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街道干部的几则日记

2020-11-19 02:42周张帆
长江丛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街道居民社区

■周张帆

2月4日 农历正月十一

最沮丧的一天

晚上十二点的街道清冷,空旷。骑着单车,很想大吼几声。半个月来,今天大概是最让我沮丧的一天吧?

1月20号晚上,给妈妈打电话。妈妈问今年有几天假啊?可以在家呆几天?我告诉她值班安排还没出来,不过猜想应该至少可以休息五天,希望到时候可以带了康康回老家呆上三天。然而,第二天下午,街道忽然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精神和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指示精神。

会后很快就出台了工作方案,我被编入宣传组,并且要指导街道所辖的其中一个社区的全面工作。所有街道的机关干部不能总坐在办公室,要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深入社区,和社区一线的同志们一起,全方位参与各项防控工作。分配给我负责的社区是一个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共有12个小区或院落,居民2602户,户籍人口5442人。

晚上打电话告诉妈妈,今年回不去了。看着情形,应该是一天假都不会有了。

从那时候起,每天早上七点半从家里骑单车出发到街道,先抓紧处理一下宣传方面的事务,然后九点半左右到社区,十二点回街道,吃盒饭,处理街道原来的本职工作,下午两点半再去社区,五点半再回来吃饭。吃完饭,再处理本职工作,再去社区。早的时候十点下班,更多的时候十二点甚至更晚下班。

其实很多时候,忙得没有时间去感受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来不及沮丧或者郁闷,只剩下一件又一件亟待处理的事情。

今天下午三点,接到张女士的电话,说她父亲在隔离点,呼吸很是困难,但隔离点暂时不能提供医院那样的治疗服务,托我想办法转到医院去治疗。我打电话和医疗组的同事沟通。他说,我真的没有办法,手机已经被各个社区的求助电话打到发烫了,我是真的没办法。声音沙哑,几乎带着哭腔。

挂了电话,我只得给张女士回电,请她谅解,社区和街道真的没办法解决,只能上报等床位。张女士最开始还比较理智,说我知道你们不易,你确实尽力了。说着说着,声音开始哽咽,也越来越激动,“你们怎么可以不管我父亲的死活?怎么可以让一个老人孤零零在隔离点等死?”……半个小时,我其实不太记得自己到底说了什么。再耐心的解释,也抵消不了我没办法解决问题的事实——我没办法把她父亲送进医院治疗。想起医疗组的同事电话里的声音,我的声音大概跟他也差不多吧?

电话刚挂不久,社区门口又来了一位李女士,说她的父亲平时独居,近几天发烧,她过来照顾,感觉症状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很相似,托我们联系住院。她戴着口罩,主动离我们保持两米以上的距离,言辞恳切,泪眼闪烁,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我只能告诉她,我们上报,但是现在实在无法承诺能给她的父亲提供床位。她表示理解,并说打算自己想办法。

她缓缓转过身,伸手擦着眼泪。那一瞬间,仿佛遗忘了许久的情绪席卷而来,沮丧感瞬间将我浑身浸泡,久久不散。

我能做的,只能是把居民求助的信息搜集好,把疑似病人的信息和相关资料整理后及时上报给街道防控专班,然后再由街道和区指挥部对接,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处置。

定点医院的床位真是太稀缺了,120的电话很难打通,因为有太多的人在拨打,接线员会提醒你前面有N个人在排队——然而我们要一次次面对这些等待住院的病人和家属们,面对他们的恳求,他们的眼泪……火神山、雷神山快些建好投入使用吧!支援队快点来吧!病人住进医院才有希望啊!他们要靠着这希望支撑下去啊!

回到小区,在池塘边的椅子上坐下。夜很静,有风,清冷。真的好累啊,身心俱疲。从筹备军运会开始,连续工作四十天没有休息,打了一场持久战。而去年一年52周,能双休的周末屈指可数,还值过四十多个夜班。没想到新年伊始,又来这么一场尚不知何时可结束的攻坚战。

好累。

2月22日 正月二十九

最忙碌的一天

防控升级,工作调整。除了兼任宣传组的工作之外,还加盟了封控小区小组,负责小区的封闭管理工作。封闭管理的确是有效切断传染源,严控人员流动的“绝招”。每个小区仅保留一个出入口(敞开型的小区也是如此)。其它出入口利用挡板或者水马进行物理隔离,并安排人员开展24小时值守,只允许外出就医和参加一线防控工作的人员出入,还要履行出入登记、体温测查、查验证明(病历或单位证明)等严格的审核程序。

从上午十点到晚上七点,我和同事老汪,还有街道城管执法中队的十多名同事一起,在环卫公司和志愿者司机车队的支援下,拖送水马(一种用于分割路面或形成阻挡的塑料壳体障碍物)10车次,共运回水马232个,一共封堵了5个路口。该社区整个组团只保留一个出入口供有特别需要的人员出行,实现了更严格的封控管理。封堵完这5个路口之后,这个由沿江大道、黄浦大街、解放大街和永泰路围合起来的小区最终只保留有一个出入口。社区迅速组织人员在这里扎好了帐蓬,安营扎寨,准备好了桌椅、音响、测温仪、记录本等值守用品。

