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数学思考”的数学教师
——由几个网传数学问题引发的思考

2020-11-12 06:00丁学明
关键词:网传空瓶数学思考

丁学明

(重庆市云阳县海峡小学)

网传问题:荒谬的“1元=1分”。(见下图)

这是在手机微信群里的一个截图。老师们看了有何想法?读后是觉得很有道理还是很荒唐呢?估计很多老师还很有兴趣地转发。当然,我的截图也是别的老师转发的,不是他的原创。经过分析,笔者将它改成了:荒谬的“1元=1分”。

这个解题的过程出现了几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100分=10分×10分。看到这个地方,我就想起了小学数学常见的一个判断题: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这道题不知让小学生做过多少次。每次做这题时,或多或少都有学生做错。每次的讲解都是:

周长:4×4=16(厘米);[这个算式的意义:边长乘4,实际是4厘米×4=16(厘米)]

面积:4×4=16(平方厘米);[这个算式的意义:边长乘边长,实际是4厘米×4厘米=16(平方厘米)。]

周长与面积的数值相等,但单位不等,且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不能比较大小。

故这道判断题的答案是错误。

再看上面:100分=10分×10分。左边的单位是“分”,右边的单位是什么呢?“分×分=?”如果有这样的单位的话,那也是“平方分”吧!所以在这一步就犯了数学常识错误,那么后面的道理是一样的。

微信、QQ等网络通信软件传递的信息量是非常强大的,但是良莠不齐,有正能量的,也有负能量的。笔者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加的网友多数也是教师。但是,在看到的信息中有些很好,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经常在微信、QQ群中见到一些数学问题,很多的问题却是不可理喻的,因此想以此题引发思考。作为一个数学老师,都读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作为教学目标提出来,那么数学老师呢,也应该会“数学思考”吧。

下面继续出示两个网传数学问题,给老师们带来“数学思考”。

问题:

1.在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数,使它们成立。

看完后,不知老师们是怎么分析的。我谈谈当时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

问题1:无解的智力题

看到此题后我也兴致勃勃地动手试了一阵儿,没找到答案,还在群里回复:填负数可以不?最终也没能填出来。我后来认真分析,得出结论:此题无解。

左边两个被减数的和等于12,两个减数的和等于2,相减等于10;而右边两个差的和是23,10等于23吗?矛盾,所以无解。

当然,如果用代数的思想来分析也许更好,只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有难度,但教师可以用代数进行“数学思考”。

设四个方框中的数分别为:x,y,z,s,如图所示:

矛盾,方程无解。

问题2:提升“空瓶换酒”的解法

相信十有八九的人看到后都要去推算一番的,先买5瓶,得到5个盖和5个空瓶,4个盖换1瓶,4个空瓶换2瓶,还剩……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各式各样。只要细心地有条理地推算,相信很多人都能得出正确的答案:15瓶或20瓶。这是绝大多数人的解答。

但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这道题的解答没有上升到“数学”层次,只是一个具体的操作性的解答,所以还要对这道题的解答进行提升。

根据“啤酒2元钱一瓶,4个盖换一瓶”,可知一个瓶盖的价值是2÷4=0.5元;“2个空瓶换一瓶”,可知一个空瓶的价值是2÷2=1元。显然瓶里的酒的价值只有2-0.5-1=0.5元。所以10元可以买10÷0.5=20瓶里的酒,所以可以喝20瓶。通过这样的数学计算,结果一下就出来了。

当然,这是数学理论上的计算。此处还涉及“借”与“不借”问题,如果商家不借酒给消费者,只能喝到15瓶;如果商家借酒给消费者,就可以喝到20瓶了。

反思:

1.老师更应要“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来的核心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我们数学老师在面临各种问题时,应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数学现象中抽取出的数学本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因此,不但学生会“数学思考”,数学老师更应会“数学思考”。

2.“数学思考”的基础是提高学科知识

从上面的三个网传数学问题分析,数学老师不会“数学思考”,其实质就是“学科知识”的缺失。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教授对教师专业知识进行分类如下:①学科知识;②一般教学法知识;③课程知识;④学科教学知识;⑤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⑥教育情境知识;⑦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所以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做一个“业高一筹”的数学教师。

猜你喜欢
网传空瓶数学思考
满瓶不响空瓶响
用思辨批判的眼光看待“网传”解答
分批换VS一次换
买酒还瓶
数学课堂中的快乐元素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动动脑,你能喝几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