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好“两位”,从“我”到“我们”,让对话有意义
——例谈《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对话的构建

2020-11-12 06:00
关键词:排队道德与法治创设

黄 欣

(浙江省衢州市新华小学)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对话的文本,努力为儿童营造亲切、宽松、童趣的对话氛围。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要调试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教材编写组指出,教材不是一个与儿童对立的对象性的“它”,而是一个“我”,与学习者之间是一种“我们的对话”关系。

如何让“我”成为“我们”,让教材真正成为儿童成长的同路人,这就需要教师搭桥建梁,构建教材与学生之间有效的对话,引导学习活动,开展教育,使之服务于儿童思想道德的发展。那该如何构建呢?笔者认为要站好“两位”:

一、站好课程高位,构建承载当代价值观的对话,定准目标

某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时设计“动物劳动局”的对话场景,让学生为农民、警察、盲人、沙漠游客选择能给他们提供帮助的动物,然后代表人类表达感谢。

“对话”隐隐在传达“动物有用”的概念,动物对人类有用,人类离不开它们,所以要爱护它们。那么,如果没用呢?就不爱护吗?该“对话”是功利主义自然观的投影。部编版教材对时代背景下的自然观进行了重构。然而此案例中,教材新编了,教师观念却没有更新,因此对话无法承载时代意义,甚至与教材意图背道而驰,于儿童发展无益。

那么如何才能不偏不倚?要站好课程高位,构建承载当代价值观的对话。下面以《可爱的动物》为例,具体阐述。

(一)从顶层设计出发,观照时代精神

课程与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根据中央要求统一组织编写的新教材。部编背后的深义是将教材作为重筑中国人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貌的一项工程。它指向了儿童文明素养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重筑”的概念是要与过去相比有所改变,与时代相应有所更新。

部编教材摒弃旧有“功利主义”自然观,重塑的是“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一体化,人与自然是相依相生的关系,不是互相利用、排斥、敌视的关系。这就是教材蕴含的时代精神,意图转变的是功利的眼光、功利的思维。

教材变了,对话设计的理念也要随之而变。这就亟须教师站上更高的视野,从顶层设计观照,深度解读教材背后传递的当代价值观,把握教材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了解要转变的时代风气,才能构建有效的对话,使顶层意图更准确地落地,真正起到逐步塑造当代儿童精神面貌的作用。

(二)从教材架构出发,触摸价值观脉络

部编教材的设计,将国家要求渗透于儿童德育,二者有机结合。整体架构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发展,每一册都凝练出相应的教育主题,需要教师透过编排架构,去触摸价值观脉络。

1.理解整册架构

从单元架构上去读懂教育主题背后的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围绕“养成好习惯”这一教育主题而编写。好习惯的养成学习,分布在四个单元中,如图1:

图1

在“养成好习惯”的教育主题下渗透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共在”。“共在”就是与自己、自然、家人、同伴、世界共生共存、互相依赖、互相支撑的状态(如图2)。明白“共在”的生存状态,知道并努力养成能让“共在”状态更为和谐美好的好习惯,才是本册教材希望一年级儿童达成的目标。

图2

2.理解单元及单课架构

读懂了整册编排,明确核心价值,再看单元及单课编排(如图3)。

《可爱的动物》一课设置在第二单元。单元前三课通过儿童对大自然中的自然气候现象、动植物的生命现象的观察与认知,帮助儿童科学辩证地认知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知道大自然能给人类带来快乐与幸福,也有可能带来伤害和灾难。培养多学多思、科学探索的习惯。这三课结构相似,分为认识动植物特性,爱护动植物、和动植物交朋友,了解与动植物相处时的注意事项三部分。最后一课《大自然,谢谢您》是让儿童树立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感恩自然,顺应自然,学习自然,欣赏自然;知道我们与自然共在,我们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如图3)。

图3

如此,真正深度解析了教材,才能正确理解教材中活动的意义以及达成的目标,才能将意图落准,真正服务于儿童思想道德发展。

二、站好儿童本位,构建符合生长需求的对话,落实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内在情感、理性思考,还有身体活动的感知等。这些经验是儿童自发的,常是模糊、片段式的。这就需要教师站好儿童本位,立体解读经验,在教材基础上,构建符合儿童生长需求的对话,将经验由模糊变明晰,最终自觉意识化。

(一)切准认知模糊点,创设对话,让认知有增量

结合教材目标,以儿童认知为基础,切准学生认知模糊点,创设对话,以此唤醒经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对话中实现道德认知的增量。

某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时,创设了“小组排队计时比赛”的对话情境,比哪个小组排得静、齐、快。这个活动对话中,教师利用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开展排队比赛,学生积极性很高,每个小组基本都做到了静、齐、快地排队,看起来美好。但是,合适吗?认知有增量吗?

仔细分析,《大家排好队》这一课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公共场所排队、守秩序的好处,树立在公共场所中的规则意识。教材定位是在公共空间。再看学情,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个多学年的常规学习,排队技能基本学习了,基本建立了在“正式场合”排队的认知,这种站军姿式的排队法其实无须再学。学生真正模糊的认知是什么?是在“非正式场合”的排队,比如上下公交车、在超市买东西等“非正式场合”能否排队?排队有什么好处?而在这样场合排队是不需要站军姿式列队的,强调的是秩序观念。显然,案例中的对话设计仅停留在排队练习,学生认知是零增量的。不如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如图4),先了解学情。

图4

教师要成为儿童研究者,在充分调查所教学生的认知情况、摸清学生认知的模糊点后,才能帮助教师找到教材与学生认知之间的重合点,明确认知的起点,才能有效建立起教材与学生之间“我们”的对话关系(如图5)。

