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扶贫审计应用研究

2020-11-23 10:49王海洪副教授吕登辉
商业会计 2020年19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对象资金

王海洪(副教授) 吕登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北京100071)

一、引言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贫困人口为551万人,贫困人数依然较多。为实现全面脱贫工作的顺利完成,政府专项资金帮扶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扶贫资金和项目开发管理是重中之重。对扶贫资金的拨付管理进行专项审计,是保障扶贫资金落到实处、推动扶贫政策落地的有力手段,做好扶贫资金的专项审计工作有助于扶贫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基于我国精准扶贫的现状,扶贫审计具有涉及面广、资金体量大、受益对象多等鲜明特点。传统审计环境下,在实际的扶贫审计工作中,由于技术条件和获取审计数据途径的限制,全国多省市接连出现了不符合扶贫标准的人员违规获得扶贫补助、扶贫项目资料获取不完整难以完成审计工作等问题。部分省市虽已先行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扶贫审计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效益风险和安全风险,如何规避这些新产生的审计风险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对于大数据技术在政府扶贫审计中的应用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不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刘利(2019)提出创新政府审计,建立数据式审计模式,建立大数据政府审计非现场监督反馈机制等,将实现大数据背景下审计责任监督全覆盖和审计效率质量的提升。陈伟、李信(2019)通过扶贫案例研究方法,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操作分析,为大数据在扶贫审计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操指引。屈煦炜、孟永佳(2018)从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审计方法等方面分析了扶贫资金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杜永红、史慧敏、石买红(2017)提出应着重发挥审计监督全覆盖对精准扶贫的作用,做到事前参与立项咨询审计、事中实时联网跟踪审计、事后绩效评估审计,推进精准扶贫信息化建设。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大数据审计的构建以及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分析的,本文提出新的视角,即从审计风险角度出发,认为大数据扶贫审计应特别关注效率与效益的平衡问题,并提出贫困对象监督保障真实有效和大数据平台操作规范建设保障效率等措施。

二、精准扶贫及扶贫审计

(一)精准扶贫及我国的扶贫政策

精准扶贫不同于之前的“漫灌式”扶贫,是指依据各贫困地区、贫困对象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我国根据精准扶贫的原则,依据地方实际情况,分为多种扶贫方式,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扶贫:即依据当地优势产业进行农林农业、旅游、电商等项目的投资帮扶;异地搬迁扶贫:即对贫困且无优势资源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社会保障扶贫:即依靠基本养老保障、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进行帮扶,解决特殊苦难群体的贫困问题。

(二)扶贫审计的内容

扶贫审计即审计机关运用审计技术手段对各级政府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扶贫资金、扶贫产业项目的预算拨付使用、决算等情况进行审查。在扶贫审计中,审计主体是国家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客体是各级政府扶贫主管部门,审计对象是各项以资料形式反映的扶贫资金收支活动。随着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扶贫审计的对象由传统的纸质资料转变为储存在数据库中的各项电子财政收支数据。扶贫审计中专项资金审计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贫困对象的个人资产信息、政府财政扶贫资金的收支情况、扶贫资金的落实情况即贫困对象是否收到了政府的补助资金。纵观整个扶贫审计工作,扶贫资金链起始于政府立项分拨,终止于贫困对象收到补助资金,扶贫审计也就是对这个资金链条上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分析审查从而发现问题。

基于以上对扶贫主要政策和扶贫审计过程的描述,在对扶贫资金或产业项目进行审计时,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扶贫政策是扶贫工作的一个起点,审计机关首先需要评估对贫困对象的识别是否精准,对评定贫困的标准条件进行复核,核查是否有不符合贫困认定标准的地区或居民违规占用扶贫资源,其次还需要评估扶贫方式的选择是否真正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同时关注扶贫工作是否符合政策法规、公开透明。

2.关注产业扶贫项目的运营情况。对于进行产业扶贫的地区,由于产业项目资金占比较大,审计机关应评估产业项目是否经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相关产业项目的申报批准是否合理,有无虚报多报的情况;重点关注产业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评估运营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效益,盈余资金管理和使用是否恰当;产业扶贫容易滋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这也是审计机关需要特别关注之处,应调查地方政府与产业开发商之间是否存在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等问题。

3.关注扶贫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审计机关需要审计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扶贫资金的财政预算和决算情况。首先是各级政府部门的预算,关注扶贫资金是否制定预算以及分配是否合理,在决算中应重点关注乡镇政府部门,乡镇政府部门直接对准扶贫对象,资金的拨付是由乡镇政府部门直接拨付给贫困对象的,因此通过对乡镇政府部门的财政决算审计可以很好地了解扶贫资金的使用是否真正落到实处,是否存在政府人员肆意侵占贪污资金的违规违法行为。

