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使描写更生动

2020-11-16 02:07班俊英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展开东篱诗句

班俊英

有这样一道小作文题,个人觉得是非常好的考题,请看题目:

请按要求完成片段写作。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中的诗句,生动地描写出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景象,给人以清新     之感。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的名句,把自然之景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       意趣。

请你从上面两句诗中任选一句,细心体会诗的意境,发挥想象,生动描写,将诗句改写成散文片段。(自拟题目,字数不少于200字。)

该题是课后思考题的变体,对语文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标准及写作训练体系,还有古诗词课堂教学都有很强的学理依据,有一石三鸟之效。基于此,谈谈我对该考题的认识。

一、“展开”的关键是“再现”

(一)关于“意”和“想”

“意”指诗情;“想”就是再现。“意”和“想”是指改写散文要符合原诗内容与意境意趣,有理有据,选定立意但不急于衍义立意,而是在大背景下,或展开想象,用笔墨描绘出摇曳多姿的画面;或用文字叙说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曲折的情节。

1.“再现诗情”,选定立意。

对文本的准确、深度把握是改写的前提。《饮酒》诗中,陶渊明用浅显的语言记结庐之事,绘山中之景,抒隐居之情,是特别有情趣的一首诗。诗人先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四句写自己的“志趣”,中间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情趣”,最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自己的“意趣”。改写前应先对全诗的“意”即诗情有准确的把握,再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进行赏析,这句话里有自然之景,有悠然自得的心情,还有一个远离世俗后自得与恬淡的诗人形象。在准确体悟“意”的基础上“想”,有诗情有想象,有理有据、有情有感,就能改写出好   文章。

2.“切换镜头”,展开想象。

“切换镜头”指可以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展现画面。可以是人称的角度,如《东篱菊,悠然心》是第三人称“五柳先生”,《湖东春行》(均见文末“例文呈现”)里,则是从“总—分”的结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不同角度,对“沿途早春景象”“野花、小草”进行画面想象、生动描写,使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湖东春景再现于眼前。

(二)关于“点”和“面”

“点”和“面”主要强调的是写法,即如何表达。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过程,且过程要扎实,而扎实就需要细节。诗句向来以凝练为要,将一句诗改写成二百多字的散文,就是要生动形象地描述细节。生动不等于好词好句、修辞手法等的运用,生动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所以,生动描写就是“放大拉长”,把“点”展开,放大为“面”。具体做法如下:

1.把瞬间发生的事拉开了慢慢写。

如《东篱菊,悠然心》:“胸前挂着一个布袋,两手小心翼翼地摘着一朵一朵黄艳艳的菊花……仿佛放的不是一朵花,而是一个幼小可人的婴儿。”将观察到的特点细细地描述为一个有一定时间感的过程,余映潮老师称之为“清晰的放大”。“五柳先生直起腰,用手擦擦脸上的汗,又捶捶腰,然后抬头看看天。有鸟儿鸣叫着飞过,他招了招手:慢点飞,不着急——便又眺向远方……”用描述性的语言写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则是“细腻的放大”。

2.把综合的东西分解开来,不动声色地细细写。

《湖东春行》中“满怀喜悦地欣赏着沿途清新的早春景象:野花散在草丛里……诗人应接不暇,他好像听到了花草咯咯笑的声音”这样的描述,我称之为“分解式放大”。

此外,“放大拉长”还可以将诗句构思为一个小故事,如《东篱菊,悠然心》中这一句,余映潮老师称之为“聪明的放大”——“看着斜阳照射下的南山,树木苍翠,山峦起伏,‘心远地宽,不与世争,悠然自得,他自言自语着,脸上露出了微笑,那样的恬静与淡然。”安排好结尾的或抒情或议论或描绘,则是“情感与智慧的放大”。

二、“展开”的前提是“输入”

(一)关于“入”和“出”

要完成此片段作文,我认为还要处理好两个字:“入”和“出”。在这里,“入”和“出”至少包含三层意思。

1.“入”和“出”主要指学法。

“入”为语言感知、积累内化,比如语言积累、理解赏析等;“出”为语言建构、表达交流,比如体验共鸣、个性表达等。具体说来,“入”指阅读理解能力,“出”则指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入”的阶段,而是要达到“出”的境界。因为,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个性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古诗词课堂教学不能只进行字词诗句的识记、诗文的翻译,更不能以背代学,而是要通过品读赏析学习活动,进行各种语言表达训练。比如,像余映潮老师说的:通过解读诗句含义,进行叙述性语言表达训练;通过品析诗句,进行分析性语言表达训练;通过品味字词,进行欣赏性语言表达训练;通过想象表达,进行描述性语言表达训练。我认为:理解是输入,表达是展开。“入”是“出”的基础。“入”和“出”,提升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浸润的是语文核心素养。

