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地理选择题实战技巧

2020-11-13 07:51广东何咏欣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考题选择题剪纸

广东 何咏欣

近几年,全国高考地理题基础知识考得比较少,难度较大,有点像奥赛题,大多高考题、模拟题不按常规出牌,材料新颖、生僻,设问角度独特,部分选项模棱两可,问答题答案超出大部分考生常规表达的能力范围。每套高考题、模拟题,总有一些题目得分率很低,争议和质疑声音很多。

虽然试题得分平均分低,但符合高考的要求。高考的目的是选拔学习能力强的考生,不是选拔死背书的考生。现在的高考地理题,有点像语文阅读理解,面对陌生材料,考生如果能迅速理解其中原因,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是学习能力强的表现。这样的考查方式也符合高考考查的核心素养,这才是“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作为一线教师,就算争议和批评声音再多,也无法改变试题和答案,只能从高考题、模拟题中摸索出经验规律,在这些“不按套路出牌”的题海里找到新的“套路”,在高考实战中提高得分。

高考题求新求变、求考查考生能力,绝大部分材料老师们也没见过,甚至很难理解,考生遇到这些材料题更是一片空白,无从下手。但选择题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考生写出其中的因果情况,只要选对了选项就是赢家。而大部分考生,因为某些共同的原因,总是选不对选项。下面就具体题目,分析考生的主要错因,总结部分选择题的实战技巧。

案例一:

(2017年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图1

1.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根据图中“小桥流水”的景观,第1题考生很容易排除A,B选项。而珠三角河网密布,不少乡镇有“水乡”景点,珠三角的考生会因自己的生活经验完全忽略了D选项而直接选C选项,连带第3题也不多加思索就选择了“粤剧”。考生会庆幸自己见过这样的景观,庆幸高考中出现了自己熟悉的题目,甚至非常相信自己肯定做对了两道题。哪怕公布正确答案后,考生还努力地找出多个例子和理由去论证C选项的正确性。

较多时候,选项也许没有问题,但不代表它就是正确答案。因为这些高考题是“材料题”,那就必须依据材料来推断。高考题是专家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修改而成,试卷里的每句话、每幅图表、每个细节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考生只看到“小桥流水”这一材料,却没有看到“剪纸”这一材料。或者换句话来说,如果命题人只想考查“小桥流水”,为何花大量篇幅来介绍“剪纸”呢?“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说明图示地区除了“小桥流水”河网密布的自然地理特征,还有“剪纸”文化悠久这一人文地理特征。只要考生发现这一点,就会在同为河网密布、水乡众多的C,D选项中犹豫,又联想到鲁迅笔下、全国有名的周庄水乡,结合“剪纸”文化,就容易选出D选项了。

第3题,很多考生首先排除或者不敢选这个不明确的D选项。但因为第一题也排除了“珠三角”,第3题就不能选“粤剧”。而“川剧”、“豫剧”根据“河网密布”的特点也容易排除,只剩下D选项了。不需要知道“越剧”是哪个地方,也可有理有据地排除A,B,C选项,大胆选D选项。

案例二:

(2017年全国卷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第6题,大部分考生选了B选项“土壤肥沃”,而且信心满满,因为材料里明确显示“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高考题再次证明了“没有问题的选项不一定就是正确答案”。材料题除了要忠于材料,也要忠于设问本身。如果命题人设置的答案是“土壤肥沃”,为何在第6题题目里为“刀耕火种”花了45个字的篇幅。基于平时的复习习惯,大部分考生都有避重就轻的惯性思维,很容易捕获并主动放大自己熟悉、理解的材料,对陌生、难度大的材料有厌恶情绪,潜意识里想忽略。“刀耕火种”这个词虽然大部分考生不理解,但如果能从设问中明白命题人的用意,就知道“土壤肥沃”这个选项是专门设置的陷阱。避开干扰项,再认真分析题目,还看到“之前”“直接”等对比性的词语,推测“刀”和“火”是用来处理“热带地区”的雨林植被,而“泛滥区”因洪水淹没,原生“植被缺失”,不需要处理,可以“直接”种,从而选出正确的D选项。