4.关注扶贫中出现的机制制度问题。审计机关应坚持依法依规审计,秉持客观中立的原则,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制度设计问题、管理机制问题也要给予关注。审查在制度管理层次是否存在漏洞或不合理之处,阻碍扶贫政策的落实、影响扶贫资金的分拨调配;及时披露扶贫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在后续制度中改正完善。

(三)扶贫审计理论基础

基于“免疫系统理论”,政府审计的实质就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预防功能起到预警作用;揭示功能是审计的主要职能,可以揭露违规违纪行为、贪污腐败行为,揭露体制缺陷、制度漏洞等;抵御功能就是健全制度机制规范,筑好防线。扶贫审计就是扶贫体系的免疫系统,对国家扶贫专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揭示,查找制度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并及时进行弥补,可以保证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康运行。

三、当前扶贫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扶贫审计中贫困对象的识别不够准确

在扶贫过程中存在贫困人口识别不精确的问题,一是部分不符合贫困条件的人员故意隐瞒家庭财产情况造成的识别错误;二是贫困人口的识别受到人为判断因素的干扰,扶贫干部在评定过程中可能受到主观意识判断的不利影响,导致建档立卡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如四川省某市在扶贫调查中发现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员被纳入建档立卡扶贫范围,扶贫主管人员、部门在进行贫困对象的认定、扶贫产业项目申请、资金发放过程中缺乏独立性,未做到客观公正。在实际扶贫过程中,全国多省份都存在贫困对象识别不准确的情况,扶贫审计面临严峻挑战。

(二)贫困人口众多,审计获取数据的范围有限

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从扶贫资金的立项到纳入预算,再到分拨给地方政府,最后下发给贫困人口或者进行产业开发,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而审计人员大多是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账面资金情况进行审查,只能对部分数据进行抽取审计,难以全面反映真实情况。如国家审计署某年度在对贫困县的审计中,扶贫资金抽样多达六百多亿元,关系到数千个贫困村,并实地走访调查了一万五千多个贫困家庭,审计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湖北省某市审计局在对2018年度扶贫产业进行审计时发现,扶贫主要负责部门收集的项目资料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项目资料都不完整,且部门只掌握了账面上的整体情况,对扶贫项目的实施运营情况了解不够深入。

(三)审计发现问题的时效性滞后

扶贫审计中发现的占用挪用扶贫资金、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屡见不鲜,而审计监督是事后监督,审计人员发现扶贫资金的运用存在问题大多已经是事后,不能有效阻止相关问题的发生,导致政策落地发生偏差,甚至造成国家资产流失等情况,达不到应有的扶贫效果。如江西省抚州市某扶贫干部在扶贫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侵吞贫困户助学金、困难户拆迁款等,中纪委也曾多次公开曝光与扶贫资金相关的贪污案例,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需要进行更加全方位的监督。

四、开展大数据扶贫审计的必要性分析及应用

(一)大数据扶贫审计的优点

大数据审计较传统审计具有以下优点:(1)大数据审计更加高效,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能够更加准确迅速地发现问题。(2)不再依赖于抽样选取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收集和处理整体的所有数据,实现全方位的审计数据处理。(3)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充分利用业务间的相互关系。大数据共享开放环境下,可以实现相关业务部门间的数据对接和系统互联,数据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充,可以通过发现数据的相关性进行推理和判断,确认相关差异。(4)审计监督转变为持续动态监督。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审计对象实施全程的动态监督,实时进行风险识别与预警,及时纠正差错,可以有力消除传统审计方式下时效性滞后的问题。

(二)大数据扶贫审计的应用场景

大数据审计应用到扶贫审计中具有明显优势,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判断人员是否符合贫困标准审查中的应用。审计机关可以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促进相关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进行数据资源的整合,帮助审计人员核实扶贫对象的个人资产情况,对于不符合贫困标准的人员进行清除处理。如江苏省某市审计局在2018年度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中,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其中,从贫困对象数量、低保人口数量等多方数据着手,通过将贫困人口数据与本地异地工商登记、公积金社保缴存情况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筛选出多条建档立卡对象不符合贫困标准,或贫困人员未享受到扶贫政策的情况。通过在扶贫审计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将有力解决贫困人员识别不准确的难题。

2.在获取审计证据过程中的应用。建立信息化大数据平台之后,从扶贫资金的立项到最终发放到贫困对象手中,可收集每一环节的数据,做到数据的全方位收集,扩展了审计的思路和疑点分析。同时也可将各部门日常工作中产生各种数据的底稿和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数据背后存在的相关关系,做出更有价值的预测。如江苏省某市审计局在审计过程中从各方发掘各类业务项目明细千万余条,采集和分析数据并提前处理,共建立大数据审计模型十多个,发现异常数据七千余条、审计疑点十多个,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

