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引导,强调德智并重,激发学生正向行为,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高校应鼓励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品行兼优、成长成才的方向发展,可在资助评定时将其“德行”表现作为考核条件,对道德品质优秀的学生给予肯定表彰,对存在道德失范行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惩戒。

(五)典型树人,发挥优秀朋辈示范作用

通过选树受资助的典型优秀学生,例如评选自强之星、励志之星等来引领校园风尚,通过典型教育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典型宣传来扩大教育影响,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迹激发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典型优秀学生身上汲取自我教育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优秀朋辈的榜样示范作用,实现崇德向善的教育引导,从而培养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大学生。

(六)绩效考评,努力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高校资助工作是否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是否实现了“立德树人”的中心目标,需要开展绩效考评来进行评估,通过认真总结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果与不足,改进资助工作方法,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

一方面,高校要及时、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学习成绩、能力素养等方面进行追踪、调研和评估,注重资助工作绩效考评指标的科学性和多维性,在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综合评价资助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对资助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成效进行合理评价,从而不断提升资助育人的工作水平。

四、结语

高校在分配帮扶资金时,要创设全新的资助理念,通过资金帮助,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坚持一切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宗旨,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断结出新硕果[3]。高校只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构建资助育人新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张远航.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6):106-109.

[2] 杨明.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6).

[3] 江玉莲.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实效性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37-140.

作者简介:范倩(1983- ),女,山東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体系资助育人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