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分析

2020-11-17 06:46董荣荣薛善之陈华琴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46期
关键词:围术预防性置换术

王 静,董荣荣,薛善之,董 玲,陈华琴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盐城 224006)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临床常见的并发症,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不可避免损伤下肢肌肉、骨骼及血管,因而进一步增加了该并发症风险,故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1]。围术期护理对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较大,为此本院总结了一套针对性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措施,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对比分析了其预防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围术期常规组和预防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置换术指征,且术前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预防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7~74岁,平均(65.48±8.65)岁,病程1~3年,平均(1.89±0.96)年。围术期常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6~74岁,平均(65.52±8.47)岁,病程1~3年,平均(1.89±0.9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围术期常规组患者常规实施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管理、术后患肢护理等,预防组针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加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评估与干预

术前,综合分析患者检查资料、病史和用药史等信息,参考《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2]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高龄、高凝血、长期制动、糖尿病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根据患者具体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逐一防控各因素。术前,开始预防性护理的实施,指导患者开始低脂膳食,增加每日饮水量,适当下床和床上活动,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严密监测患者血脂、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并及时与医师沟通,协助医师确定合理的手术时间。

1.2.2 术后下肢监测与管理

术后早期抬高患肢,严格进行冰敷促进水肿消退,同时自上而下缠绕弹性绷带加压包扎预防血栓形成。定时测量下肢围度、皮温、观察肤色,若发现患者皮肤青紫、皮温升高、下肢疼痛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师,协助完成影像学检查和抗凝治疗。术后6 h后,指导患者开始床上运动,尤其是强化踝关节跖屈和股四头肌的主动锻炼,每次锻炼30 min,每日练习2~3次,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等情况发生。术后24 h,可开始直腿抬高训练,抬高后尽量保持10 s左右,每日间断练习30~50次。

1.3 观察指标

术前和术后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患侧股静脉血流速度,分别在术前静卧和术后静卧状态下测量股静脉血流速度,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检测值,对比两组术前术后超声检测结果[3]。(如何测量股静脉血流,此处应该有具体的方法和仪器),同时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两组术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和平均速度显著高于术前,且预防组显著高于围术期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后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

表1 两组术前/后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0.05.

分组 n 锋速(cm/s) 平均速度(cm/s)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预防组 30 25.89±6.57 54.03±8.69* 14.63±2.96 36.09±8.69*围术期常规组 30 24.89±6.57 40.16±10.68* 15.63±1.85 24.69±7.36*t—1.036 12.639 1.139 11.869 P—0.892 0.021 0.796 0.023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预防组出现了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33%(1/30)。围术期常规组出现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0.00%(6/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深静脉血栓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常见并发症,该病症不仅可导致患肢缺血坏死、影响手术效果,同时可引发肺栓塞直接致死,危险性极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有限,且病情进展较快,因而其预防意义重于临床治疗[4-5]。

目前,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研究逐渐增多,预防性护理的实施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较多文献报道显示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实施针对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0%~30%,但是尚无标准化的预防护理模式,需进一步总结分析[6-8]。为此,本院总结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特点,针对患者存在的创伤、术后卧床等高危因素,编制了一套护理措施,从术前开始,积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次研究对预防性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发现,预防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围术期常规组(20.00%),可知预防性护理可有效提升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进一步追踪研究发现,术后两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和平均速度显著高于术前,且预防组显著高于围术期常规组,可知经过积极的预防性干预,可改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而股静脉血流速度可有效避免血小板的沉积,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积极实施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围术预防性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PRECIXION X-RAY 225生物学辐照仪常见故障维修方法与预防性维护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现代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2021 年下半年专题预告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