这九个小时中间,我们只花五分钟吃了饭,三分钟坐下打了盹,上了两次厕所。

习惯了以数据事实来汇报工作,今天这日记可真数据化。

2月27日 农历二月初五

最温暖的一天

昨晚回到小区后照例在池塘边的长椅上小坐,接到一个社区书记的电话,有一位密切接触者今晚要送到隔离点去,是位残疾人,他的轮椅已经很破旧了,无法搬下楼了,问我能不能帮忙借一个急用。

我问这个人是谁,她说是老聂。

老聂?我可太熟悉了。2000年,我到现在的单位上班时,主要负责的就是残疾人工作。我和他打过交道,老聂原来开过电麻木。雷达学院的老骆持续十几年帮扶他,我还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在《武汉残疾人通讯》上发表过。

一听是他的事,我的“残联人情结”立马出现,虽然我离开残联战线已经十年多了。马上联系单位负责残疾人工作的同事,遗憾的是单位里也没有存货了。她建议我找其它的社区借一下试试。可打了一圈电话,其它社区也没有现成的轮椅。轮椅是常用品,也不能找私人借。那只能是弄一辆新的。

我给社区书记回拨电话,承诺明天上午我再联系,一定搞到轮椅,让她转告老聂,放心。

惦记着这事,今天一上班,就电话区残联的老朋友王姐,问有没有新的轮椅?她说,前期有一批轮椅捐赠到方舱医院了,如果我需要,应该可以调剂一辆出来,只需要严格消毒。调剂有点小麻烦。我说倒不必去调剂,要就要新的吧。“可目前政府采购也停摆了,销售点门面也关了,如果是免费配发,不好操作啊。”“明白。那就不用配发,我私人买下来就行了。”王姐迅速联系了销售商,销售商也愿意从家里跑一趟店里。我赶紧联系社区书记,事情搞定了,不过得请他们派一位志愿者师傅开车前往,与销售商对接。

十点钟,销售商老杜赶到店里,选了一款镀络结构钢的轮椅车。社区又派工作人员及时把轮椅送给了已在隔离点的老聂。

老杜说被我的善举感动,售价780元的轮椅坚持只收560元成本价。其实,我也被他感动,他的话令我倍感温暖。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啊!这温暖是支撑着我们坚持前行的力量吧?!

2月28日 农历二月初六

最专注的一天

今天阴雨连绵,社区的事情暂由同事负责,我抽出一天时间专注于处理宣传组的事情。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负责舆情监测监管工作,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二是按要求上报相关信息,做好宣传报道。通俗点讲,一方面是处理问题信息,核实相关情况做好回应,一方面是发现报道典型事迹,通过媒体宣传报道。

上午主要在单位核实并处理昨晚上级发过来的四条网友反映的问题,找社区或相关当事人调查核实相关情况,撰写回告,经领导审核通过后以电子版及时向上级回告办理情况。

第一位是求医的,想去协和取钢钉。社区帮她联系了志愿者师傅,约好时间开车送她去医院。

第二位是居民投诉业委会主任不作为的。我给社区书记打电话,问情况。事情并不复杂。原来是有一位居民很热心,想为社区居民做点事情,从老家组织一批蔬菜过来平价卖给居民,寻求业委会主任的支持,但业委会主任担心菜的来源和销售场地的问题,不提倡这样做,说街道的保供专班和小区的购物服务队已经在帮居民团购有质量保障的平价蔬菜了,没必要大老远的从外地运过来。“既然大家出发点是一致的,沟通好了,不至于有意见发布到网上,投诉到街道来的啊。”社区书记说,已经沟通好了,社区知道情况后,已经派人去协调了,这位居民也已经和业委会主任经过沟通,达成共识,握手言和了。只是当时在协调过程中,有热心群众把这事发布到网上了,等网上消息再转发到街道我这里,有一定的滞后性。好吧,瞬息万变的世界,很多事大概都需要稍微等待一下,“让子弹多飞一会”。

第三位是居民反映自己在隔离点感觉病情加重,想尽快转入医院治疗。我转告同事后经过协调,已于当天下午把他送到了六医院救治。如今,“一床难求”的情况得到了缓解,街道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压力已小了很多。