3.在审计全过程监督中的应用。审计机关和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建立预警机制,建立多部门间的协作。如江苏省某市审计局在审计过程中将大数据分析技术贯穿于全过程。审计不但做到了对扶贫数据的全覆盖,还可以对全过程进行趋势分析,关注扶贫措施落实的连续性和同步性。同时通过大数据及时分析对比扶贫数据的时间维度差异,分析贫困对象和政策实施的变化,从而发现该地区对贫困人口的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综上,不论是出于扶贫审计的发展陷入困境的现状,还是从大数据扶贫审计取得的良好效果来看,大数据技术在当下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扶贫审计中,解决当前扶贫审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当前扶贫审计纵深发展的突破点。

五、大数据扶贫审计风险分析及应对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扶贫审计可以解决扶贫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但大数据作为新兴技术,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风险,本文就大数据扶贫审计可能带来的审计风险进行分析应对。

(一)大数据分析范围广泛带来的效益性风险及应对

数据获取不足会使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但数据也不是获取得越多越好,如果数据获取得过于广泛也会产生效益性不高的风险。大数据审计综合海量数据后,根据建立的审计模型进行分析。而审计方法的思路不同,分析结果中可能有成千上万的异常数据,这些疑点并非都是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无疑会给审计工作增添更多的麻烦。例如上文提到的江苏省某市审计局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异常数据七千多条,这些异常数据中也存在非审计问题,会给审计人员带来二次筛选的额外工作,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要应对这一风险,需要注重效率和效益的平衡。国家审计机关要着重进行扶贫审计方法、审计模型的规范性建设,建立统一的标准,减少由于标准不同带来的分析结果冗杂、结果存在差异等新的审计风险。审计机关要规范审计的工作流程,在扶贫审计中,就是要规范扶贫资金预算审计、扶贫项目的立项及执行审计等,对审计的全过程都做好规范化建设。还要发挥监督贫困对象的作用,对于扶贫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同时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审计人员的各项工作、获取数据的途径方法等进行严格规范,严格把控获取数据的质量,减少无关数据的获取,为后续审计工作的效益提供保障。

(二)审计人员过度依赖数据和技术能力不足带来的风险及应对

无论是在传统环境下还是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员都需要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和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但在新环境下,运用新的技术对审计人员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处理能力较为基础,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对获取的海量繁杂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处理,对于扶贫审计人员来说更是要精确快速,对审计人员获取筛选提炼分析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数据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方便,但是如果审计人员过度依赖数据,而忽视了自身应该保持的专业预判分析能力,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风险。

审计机关要顺应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潮流,分层次、分类别对各级审计人员进行大数据技术培训,与已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的部门机关开展学习交流,吸取相关经验教训,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例如在扶贫审计中首先要上传贫困人员基础数据,不同平台使用的数据格式可能不同,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能够对数据进行格式的转化。另外,获取的数据可能存在无效缺失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审计人员要掌握面对不同情况建立不同审计模型的能力,提高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平台的综合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扶贫审计工作。

(三)大数据扶贫审计中数据安全性问题带来的风险及应对

审计过程中获取的数据通常涉及多方面隐私信息,信息数据的收集使用和管理都有着潜在风险,一旦泄露不仅会造成政府部门机密泄露,还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麻烦。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通常会开展多部门协作,例如在调查扶贫对象的过程中需要向工商税务部门获取工商信息,向社保部门调用社保信息等,在对相关信息进行大数据处理分析时,需要关注是否会因审计人员业务操作不当或者受到网络恶意攻击而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特别是在大数据信息共享环境下,数据更具价值,信息安全问题带来的审计风险必须受到更高的重视。

为规避审计风险,保障审计数据的安全性,保护政府部门机密和扶贫对象的隐私,首先立法机关应着力加快大数据安全立法建设,明确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使大数据信息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政府部门制度的建立健全是扶贫审计信息的重要保护伞,应由审计机关牵头制定相应的扶贫信息化操作规范,从制度层面规范扶贫审计工作流程,降低审计工作的失误。同时要从源头上进行信息安全保护,制定相应的扶贫数据获取制度,规范数据获取的内容,发挥扶贫对象监督在源头数据质量管控中的重要作用,规避相关风险。

六、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扶贫审计的发展遇到了数据获取不完整、人员识别不准确等问题,大数据技术在扶贫审计中的应用可以解决扶贫审计存在的问题,但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提出注重平衡大数据扶贫审计应用中的效率和效益,通过发挥贫困对象的监督作用、规范操作体系的举措来达到平衡,推动大数据扶贫审计的发展,为今后大数据在其他审计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对象资金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