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盏的实用性和器型之美

2020-11-19 02:29白炳友
天工 2020年3期
关键词:建窑建阳建盏

文 白炳友

建盏是采用建阳一带含铁量较高的釉料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黑釉系茶碗。建盏最初的兴起,是北方诸多烧瓷匠人南迁,把烧瓷的经验从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区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辐射。但其核心服务对象、主力仍是民用器以及通过水路向外的外销瓷器。其特点是量大、品质较为普通,器型丰富、随意,为满足生活中各种需求而服务。老百姓常用的喝茶小碗、油灯等,不一而足,这在出土的各种老件中可见一斑。因此,建盏作为瓷器,在当时国内的瓷器品种中,地位并不高,这源于其审美艺术价值在与其他瓷器的比拼中落于下风。至宋代点茶的兴起,建盏才逐步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建盏之美

(一)建盏的黄金分割之美

关于建盏的器型审美,需要从中国古文化审美考量。我们熟知的黄金分割比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并不被采纳,这一点可参考梁思成有关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论文,以及对《天工开物》的研究报告。我们的文化审美有着自己独特的比例,这在建筑和器物的烧制中得以体现。

建盏之束口盏的宽高比完美地符合黄金比例。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其称为黄金分割,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长与短之比为1∶0.618。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成为世代相传的审美经典规律,至今不衰。束口盏口径12.4cm∶高7.6cm=1∶0.613,无限趋近这一比例。建窑窑工根据斗茶需求、艺术审美,在不断使用和改进中调整定型,而这最终暗合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传奇的黄金比例。

(二)建盏器型之美

对瓷器来讲,器型是骨,釉色是肉,二者融二为一、浑然一体方称佳品。就建盏而言,一直受关注的是极富个性的釉色,而器型则长时间被忽视,但它却是建窑的根本所在。

对于器型的审美,除带有民族特性的审美基础外,或多或少都带有个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高度。我们现在的建盏老器物中,如大束口,在口径、外壁倾斜角度、高度、足圈直径、圈足宽度等,皆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每一只盏的审美。因此,在器型比例大方向协调的基础上,仍有很大的弹性。在高规格的老盏上看到的更多是各个细节的高标准,这完全有别于民用器的随性和粗制滥造。例如,碗盏型的四大种类,即束口、撇口、敞口、敛口,其中束口盏最能体现建窑的独特性。

二、建盏是文化与审美的结合体

(一)实用性是建盏的基础

宋代的文化和审美对建盏器型有很大影响。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斗茶,市井茶肆流行分茶,为适用这两种饮茶方式,应运而生出不同类型的茶盏。准确地讲,用于斗茶的只有束口盏,撇口、敞口、敛口皆用于分茶。

斗茶: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所用手法是“点”,即称“点茶”。宋代上至皇帝下至大夫,竞相趣此,带有一定的竞技和趣味性。建阳建盏黑底的釉色最显茶汤色白,上宽下窄的器型非常适合茶筅做旋转击打,再者建盏胎体下厚上薄,重心都在盏底,也很适合单手持握。

分茶:是宋人泡茶的一种方法,即以开水注入茶碗的技艺,观赏茶汤上形成的文字和图像,具有很强的观赏和娱乐性,与咖啡拉花有相似之处。

按大小来分:适合斗茶的束口盏基本是11cm~15cm的中型口径。用于分茶的则有母盏和分盏,母盏是大于15cm的大型口径,有的能够达到28cm,甚至更大,分盏是客用的饮茶器具,口径一般会在11cm以下,即小型口径,此外也有大于12cm的,不能一概而论。

(二)建盏器型分解

1.束口盏

因口沿以下有约1cm向内收束的凹槽,故名。包括两种形制,即深腹和浅腹。深腹造型峻拔,浅腹则更显敦厚,参考尺寸如下:

深腹:口径12.4cm±1.5cm 高7cm±0.5cm

浅腹:口径10.5cm±0.5cm 高5cm±0.5cm

建窑最经典的、窑口烧制最多的就是束口盏。“盏因茶而生”就是指束口盏完全是为了斗茶才诞生。两宋300余年,束口盏横扫一切,独步茶界,无与匹敌。

根据斗茶需要,或高或矮,或大或小,还存在一些变化,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就提道:“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