最后一位自称是“无法自行确认的发热者”,投诉社区公布疫情不到位。我给社区打电话,社区工作人员回复,每天定时给他家打电话询问体温,他都自报正常啊。“那再打电话给这个居民,落实一下,到底怎么回事。”社区书记不久打电话,汇报情况。社区找该居民,问他为何给社区报的体温正常,在网络平台上又自称发热,到底咋回事啊?他却很是生气,反问社区如何得到的消息?怎么可以泄露个人隐私!他在省疫情平台上发布消息,基层定然要核实,这不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如果居民发热,第一时间正就应该向社区汇报。他是想检测一下平台的效率?或者就是想报个虚假信息玩玩?唉,着实让人无语。可他这么玩一下,社区人员得再次费时费力核实,花时间汇报,平添工作量。

下午抓紧时间写了两篇稿子。之前社区组织工作人员把志愿者做的5000个爱心馒头送给居民送馒头的新闻上了央视,湖北经视直播的微博报道了所辖社区的哥志愿者的事迹,片名为《武汉老两口的四个“专车司机”》。

其它媒体发的稿子还有:新华网1篇,湖北日报2篇,湖北电视台1篇,湖北经视2篇,长江日报6篇,官方微信公众号10篇,街道工作群内发布稿40篇。

成绩还是不错的,自我表扬一下。

3月13日 农历二月十七

最欣慰的一天

今天,做成了一件好事,很开心。

由于工作调整,上周我已由封控管理专班抽调到保供专班,和同事老庞一起负责街道居民的生活物质保障工作。这是目前和医疗救助并列的两个“主战场”之一,主要任务是帮助社区为居民组织采购、配送各类基本生活物质,保障封闭管理期间居民的日常生活。

前一阵主要是保障米、肉、蔬菜之类的最基本物质供应。这些日子,向各社区提供了17家大型商超、17家网上平台、34家农民企业和农村合作社、16家水产供应商的资讯供大家选择;先后组织了黄陂捐赠过来的三批共1371份时令蔬菜,品种有莴苣、土豆、大白菜、芹菜、白菜苔等,定向发给辖区的低保户和其它特困户。我们还根据区商务局提供的信息,向东西湖的一家蔬菜公司采购了1407份20元的蔬菜包,每份11斤左右,很受欢迎。

在我们保供专班的协调安排下,辖区14个社区分别成立了保供工作小组,由社区书记担任组长,负责民政工作的副主任担任联络员,辖区成立了68个购物小分队,由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干部、楼栋长和志愿者组成,结合社区实际,精选供应商,并积极开展对接。

各购物服务队通过网格微信群、公布保障电话热线接受预订和上门预订等多种方式在居民中征集各类基本生活物质需求并下单,供应商提供配送服务,将物质运送到社区物质集中发放点,由社区组织人员错峰错时进行发放,对空巢老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安排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发放到居民家中。

每个小区确定1名工作人员担任联络员,了解应对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负责与指定的商超对接,前一天搜集居民需求后于第二天携购物清单进店购买物质,由商超配送或者请在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的士送回并分发给居民。

经过几天时间的摸索,大伙都成了业务熟练的“采购员”、风雨无阻的“搬运工”和准时送达的“快递员”,能够提供的物质品种也越来越多,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正得到有效的改善。整个工作流程越来越顺畅,忙而不乱,紧而有序。理解和点赞的居民也越来越多。人心都有一杆秤,付出总有收获。

前几天有居民问我,有没有藕卖啊?好想吃排骨藕汤啊!确实,排骨藕汤可是咱湖北佬的最爱啊!“您这么一说,我也好想吃啊!我去打听,看能不能找到购买的渠道。”我当即答道。事后却发现,渠道也并不是那么好找。有点发愁自己说出去的话,如何能做到,可巧抽空翻翻同学群消息时,就看到志诚兄说老家回龙镇一户村民因鲜藕销路发愁在网上求助,市防疫指挥部给他核发了进武汉的通行证,可以送货到武汉。这是不是传说中的“无巧不成书”?立即加了村民的微信,马上沟通相关事宜,很快就确定了合作意向。每份5斤,价格仅为20元,两天可后发货到武汉。

于是赶紧联系各社区在各自的网格群里发布信息,做好小程序。大家的购买热情还真是高!一天就报了570份。

昨天晚上,供货商来电话,说货已经准备好了,今天早上就可以发车,中午应该可以到。可到了中午,供货商打电话,车快进武汉了,可不让进,现在还在想办法。我也有些着急,居民热情高涨地接龙,志愿者辛苦地登记准备,要是搞不成,这多让人失望,也让很多人的功夫白费啊。然而,我无计可施。唉,事情总是一波三折,很难一帆风顺。

下午两点十分,供货商终于又来电,说通过朋友联系了途中所属的指挥部,终于获得通行了!

下午五点半,两台装满家乡鲜藕的车终于停靠在街道大门口,早已等候在此的四个社区团购团长一“抢”而空。团长们在微信群笑称,这藕可是让居民们望眼欲穿啊。

两好合一好,既能为老乡提供一点帮助,也能为辖区的居民买到价廉物美的菜,何乐而不为呢?

欣慰。

猜你喜欢
街道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热闹的街道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街道生活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