图5

(二)找准情感共鸣点,创设对话,让情感能照亮

教师要深入理解生活经验,不能表面化解读,将其仅作为吸引兴趣的手段,只停留在经验的感受层面。经验是整合的东西,还有触动内心的东西。因此,在回顾儿童生活经验的时候,找准情感的共鸣点,进一步去唤醒、去照亮,为对话注入情感的意义。

1.在已有体验中寻找共鸣点

结合教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经历,将他们隐性的情感体验唤醒,从中找到共鸣点。

比如《可爱的动物》一课,有教师就创设了“我和我的动物朋友”这一对话。借助课前实践单,让学生回望生活,回忆自己和动物的故事。有了这部分记忆的提取与唤醒,就有了情感扎根的土壤。课堂上交流时,学生就能将他们与动物的故事,更生动地交流起来,在相互交流中,情感相互催发。

再如,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家一起来》第一课时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与价值,体验合作的快乐与意义,教师设计了三组关于“合作”的对话——

(1)游戏里的合作:进行“贴鼻子”游戏,带领学生感受合作的乐趣,获得初步体验。

(2)学校里的合作:重点呈现班级学生集体活动的照片——值日、拔河、跳长绳、打球、课本剧表演等,唤醒体验。学生一下子跃入了熟事中,生活经验被激活了,关于“合作”的快乐与共赢,学生有了可打开的空间,结合自己的故事,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3)城市里的合作:出示当地创建文明城市的真实情境,聚焦不同岗位人员的行动,各个社区的活动,大小市民的行动。这又是学生参与过的,是他们熟悉的经历,情感进一步被提升。

这个片段中,教师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在熟悉经历中找到情感共鸣,回顾交流中,一步步丰富了合作的内涵,将合作的价值一点点扩展开去,逐步帮助学生建立对合作的认同,激发学生乐于合作的意愿。

2.在主动实践中创设共鸣场

有时情感的共鸣场,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能进一步丰厚,得以形成。

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风儿轻轻吹》中第一板块“风儿在哪里”的教学。这一板块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风,与自然亲近。教师抓住低年级孩子喜欢游戏的特点,将这一板块细化为“找风”“捉风”“变风”“玩风”等游戏对话,去感受无色的风,去触摸无形的风。课前,布置“寻找隐身者”游戏,请学生充分调动眼、耳、鼻、口、手、脚,到生活中去找风并记录下来。课中,“介绍我的隐身朋友”,学生带来了花、扇子、风声和树叶摇动的录音,还拍下了水纹照片等。教师引导学生从“看到的风”“听到的风”“闻到的风”等不同方面进行展示交流。随后,一个“捉风”“变风”的连续活动,让学生明白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然后过渡到“和风儿一起玩”的教材板块,让孩子到户外和风一起游戏——吹泡泡、玩纸飞机、转风车等。

在这一系列有趣的对话中,风变成了课堂的一员,学生成为风的同伴。学生亲近自然,主动积累了情感体验;而在课堂的生生互动对话中,情感碰撞,形成更大的共鸣场,充分感受风的无处不在,风的可爱有趣。亲近自然的情感在对话中自然地流动起来,在实践中丰盈起来。

(三)撬动思维拐点,创设对话,让思维有突破

《道德与法治》课程关于习惯的目标,不仅包括了行为习惯,还有思维习惯。要转变旧有思维,形成新思维并养成习惯,是一个长期过程,它贯穿在各课的教学中。找到学生已有思维经验与教材所传达的新思维之间的拐点,也就是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来创设对话情境,引导思辨,才能破旧更新。

以《可爱的动物》一课为例,教材第一板块是“我喜欢的动物”。课前,调查发现孩子对于“动物”的认知思维很大一部分局限于对动物外形、运动习性的喜爱,对于“把动物当成和人一样的生命来尊重”的思维是缺少的。这就产生了拐点,需要教师在此处创设对话,让思维拐弯,帮助学生扩大原有思维,形成“共在”思维。

如图6,某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四个对话。“动物大剧院”,从外形、色彩、运动、声音猜动物,模仿走路、唱歌等体验活动。“动物明星会”,交流课前实践,进一步激发兴趣。动物仅仅是因为这些才可爱吗?此时,走进“我们的成长册”对话,将人类与蝴蝶、熊猫从出生到长大的过程同组呈现,引导学生交流发现,感受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相似。“动物照相馆”里呈现各种动物的神情、亲子相处、同伴共处的画面,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动物世界的情感。

图6

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从对“动物”相对表面狭窄的理解,转向“看待生命”这一思维。如此,联系教材,关注到儿童思维拐点,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转变。

(四)回归儿童生活热点,创设对话,让习惯可扎根

品德教育应从儿童生活中来,回到儿童生活中去,具备实践品性。课内学习结合后,要回归儿童生活的“热点”,此处“热点”是指儿童当下的生活。通过实践对话的创设,让良好的习惯扎根。

比如当《可爱的动物》教学结束后,教师结合临近的“国际爱鸟周”,引导学生参与“和鸟儿共飞翔”的主题实践——

综上,只有在国家意志与时代精神的广角下,站好课程高位,整体把握教材,同时,以儿童为本位,抓住认知模糊点,找准情感共鸣点,撬动思维拐点,最终回归儿童生活热点,创设对话,立体丰富对话意义,将儿童的主体性根植于有机关联的学习内容以及充分互动的学习活动之中,体现过程性、活动性、探究性、生成性,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才能让品德教育更真实、动人、有效。

猜你喜欢
排队道德与法治创设
怎样排队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巧排队列
三角龙排队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排队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