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风格书法审美视阈下的楷书创作实践研究

2020-11-19 07:08付贵才黑河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笔锋楷书字体

■付贵才/黑河学院

一、前言

审美作为人们主观意识的展现,人们在对一类事物进行解读时,一般以事物所展现出常态作为基准,然后将自身的主观意识、客观意识进行结合,激发出基于自身情感的主观感受。对于书法审美来讲,质朴风格所展现的内容则是由人们的阅历经验、学习感悟、心念意识来共同决定的。人们在不断的书法临摹、书法创作过程中,可形成潜意识的审美思维,当此类思维呈现出一种固有的框架时,可对书法创作起到规范的作用,令其逐渐成为自身意识下的书法风格,为后续书法创作与实践奠定相应的基础。

二、楷书的发展及演变

楷书也被称之为正楷,其是由隶书所衍生出来的,整个字体结构更加倾向于平、直,楷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末期,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整体结构呈现出正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魏晋南北朝与汉代的审美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同时,在大篆、小篆等字体的宏观影响下,隶书的出现相对于时代主流字体而言,本就是一个挑战,其也昭示着古代字体新的发展方向,并为楷书字体的出现与发展奠定基础。

楷书在发展过程中,一般经历魏、唐、宋、清四个朝代,而正是在朝代文化思想的融合与共生下,令楷书衍生至今,成为现代化字体的一种发展趋势。

随着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字体流派也随之分离开来,其中南派书法多以尺牍为主,而北方书法多以榜书为主,在个人书写风格、人民审美意识的局限下,逐渐形成一种定有的书法风格。大唐盛世的局面,造就出更多的书法家,而书法家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下,也逐渐形成一种固有的书法风格及意识导向等。古代书法家在学习初期,以“楷法、大字”的书法理念为主,然而在后期的逐步实践过程中,发现在初期书法学习时,并不能完全领悟到大字为颜、中楷为欧的文字理念,初学者则应从小楷、小字等为练习起点。

宋代则属于楷书的一种延伸过程,在唐代书法严格框架的约束下,结构严谨的特性并未能深层次激发出书法作者的内涵,而在宋代,各大书法家则以字体美感为主要诉求,不再局限于书法本身的条条框框,进而呈现出书法多元化的特性,如苏轼、蔡襄、黄庭坚等,书法字体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清代的楷书则多以九十二法、八十四法、三十六法等为字体结构的主要研究手段,在字体结构、临摹手法、书写意境的不断完善下,则作现代化楷书创作的重要导向。

楷书在演变过程中,由于是以隶书为基底,导致楷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隶楷结合的形式存在,而从《东汉刑徒砖铭》中可以看出,其是一个隶书与楷书重要的分割点,因为此时文字所展现出的形式,已经脱离传统隶书迎头燕尾的结字格局,文字整体结构呈现出纵向布局,其也直接为楷书字体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实际书写过程中,受其它字体格局的影响,如行书、草书等,均对楷书整体结构、点画呼应具有较大影响,其在演变过程中,也与其它字体的演变形式相一致,均是由“质”为出发点,直至演变为“文”,同时也可从书法管窥整个艺术、文化的递进形式,大多均是一种自然化的生态演变过程,即从粗到精、由量到质等。

“古质今妍”作为传统意义上书法风格的一种价值体现,其是将“质”、“妍”作为书法一种发展框架,在楷书的不断创作、临摹过程中,通过书法家们的主观意识、审美意识的注入,令笔法、笔锋等呈现出一种自然交替的现象,其也是目前质朴风格书法的一种外在彰显,在长时间的融合下,质朴风格书法也逐渐呈现为点画无规、结字多变、章法错落的形式,其不受定式书法框架的约束,从整体结构来讲,追求的自然随性、朴实无华。

三、质朴风格楷书选帖分析

本文以《汾州刺史元彬墓志》为例,如图1所示。元彬墓志刻于公元499年,隶属于北魏时期的永元年间。从形体、字义来看,其属于楷书字体的开端,由于此时正处于南北魏分裂,字里行间透露出“邙山体”的意境。在整体结字过程中,较为自由,没有书法定式框架的约束,同时也彰显出自然、平和、错落有致的形态,从当时的审美意思来看,其综合隶书、时代字体的特性,再加上时代社会格局的动荡,此类代表自由、洒脱的字体无疑是更加符合朝代的发展格局,而人们在字体作品欣赏过程中,也可与自身的主观意识相贴合。从字体中可以看出,整体结构较为坚定,笔锋转折处略带痛快之感,笔锋停滞处透露出稳健。从整体布局来看,字体中的点画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言,字体行间也不是以统一格局而设定的,实际结字形式多变,字体大小不均衡,位置间距误差不一致。但正是因为字体行间所透露出不一致,才令整个文章显现无形排列、朴实无华、简单得体、错落有致、奇崛恣肆等,此种字体表达形式将为阅读者的思想意识形成一种引领,通过视觉与思想的联合认知,令整个字体格局展现出一种书法美、意境美等。从字体机理来看,内部点画特性呈现出一个固有的格局,例如横画、竖画、撇画在笔锋起始处呈现出类似于方、圆的意境,在字体笔画中段位置,则呈现出粗犷、浑厚的气势,其与笔锋起始处浑然天成,同时在线条本身的意境加持下,令整个文字呈现出一种飘逸、含蓄的风格。

现代学者通过多种字体之间的比对,对书法风格给予出中肯的评价,认定碑刻板的文字无法正确表达出文字的内在含义,其是以墨本位基体,进行全过程复刻,而此过程中,复刻形式显然无法彰显出墨本文字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同时,受到篆刻者本身技术特性的影响,造成后续拓印版本产生一定的偏差。在对《汾州刺史元彬墓志》进行临摹时,可透过文字外在来进行本质化解读,明晰文字结构之间的组成形式,对楷书字体进行细致化、专注化的临摹与创作,以保证实际书写过程中的连贯性、观赏性等。

四、临帖体会与创作

“大字写粗、小字写疏”作为书法家们在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临摹《汾州刺史元彬墓志》拓本时,考虑到整体结构性与质量性,作者采用中楷进行临摹。在临摹初期模仿起笔痕迹,且尽量体现出笔锋所展现出的刀味,如方正切笔、露锋切笔等,在字体中段临摹时,应具有一定的停滞性,此时停滞间隙应在字体连贯性的范围内,在字体结尾收笔过程中,应具有连贯性并应带有一定的笔锋力量,此过程内,不应对字体结尾处进行回锋处理。而在对部分具有捺画的字体中,则应进行短暂的停顿然后再予以收锋处理。

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主要以依托性、综合性为创作主旨。依托性是以固定文字为文本创作载体,依据自身对字体意境的想象作为基础,以字体章法为框架,但在实际书写过程中,不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各个字体在起锋、回锋等都可稍作调整。综合性则是以文化意境、字体含义、字体结构、字理节奏等为主,在创作前期,利用铅笔在纸张上进行大概位置的界定,然后依据结字需求,来建构出一种质朴风格的书写意境,以此来提升作品的观赏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楷书字体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在后续朝代的演变与推崇下,楷书被广泛流传下来。在楷书创作过程中,并不受整体书法框架的限制,为书法者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也令整体篇章呈现出飘逸、随性的特点。本文则是对楷书书法的临摹、创作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期待为书法爱好者提供相应的意见。

猜你喜欢
笔锋楷书字体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一个动作写出笔锋
旋转&跳跃
雕刻时光
王忠义教你写书法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楷书
组合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