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苏区红色标语的形成与作用

2020-11-19 02:42戴思佳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龙山县土地革命工农

■戴思佳/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湘鄂川黔苏区红色标语的形成

湘鄂川黔苏区红色标语作为根据地时期红军用于传播信息和鼓动群众思想的一种有力工具。它是在建设湘鄂川黔苏区根据地,苏区省委、军区宣传党和红军主张,苏区红军扩红等情况下产生的。

(一)湘鄂川黔根据地建设需要

湘鄂西根据地失败后,从1932年秋开始,红三军撤出洪湖苏区,转战湘鄂边,试图恢复湘鄂边根据地、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直到1934年10月,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会师,才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了调整生息保存实力,湘鄂川黔苏区省委和红军在根据地范围内留下了许多标语资料,号召大家一起进行根据地建设。如湖南张家界市的“巩固与发展新苏区,将革命进行到底!”德江县水塘乡的“保卫黔东特区红色政权!”

党和红军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地址时,发现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处内绝大部分土地为地主豪绅所占有的现象极其严重,广大劳苦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饱受地主高地租地剥削,他们迫切要求新的力量带领他们开展土地革命,。湘鄂川黔根据地省委领导群众捉拿土豪劣绅,把他们的粮食、财物和土地没收,分给贫苦农民。在这一过程中灵活运用标语对根据地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宣传和动员。如宣恩县的“最亲爱的群众们,勇敢的工农群众,赶快参加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你们家老少妻子才能有饭吃有衣穿!”黔江县的“打富济贫,打倒土豪劣绅!”石柱县的“工农团结一条心,打倒土豪把田分!”永顺县的“佃户不交地主的租!” 沿河县的“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土地革命 !”

(二)湘鄂川黔根据地省委、军区宣传党和红军主张的需要

1934年11月26日在湖南大庸城区永定镇成立湘鄂川黔根据地,设立省委、军区等机关。生活在这里的民众对于共产党及红军的认知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面对人民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广泛运用标语对根据地人民进行党的政治纲领、红军政治主张宣传,改变他们对党和红军的错误看法。

首先是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如桑植县马合口乡、龙山县鸡公寨、酉阳县南腰界乡等地都有的“中国共产党十大纲领”松桃县的“苏维埃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永顺县塔卧镇的“只有苏维埃才是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者!”其次是阐明湘鄂川黔根据地军区阐明红军的主张。如永顺县万民乡的“红军是工农和农民的军队!” 龙山县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为工农的利益!”沿河县的 “红军是替穷人找衣穿、找饭吃、找钱用的军队!” 、“红军不拿穷人一针一线!”印江县的“红军不拉夫,不筹粮,不要农民办招待!”

(三)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展党员、红军扩红需要

湘鄂川黔省委建立后,省委发现党员人数不够,根据地建设人手不足。且红二、六军团在转移过程中成员损失较大,此时也迫切需要补充新鲜血液。湘鄂川黔根据地内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军区通过宣传民族政策,吸引根据地群众加入红军队伍。如大庸县的“扩大铁的红军,红军英勇善战” 德江县的“欢迎参加红军打天下!”松桃县的“中国红军保护苗家工农群众!” 石绛县的“红军是扶助苗族种族解放的武装!”溆浦县的“开展抗日反蒋的民族革命战争 !”。

二、湘鄂川黔苏区红色标语的作用

湘鄂川黔苏区红色标语是1934至1936年这两年内,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省委、军区的组织领导下,在根据地范围内公共场所书写或口授的具有宣传和动员作用的简短文字资料。这些标语资料在当时发挥的社会动员功能主要体现在几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动员作用

湘鄂川黔根据地时期,为了让根据地人民更多的了解党的中心任务和红军的性质,湘鄂川黔省委运用标语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策响应度,增强对党和红军的心理认同。

湘鄂川黔省委将土地革命政策通过标语来动员人民。如沿河县的“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土地革命!” 石柱县的“工农团结一条心,打倒土豪把田分!”根据地人民在这些标语鼓舞下,经过教育和发动,与党和红军一起积极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土地革命运动在根据地内迅速全面地展开,到1935年底,大庸县的天崇、官尹、北固、北社、罗塔、西庸等区的六十余个乡、镇普遍做到了插牌到户,所种的油菜、小麦等青苗,均归分田户所有。据当时统计,该县共分配了土地151900余亩,约占全县田亩总面积的66%,得田人数约9500余人。土地革命运动只开展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取得了较大成果。

湘鄂川黔省委运用标语来宣传党的纲领和红军主张。如桑植县马合口乡、龙山县鸡公寨、酉阳县南腰界乡等地都有的“中国共产党十大纲领”龙山县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为工农的利益!”经过观察,老百姓发现党员和红军战士言行一致,由此对他们的心理认同度大大提高。

(二)湘鄂川黔苏区红色标语的组织作用

湘鄂川黔省委建立后,省委意识到根据地党支部和党员数量不够,不利于根据地建设,于是在1934年12月,制定了《关于新区党的组织问题决议》。在发展党员方面,《决议》要求各级“党应大开其门,让自愿者来加入队伍”。省委将决议精神贯彻在标语之中,鼓励根据地人民积极入党。如湖南张家界市的“巩固与发展新苏区,将革命进行到底!”德江县水塘乡的“保卫黔东特区红色政权!” 经过宣传,根据地新党员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当时统计,1934年12月至1935年3月,桑植县由50余名党员发展到500余名,永顺县由10余名发展到近300名,大庸县发展了100多名,郭亮县也发展了60多名。

随着二、六军团整编调整工作的顺利推进,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着手加强扩红工作。红军扩红主要来源是动员根据地群众参加红军,同时,对在战斗中俘虏的8000多名士兵,进行教育,吸收了一部分参加红军。当时随处可见有关红军扩红的标语宣传。如大庸县(今张家界市)的“扩大铁的红军,红军英勇善战”新化县的 “欢迎白军士兵参加红军!” 桑植县人民还自发创作标语呼应红军扩红,“我们是工农的儿子,自愿来当红军,扩大红军!”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到1935年底,红二、六军团虽然经过数十次的战斗,红军力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由会师时的不足8000人,发展到20000人,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湘鄂川黔根据地军委在加强红军正规军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地方武装力量建设。如酉阳县南腰界的“组织游击队,铲除豪绅军阀,保护商家!” 大庸县(今张家界)的“工农群众立即组织起来,去游击队背起梭标、土炮,配合红军,去消灭一切武装,来保卫自己的政府,保障已得的粮食和田地!”因此,根据地的永顺县、郭亮县、桑植县、龙山县、大庸县、保靖县、慈利县、沅陵县、石门县、酉阳县、宣恩县、等相继成立了乡区赤卫队和游击队,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力量得到了极大发展。

注释:

①湘鄂川黔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龙山县土地革命工农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精准扶贫下龙山县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
龙山县优质稻湘晚籼17号栽培示范
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范式分析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简析建国前后的农村经济变迁
梭镖
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