2.“入”和“出”又指变式学习。

“入”,是学生对古诗词中形象、情感、语言有准确的领悟,能感受到文字里面的聲音、色彩、画面,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及心灵世界,就是说要通过学习,能够感受到古诗词语言文字的“美”,能够由语言建构的理解上升到生命建构的高度。“出”,即能用不同的体式来改写,如小散文的形式,想象画面,再现诗中人物的情态、景物的形态、事物的状态,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和体验,与作者相遇相通。

3.“入”和“出”又指教学双方。

“出”的主体为教者,“入”的主体为学生。杜威有一句经典名言,“教之于学,犹如卖之于买”。没有人把东西买走,不能说把东西卖掉了。同理,学生没有学会,教师就不能说自己教过了。只有教师的“出”,通过真实的“做”,切切实实内化成了学生的“入”,才能说教学是真实发生的。所以,在关注教材研读、教学内容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初衷是让学生学会。

(二)关于“格”和“局”

“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这里,我将“格”和“局”理解为立意与境界、过程与结果。

小小试题,立意“格”与“局”并进。它全面考量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张力、审美品质、文化积淀等语文核心素养。初看,这几句诗再熟悉不过,学生背诵、默写、填空不在话下;再看,考题要求也似曾相识,但做到完美颇有难度。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思考探究——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能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展开”激活了学生的“输入”系统,于是,意境、画面、情感等变得栩栩如生。

三、例文呈現

1.教师下水作文。

东篱菊,悠然心

正是九月菊花盛开的时节。五柳先生在自家的篱笆墙小院里,穿着粗布的大褂,胸前挂着一个布袋,两手小心翼翼地摘着一朵一朵黄艳艳的菊花,细长的花瓣儿像笑眯了的眼。他是那样的爱惜着这些菊花,几乎每摘一朵都要放在鼻子下闻一闻,然后满足而小心地放在胸前的袋子里,仿佛放的不是一朵花,而是一个幼小可人的婴儿。

太阳已经偏西,晚霞映天。五柳先生直起腰,用手擦擦脸上的汗,又捶捶腰,然后抬头看看天。有鸟儿鸣叫着飞过,他招了招手:慢点飞,不着急——便又眺向远方,看着斜阳照射下的南山,树木苍翠,山峦起伏。“心远地宽,不与世争,悠然自得”,他自言自语着,脸上露出了微笑,那样的恬静与淡然。

2.学生作文。

湖东春行

春天已然来了,此时的阳光与冬天的相比多了ー丝温暖。澄碧的天空像用水洗过一般,一匹白马美丽的影子倒映在钱塘湖的镜面上。消瘦的诗人坐于马上,满怀喜悦地欣赏着沿途清新的早春景象:野花散在草丛里,羞涩地打着朵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带着特有的香味在风中摇曳,像少女明亮的眼睛,像散落天河的星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睁大好奇的眼睛打量着眼前的这个世界。他们穿着嫩绿的衣裳,个头还小,刚刚才没过马蹄。诗人应接不暇,他好像听到了花草咯咯笑的声音,春天的喜悦、隽永的诗句在诗人心中蓦然绽放。

(内蒙古包头市昆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014010)

写作教学还是要有个系列

现在很多学校几乎放弃了作文课,只有临考前的应试作文训练,写作教学溃不成军。为改变这一状况,加强写作教学,引导学生系统地练习写作,新教材设计了相对独立的写作教学序列,但在呈现方式上并不强调系统,而是尽可能地和任务群的“专题研习”结合。高二的写作教学,大多数单元都是融汇到“研习任务”中,作为“研习任务”其中一部分。另外也有少数单元的写作教学,和“单元研习任务”关系不大。比如外国文学单元安排了“申论”,和单元教学内容的结合度并不高。多数单元后面附加有一个用仿宋体排列的写作专题知识讲解,是“方法性知识”,配合写作课的,虽然写得比较简单,但老师可以借此发挥,把写作课安排好。高一已经学过12个专题的写作,高二又设定了9个专题,分别是:材料的积累与运用、思路与逻辑、审题与立意、学写小小说、深化理性思考、学写申论、语言的锤炼、说真话抒真情、文章修改。指导思想是读写结合,在阅读单元中把写作内容、方法的训练与阅读整合,达成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写作任务的目标。高二的写作设计偏重议论文和说明文,偏重思维训练(包括逻辑思辨力),适当考虑高考作文的要求。写作教学是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训练,需要多模仿、练习和体会。欲速则不达,太功利教不好作文,还可能败坏了学生写作的胃口。高一高二的写作专题教学要想办法安排好,不要一上来就是应试技巧和套式作文,先打好基础,然后到高三再考虑如何面对高考。

——温敏儒在回答“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新在哪里?”时这样说

猜你喜欢
展开东篱诗句
李久香
六一来了
深秋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段落巧安排?说理更精彩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
有一种美丽叫善良
世间每一朵菊花,都有东篱的香气
何不采菊东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