案例三:

(2017年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

图3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第7题只需要仔细看图就可以选对,算是送分题。第8题因为材料里明确了“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直接选A选项。第9题难度大,无从下手,只能蒙一个。这些是大部分考生的做题思路。但其实他们都被材料和第8题的A选项蒙蔽了,也忽略了第7题的引导作用,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分析第9题。

第7题不但考查读图能力,也暗示了这个影响因素是东西向递增或递减的。根据这思路可以排除第8题B和D选项,而A选项的营养盐来自哪里、是否自西向东递增?图里除了经纬度,还标明了“上海”,材料里也明确“长江口附近”,又结合“自西向东”的变化,可以联想到营养盐是来自于长江的。但越往东,营养盐浓度越低,浮游植物密度也应随之降低,又明显地违背图上实际情况,所以可以排除A选项。剩下一个看似无关的C选项,再根据长江输沙量往东递减,使得海水透明度增加,浮游植物密度随之增加,符合图上实际情况。

第9题,有冬夏季节的变化,故与长江水量有关,又要判断东西方向的变化,还是要基于第7题和第8题的分析。这一组题,看似互不相关,其实是层层深入,前面的题起到提示作用,后面的题是提升难度,很巧妙。

根据材料和选项的科学性,考生容易排除掉两个选项,排除后剩下的两个没科学错误的选项,考生不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喜好而看上了某个选项,甚至为自圆其说想出很多例子和理由来支持它,继而选定了这个选项。“没有问题的选项不一定就是正确答案”,一定要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全部材料和题干,仔细分析从而找到新的灵感。根据材料的指引,选定“无科学漏洞且与材料相符”的答案,才是正解。

案例四:

(2015年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这是一组理科逻辑思维很强、难度很大的题目,单看材料,很难下手,甚至完全不知所云。当考生看不懂材料时,可以从题目甚至选项入手。从第1题的选项可以知道,“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跟侵蚀、沉积有关,有了思考的方向。再根据材料中“2米”“远近”“沉积、侵蚀”等信息,大胆作剖面辅助图,结合1975—2004年的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大,可推出D选项。

第2题是第1题的升级版,不但要从距离变化推出侵蚀或沉积的最终原因,还要分析每个选项中黄河发生怎样的变化,导致河口是沉积增加还是侵蚀增加,才能进一步找出与上述最终原因相符的选项。难度非常大,任意一个小环节稍有差错,必将导致选错答案,还需花费大量的思考时间。通过第1题的经验,知道1992—1997年期间是侵蚀了,容易排除C,剩下的3个选项都涉及黄河水量的增减。因题目是单选题,不管最终需要得到水量增加还是水量减少的答案,如果能找到两个选项的结论是一致的,这两个项就可以“团灭”。这时候考生需沉住气分析难度较大的D选项,用水量减少,河流水量增加,结论与A选项一致,故正确答案就是B选项。

高考前学生总爱开玩笑说“蒙的都对”。其实,就算不会分析、不能解释原因,能选对拿分,不是好运气、不是投机取巧,是一门科学、一门技巧和能力。

文综考试时间很紧,第Ⅱ部分总分56分,得分难度更大,分选差异度不大。地理选择题每题4分,总分44分占了半壁江山,可以说选择题得分奠定了地理总分的水平。而选择题不必严谨地写出解答思路,有很多巧妙的方法帮助考生找出正确答案。在题海里遨游,不是为了考生在高考中偶遇到熟悉的题目,而是通过大量的做题,让考生发现、总结做题的规律和技巧,指导下一次的做题。

猜你喜欢
高考题选择题剪纸
一道2021年高考题的四种解法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剪纸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一道2017年高考题的解法与推广
等差数列各项绝对值的前n项和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