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分层管理对神经内科护理质量及医患满意度的影响

2020-11-17 07:22
安徽医专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神经内科科室

凌 清

神经内科是医院的主要科室之一,是危重患者抢救的重要科室,其工作复杂,工作量大,对护士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高,与此同时患者也相对较多,病情变化快,极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1]。而有相关研究发现,规范的管理流程,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神经内科不良事件的发生,这对提高护士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2]。当前,大部分国内外医院都实施了以“能级体系”为基础的护士培训,专门针对不同层级护士实行相关特异性的培训内容,而且效果显著[3-5]。这就逐渐形成了以“护士能级进阶模式”为主线的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即依据各科室护士的工龄、学历、实操能力、科研、临床经验等能力将护士们分成不同类别和层级,并具体划分不同层级护士的岗位职责[6]。本文选取了本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26名、脑血管病患者208例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效果,现将具体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本院神经内科26名护士,护士纳入标准为:护理或助产专业本科、大专毕业,取得护士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参加岗前培训并考核合格,身体状况良好,意识清醒,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本次实验不包括实习护士、产假或病假的护士。常规管理应用于2017年7月-12月,并选取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104例,包括男性72例,女性32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42.37±12.65)岁,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对照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27.52±6.62)岁。本院护士分层管理开始于2018年1月份,故选取2018年1月-6月收治的104例脑血管病患者,包括男性76例,女性28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42.53±12.68)岁,将其划分为观察组。观察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28.52±7.8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条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院(除急诊科、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在2018年1月之前,科室护理采用的是常规管理模式,由科室护士长根据每位护士的工作能力,弹性安排具体工作。医院会定期对护士的护理技能及护理质量进行考核。

1.2.2 观察组 在2018年1月之后,采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依据本院护士的工龄、学历、实操能力、科研、临床经验等能力,将护理人员分为五级(N1-N5),具体方法如下:①N1:新入职护士,参加岗前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后参加各班次轮值,在上级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分管患者,承担分管患者的护理工作。②N2:初级责任护士,经考核合格并定科,承担分管患者的护理工作,正确识别病情变化和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在上级老师指导下参与科室质控,参与实习生临床带教。③N3:高级责任护士,取得护师职称,通过院内急危重症培训并考核合格,熟练运用护理程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并实施,参与查房、危重症及疑难病例讨论,承担提升护理业务水平,胜任本科室护士和新入职护士带教工作。④N4:资深护士,专科护士取得主管护师职称,承担科室科研主力和新技术、新项目培训工作,指导下级护士开展临床护理实践,负责组织科内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参与护理会诊,协助护士长分担科室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工作。⑤N5:高级护士,取得副主任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组织协调科内工作,做好科室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参与本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修订,承担临床教学和院内外授课工作,开设护理门诊、组织院内会诊,解决疑难问题,承担科室科研主力,主持护理专科的相关学术活动。对护士进行分层培训:根据科室工作需求,将所有参与实验的护士划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不等,每个小组指定1名组长,组员包含不同层级护士。神经内科目前成立了优质护理小组、伤口感染小组、静脉治疗小组以及新成立的科研小组,这些小组成员可重复。针对各层级护士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对各小组进行分层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各护理工作方面的质量监控和讲课培训,小组成员参加学术会议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等等。

1.3 观察指标 将神经内科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6个月时间作为统计时间口径,以本科室脑血管病患者为例进行护理质量评估,着重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调查医患满意度等。

1.3.1 护理质量评估 内容包含科室的基础管理、病房以及病区管理、护理文件书写、科室药品和器械管理,以及急救物品管理、护理落实情况等。每项内容评估最高均为100分。

1.3.2 医患满意度评估 使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神经内科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调查,量表满分100分,9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评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患者投诉的统计标准是指患者向院纠办投诉。

1.3.3 护理不良事件 包括在临床护理中发生的输液反应、给药错误、压疮、跌倒、坠床,以及患者走失、私自离院等。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后,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x± s,n=26)

2.2 两组患者投诉率和护理满意率比较 护士分层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较护士分层管理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投诉率和护理满意率比较 例(%)

2.3 实施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护士分层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分层管理实施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实施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3 讨 论

护理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护理质量的提升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帮助患者病情康复[7]。特别是对于神经内科而言,危重患者多,护士护理工作量大,这对护士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护理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向为“以患者为中心”。传统的护士管理模式只重视患者的治疗护理以及具体临床操作等,由于护士间沟通较少,协调配合较差,对护理质量影响较大[8]。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不同层级、不同业务水平护士的能力,充分发挥护理小组的团队优势,有效保障了科室的护理质量[9]。本次实验显示,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神经内科在科室基础管理、病区管理等方面的护理质量均比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前显著提高,并且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从6.09%下降到2.81%。这可能是因为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护士对个人和团队的工作任务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做到明晰职责、落实到人。同时,有护理组长的监督和指导每位护士、每项护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护理不良事件,所以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护士们的护理质量。观察组患者投诉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护士分层管理模式能减少患者投诉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应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士的专业护理水平,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进一步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者工作的满意程度,缓解医患矛盾。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神经内科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体会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脑血管病知多少
气管切开时机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