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红色资源提升“三信”教育效果的方法探析

2020-11-19 02:42白茹雪天津职业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

■白茹雪/天津职业大学

一、“三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加强对青年学子的“三信”教育,既是尊重青年个体成长发展规律,完善其思想与人格的必然要求,也是筑牢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根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一)个体层面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三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个体健康稳步成长,是确保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引导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对培育政治信仰正确、理想信念坚定、个人信心充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层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各高校运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方式,开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使广大青年学子认识并熟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更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坚实的青年群众基础,为民族复兴大业奠定了磅礴的青春力量。

二、当前高校“三信”教育现状

在对当代大学生“三信”状况的调查了解下,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基本观点和政治大方向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这与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与高校加强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信念动摇、信心不足;具体表现为政治思想信仰方面表里不一或摇摆不定,人生价值信仰方面言行不一或“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这主要由大学生的人格具有敏感性、不确定性、易被影响等特征,加之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及大学生思想行为方式和心理易发生急剧变化所致,进而弱化了他们对主流信仰、理想信念的情感认知,削弱甚至丧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三、运用红色资源开展“三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一)红色资源对开展“三信”教育的重要性

红色资源继承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蕴含了极具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是有效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有利武器,也是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她通过凝炼和弘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和建设过程中的精神内核,彰显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产品和物质遗存,因此具有意识形态导向性、直观生动性、实践体验性、情景互动性等众多优势,也因此成为天然的、有力的、有效的育人资源,在引领思想方向、充实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效果上有其独特优势。将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核融入“三信”教育的具体过程中,能够加深高校学子对我国传统的物质形态以及精神文化的理解,能够提升高校学子对党的革命和建设历史的认同感、归属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印证中国走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坚定“四个自信”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红色资源融入“三信”教育过程的具体做法

1、充实思政课堂教学

红色资源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提炼出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资源,也可以针对大学生的现实特点开发出“因材施教”的教育资源,因此,可以充分挖掘并创新红色资源“体感式”的隐性教育方法,采取理论中心组学习、学生主体宣讲等形式,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情景再现、交流讨论、宣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充分理解信仰、信念、信心对自身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奋斗的光辉历程。

2、创设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辐射面广、参与性强、渗透力大、实效性高、吸引力大、持续性长等特点,是能有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高校可以利用图书馆、宣传栏、红色教育网站等持续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革命精神,让大学生沐浴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高校论坛、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宣传红色革命故事、颂扬优秀人物事迹,创设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通过置办红色主题展览馆、放映厅等,展示中国革命历史发展历程,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进一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培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沃土,使红色资源的影响力最大化。通过线上+线下多元主体结合宣传的方式,能在横向上提升教育受众的覆盖率和参与率;而对红色资源内容加以整合创新,融合新时代发展要求,能在纵向上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三信”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此举既能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又能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此外,还可以通过树榜样、立典型,让学生更直观的贴近了解榜样的言行、汲取榜样的力量、内化榜样的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可组织不同形式的理论学习或实践团体(如青马班、实践营、红色社团等),参与学校、其他高校或社会举办的各类红色文化实践活动,通过现场调研、参观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从而内生出高度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强化具有新时代理性精神的信仰、信念和信心,将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化为自身特质。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地双方共建红色主题教育基地,例如与文化展馆、博物馆、革命体验馆共建合作关系,使大学生亲身体会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决地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性。

四、结语

信仰、信念、信心既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新时代的命题,它决定着我们的思维和视野、方向和立场,也决定着我们的言论和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要紧抓、狠抓。红色资源蕴涵的意识形态元素,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就是通过文化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因此,将红色资源融入到高校“三信”教育中,既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需要的具体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先锋者、“弄潮儿”,更应肩负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守初心、勇于担当,坚定不移地捍卫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性、捍卫实现“中国梦”决心的必然性,让“三信”的力量永放光芒。

猜你喜欢
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有一种信念,叫“中国红”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信仰的旗帜
信仰之光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