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2020-11-19 02:42盐城工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校园

■王 莹/盐城工学院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注重以文化育人、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弘扬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当今时代,思想文化的多元交融,呈现出价值判断复杂化、发展诉求多样化趋势。随时信息化传播的便捷化,社会文化发展多元化,使得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成发散状发展,加之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坚固的思想壁垒,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和信仰的丧失。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应当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寻求创新路径,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部、共青团制定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1]。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营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体育文化,引导和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确立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以校园体育文化为中心,探讨校园体育文化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人们接受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维度的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却是一致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在于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升社会文化整体建树。借助校园体育文化的方式来进行大学思政教育,以体育文化为载体,以体育活动为方式,是一种道德教化的手段,也是一种文化迁移的表现。

(一)价值导向作用

大学校园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要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文化是教育的载体,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文化,正如兰德曼所言“不仅我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我们”。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所创设的文化环境与与沉淀下来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大学体育文化用一双无形的手制约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匡正道德价值取向,引导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科学认知和行为选择提供导向[2]。

(二)道德规范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的规范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的“软实力”,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的约束力量,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感情的共鸣。校园体育文化蕴含着优良的道德规范以形式多样的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到正确的价值观方向,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高尚品德的渲染,具有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自觉遵守学校规范,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来制约学生体育文化行为。

(三)人格塑造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中,相互渗透[3]。大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渐成熟的时期,承载着思政教育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塑造大学生的完整人格。校园体育文化记录着学生身体活动过程,也承载着学生意志的磨砺及品德形成的过程。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中,强身健体、挑战自我和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达成了“自主、自立、自强、自爱”等人格的完善。

(四)爱国教育作用

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体育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校园体育文化中融合的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了解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对我国民族团结与和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爱国功能还应当借助先进体育事迹和体育人物树立榜样作用,激发学生潜在的奋斗精神,并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一大动力,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了思政教育的环境[4]。

三、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要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育人、育体、育心”的教育理念,就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把握。同样,思政教育想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需要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载体,充分挖掘其外显性及内隐性教育作用,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濡化功能,最终将思政政治教育思想理念内化于每一个大学生[5]。具体来说,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选择主从以下四个方面:

(一)增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创新思政育人载体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形载体,它既承担着学校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使命,也是育人的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纵观国内外一流高校的体育物质文化无不彰显着学校的体育理念与人文精神,如:哈佛大学的“马蹄形”体育场、耶鲁大学的“耶鲁碗”、清华大学的“马约翰雕塑”和东南大学的“四牌楼校区体育馆”等。这些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构成,也具有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引导他们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阳光向上体育态度[6]。校园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形的载体,二者的结合,巧妙地将思政教育与体育的物质文化中高尚价值品质、运动审美追求、科学价值理念相结合,用环境来“育”人,以文化来“化”人,创新了思政育人的载体形式。

(二)构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完善思政育人保障

建设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主要通过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被学生的高度认同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可以促进良好品行和价值观的形成,并逐渐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和准则,最到终达 “不治而治”的境界。首先,在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中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制定有序的制度来调节受教育者无序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例如“在大学社团的建设中加入思政教师的指引”。其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框架结构的各级行政组织,能够按制度要求、行为规范行事做人,以确保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规范化运行。再次,通过制度文化的建立,加强思政育人的队伍建设,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地制宜形成制度,并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完善了思政育人保障机制[7]。

(三)树立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确立思政育人导向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动力,能够催人奋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树立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以育人为价值导向,提升人的自我价值和超越自我的精神,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武装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觉悟和全面育人的追求是一致的。因此,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提升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在精神层面上取得突破。例如,通过组织同学观看类似中国女排等重大体育比赛,在学习“女排精神”的同时,渲染爱国精神,以一种无形的体育精神力量熏陶人,感染人,鼓舞人,为大学思政教育确立正确的育人导向。

(四)丰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拓宽思政育人外延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休育文化创造主体的行为活动的客观外化,能充分体现这所大学的校风、教风、学风,更能体现一所大学的体育文化精神,它是大学体育精神在师生员工体育行为上的具体体现[8]。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活动的参与比个人社会经济动机的特征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校园行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将思想政治先进理念植入体育教学、校内外体育竞赛、课余运动训练和体育社团活动的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作用于学生身上,拓宽了思政育人外延。

四、结语

(1)校园体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虽隶属范畴不同,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以校园体育文化为载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道德教化的手段,也是一种文化潜移的表现。

(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价值导向功能、道德规范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和爱国教育功能各个方面。

(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增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创建思政育人载体;构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完善思政育人保障;树立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确立思政育人导向;丰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拓宽思政育人外延。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