束口盏的造型设计有三大亮点:第一,束口线的设计能够在注水和击拂时约束茶汤外溢。斗茶时茶汤距束口线会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对茶汤起到标尺作用,以利于验看胜负。第二,盏上部较陡,腹部为弧形,向内逐渐缩小成平底,点茶过程中,茶汤表面有充足空间与空气接触,利于点出上品末茶。口沿仰折,品茶时,茶沫经束口处溢出,自带动力滑入口中,在触觉上形成冲击感。第三,胎自上而下逐渐加厚(腰部会略薄),使用过程中不易倾倒。厚胎利于保温,同时捧盏时手感上浮下沉,可以说,束口盏从一而终都在照顾饮茶人的身体感受。

2.撇口盏

因口沿明显向外撇,故名。根据用途分为母盏和分盏,母盏即调膏冲注的大碗,分盏即用来饮茶的小盏,两者配套使用。

就功用性来说,撇口盏主要用于分茶,原意就是将一份茶给大家分饮。宋代除了斗茶以外的绝大多数场合用到的还是分茶,而且更多的是在商业场所使用。

分茶最早盛自唐代宫廷,及至宋代,茶风鼎盛,茶肆林立,茶担遍行,从此分茶就带有强烈的商业性。分茶时大碗和小盏配套使用,大碗一般口径都在15cm以上,小盏口径在11cm左右。以至于它的品种丰富、适应广泛。

从造型上看,撇口盏广口,有利于分茶时观赏,也利于清洗,同时重量较轻,方便叠放。关于厚胎与薄胎之别,厚者利于保温适合冬天使用,薄者利于散热适合夏天使用。

3.敞口盏

敞口盏也称“斗笠”,口沿外敞,腹壁斜直或微弧,有深腹、浅腹两种。器型变化不大,常见中、小型口径,偶有大型。

与撇口盏器型的不同就是口沿敞开而不外撇,功用基本相同,但在宋代烧制数量比撇口盏要少,有学者推测,因为敞口盏线条比较生硬,使用时手感亦不是很舒服,所以在宋代烧制的数量比较少,同时器型变化也不大。相对而言,饮茶用的这类小杯以敛口盏数量最大,器型变化也最丰富。

4.敛口盏

“敛”即收之意,指盏口沿向内收敛,故名。常见中小器型,小型器的比例较高,样式也很多,主要作为饮茶的小杯。

敛口盏因造型丰满、手感舒适等优势,在这类饮茶小盏中烧制数量最多,器型变化也最丰富,高矮胖瘦,口沿内收的程度都有所不同。

此外,大型敛口盏有种形制也称“钵”,专为僧侣饮茶之用,也作为供奉之佛器,出土数量很少。

三、新时代建盏行业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如今的建盏复烧,现在行业逐步兴起,随着市场的大幅膨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关于器型的规制,也因为缺乏绝对的标准,变得不一而足。现在仿佛是一种轮回,拉坯师傅仍旧还需要看老拉新,依据自己的审美能力,在器物上体现每一位拉坯师傅的认知。而建阳最缺乏的是属于自己地区的拉坯师傅,全国拉坯技艺排名前十,完全看不到建阳人的存在,不得不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未来而嗟叹。建阳太多知名师傅自己独立拉坯极少,大多数是聘请遇林亭窑、德化、景德镇的职业拉坯师傅作为主力拉坯生产,本地师傅几乎不在拉坯上做主要工作,所以未来堪忧。

面对这种现状,建盏工匠应积极应对,不但要参加国家非遗培训,还要到景德镇等地拜师学艺,不但要系统学习拉坯、修坯等技艺,还要积极参加会展,到博物馆参观,开阔和提高自己的眼界和修养。作为今天的建盏工匠,在器型上,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触类旁通,而不是拘泥于那些冰冷的数据。这也是建盏适应时代,更多的带有在传承中创新的色彩所在。

猜你喜欢
建窑建阳建盏
电场作用下微细通道内纳米流体流动沸腾传热性能
建盏的新发现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立字立人 墨香校园
建盏之初探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美]贾晋珠著《谋利而印: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简介
我的“七岁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